![]() ![]() ![]() ![]() ![]() 每天早上,我要负责送二宝去幼儿园读书。虽然到幼儿园的路不远,但是路途中快到幼儿园的边上要穿过一个红绿灯的丁字路口。之所以这个是丁字路口,因为一条横向的马路与这一条对直幼儿园的断头马路连接,离幼儿园不远而直通幼儿园大门口的广场,这里也就不通马路了。每次走到丁字路口就可以看到幼儿园的大门,也就意味着穿过这个路口就可以直接走上宽阔地带到幼儿园了。 这里是学校路段的要道口,自然大家牵着小孩子穿过马路时都小心翼翼地留心过往车辆,还会不停地叮咛孩子要看清楚红绿灯,也常常听到有小孩子在穿马路时把过红绿灯的口诀背得滚瓜烂熟:“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做准备。”接送孩子的都不会有人随便闯红灯的。而一些过往车辆到这里时也都自觉减速慢行,礼让行人做得特别好,连站岗指挥的交通警也不需要走出警亭。 但是这学期开学时,幼儿园周围的两个老小区搬迁结束,就进入了现在的拆迁改造,旁边的小马路堵塞了,一条老街和两个周边小区的居民也搬走了,这里一下子冷冷清清。每天到了这里穿过丁字路口时,连马路上的行人也很少见,车子更少了,只有不穿过丁字路口就得停在马路边上的几辆接送孩子的车,连路边的交警岗亭也不见了。 或许,就因为这样原因,大多数来这里接送孩子的人穿马路越来越开始胆子大了,丁字路口的红绿灯照着常规在闪亮,而他们却视而不见,红灯时很多人都牵着孩子的手穿过马路,根本不理会小孩子在叫“红灯停”,站在路口等待“绿灯行”的人很少了。 这样子,虽然车辆和行人都特别少而没有太大的危险,但是,一个悖逆了教育的问题悄悄地呈现,大人们都疏忽了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问题,忘记了自己要给予手里牵着的小孩子穿过马路应该有的敬畏和做到,忘记了自己要让小孩子知道生命的可贵,穿过马路要看清楚红绿灯并严格做到自律。忘记了,胆大妄为的行动会埋下苦果的种子。甚至,更可悲的是还有些人在谩骂这里的红绿灯多余了,有时面对横向马路上的车开过来了还在自说自话向前走,不听劝,也不惊醒。可见,这里的红绿灯已经在他们的心里成了摆设。 这里的所见是一个社会现象,还是个别现象?当自私自利地想这些都与我无关时,似乎这是个人现象。而当这样悖逆的人事越来越多时,岂不是从个人现象升级到了社会现象?社会是扩大了的个人,每一个个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社会。当我们常常在埋怨社会不公平时,问问自己对社会公平了没有?当我们常常在破格升级自己的恶念恶行时,社会的文明里就多了一份阴霾。所以,该清醒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只有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光,才能照亮自己照亮别人也照亮前程。一个人,自己的心是暖的,才能让别人感受温暖。那些成为圣人的人,也是从普通人一路走来的,他并没有往生命里增加什么,而是在心上修,事上炼,不断反省错误认知,不断清理不良习气,做好事,做善良慈悲的人。 这个星期一早上,我照例送二宝去幼儿园。临近丁字路口不远,我突然看见丁字路口靠幼儿园方向的中间站着一个手拿小红旗,胸前挂着口哨的人在指挥大家过马路。 走近他时,还看到了他的身旁有一块小黑板,黑板上写着“警示文”: 亲爱的小朋友早上(下午)好!穿马路请注意观察,有交警叔叔在指挥的,可以看指挥的口令而过马路。没有交警叔叔指挥的,有红绿灯的就一定要看好红绿灯,记住红绿灯的交通规则哦!遵守交通规则,人人有责! 原来,这个人是幼儿园小托班里的一个小朋友的爷爷,是一位从交警岗位上退休的老党员。他连续几次送他们的孩子来幼儿园,都看到了这种乱穿马路的现象,也碰到过他的小孙子问他:“现在是红灯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在走过去?”于是,他就萌生了主动来这里管一管的念头。他觉得此刻给孩子们一个正确的引导更加重要。遵守交通规则,关爱生命,人人有责。 有人问他:“谁请你来站岗的?给你工资了没有?”,他说:“没有人请我来,也没有人发我工资,是我自己来的,我自己有退休工资,有时间,有能力来做这个事情就来了。我自己能够为别人做些事情,发挥一下余热很乐意!每天早上在这里站一个小时,下午一个小时,没有人来要求我什么,我也不要求别人什么,只是看到了这里有点乱象。感恩现在的生活大家都很好,都幸福,就希望接送孩子的人跟孩子一起都开开心心遵守交通规则,平平安安过马路就好了。” 听了这位爷爷的话,我对他肃然起敬,过往的人也对他称赞不已。连续几天,在他的指挥下,过马路井井有条,大家都似乎在他的爱的感召下醒来了,穿过马路都礼貌有加。 此刻万分感慨:心田要自己种,福田要自己养。自己一切都安然无恙,也祝福大家平安幸福!能够为别人做些事情,被更多人需要时,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外界紧密相连,把爱传出去也不再是空话。所以,无我利他看似帮了别人,实际上是帮了自己,是让自己得到了更广阔的空间,收获更好的人生。 我知道,让世界因你我他而更加美好!就让我们把“付出爱”变成生命的自主行为吧! 特别说明: 上述文字、图片、内容中如涉及或有可能涉及他人权益保护的,请马上联系我们,我们将会立即审核,并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予以纠正。 道德经学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