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旃檀精舍 ‖ 印度・中国・日本的弥勒信仰与美术——兜率天的菩萨像及其源流

 板桥胡同37号 2024-01-21 发布于天津

[日本] 泉武夫 著 ;李银广 译

[摘要]    起源于印度的弥勒造像经中亚(西域)传入中国,至北凉时期开始出现交脚形弥勒,形成了中国早期弥勒像的主流。约隋唐时期开始被中国化,变成结跏趺坐乃至倚坐像。原本作为交脚弥勒胁侍的半跏思惟像,传到古代朝鲜和日本后变成了弥勒像本身。9世纪后,阿弥陀逐渐替换弥勒成为了净土信仰的主角。11世纪后高文进式的持扇像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中世纪也就是镰仓时代的很多佛画。本稿以弥勒上生信仰为中心,尝试探寻从印度到日本的菩萨形弥勒,及其住所—兜率天净土的样式之源流。
一、印度与中亚的弥勒信仰和造型
弥勒信仰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两大类。上生信仰的主要典籍是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简称:《弥勒上生经》),讲述了以往生兜率天净土为中心思想的故事,兜率天里住着被预言为释迦灭后成佛的弥勒菩萨。下生信仰则以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和《弥勒大成佛经》为主要典籍,是以期待值遇释迦佛涅槃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出现在当世之弥勒佛说法(龙华三会)的故事。本稿以上生信仰为中心,尝试探寻从印度到日本的菩萨形弥勒,及其住所-兜率天净土的样式之源流。
起源于印度的弥勒造像,虽然最先出现单体造像,却也被认定在其净土-兜率天上有弥勒菩萨像,可见以交脚像呈现的弥勒和半跏思惟式的随身菩萨。在犍陀罗及阿富汗(迦毕试国)出土的遗例即是如此,属于3世纪到4世纪的作品。另外,迦毕试的造像以兜率天的宫殿为背景, 且交脚弥勒的两侧已经出现半跏像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兜率天的造型和情景,通常可认为是在《弥勒上生经》成立后被形象化的产物。《上生经》是在中亚产生的禅观经典群的一种,虽被认为成立于5世纪前后,但通过这些遗例可知,在经典成立之前,其图像已然形成。这关系到是先有造形,还是先有经典的问题,因考察资料所限,在此就不多做阐述。
交脚的弥勒图像应该是经中亚(西域)传入中国。西域的早期造像以交脚坐像为主,或手持水瓶呈转法论印,或结施无畏和与愿印。这从已被毁的巴米扬西大佛的天井壁画、及克孜尔石窟的壁画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图1)。克孜尔石窟的年代虽然难以断定,但可以通过第一期和第二期两个方面考察交脚弥勒。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第二期38号窟前室上面的壁画里,两侧也可看到迦毕试出土的兜率天弥勒的半跏像,且已为固定的半跏思惟的姿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  克孜尔石窟第224窟 交脚弥勒像
二、中国早期的弥勒像
中国从北凉时期开始出现交脚弥勒,形成了早期弥勒像的主流。北魏至隋以前,虽有很多造像案例,因在此方面认识有限,仅略识皮毛。
交脚菩萨形弥勒在河西走廊周边的出土品及敦煌莫高窟中存有遗例,也很早出现在5世纪石塔上过去七佛的最后边(图2)。敦煌北凉时期的第275窟及北魏的诸多石窟中也可以看到(图3),另有北魏造像碑之一,在其兜率天的交脚弥勒上端,有树下半跏思惟的如来造型的例子也引起注意(图4)。如果这是龙华树下的弥勒,算是思维形和弥勒相关联的重要材料。在中国北部的云冈石窟里, 造交脚像在这个时期也很盛行。除了曇曜五窟的大型交脚弥勒像之外,其后期也有如此造像。如第10窟前室壁画的佛龛上,呈现着一些伴随兜率天宫的交脚弥勒像(图5)。其上部天井绘满飞天和飞花的话,应为象征兜率天的天上情景。借此请教于专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   高善穆石塔,428年,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3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北涼(5世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4  造像碑,泾川出土北魏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5   云冈第10窟前室西北角,5世纪后半

另外,也有如来形的交脚弥勒像(图6),未知尊名的半跏思惟菩萨像等遗例(图7),不知是不是弥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6   刘保生弥勒如来像,6世纪,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7   菩萨半跏思惟像,北齐,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中国早期的弥勒信仰,其特色是兜率天无法明确区别其他净土或中国传统天的概念。期望死后转世重生, 或作为升天的希望对象之一,和阿弥陀的安养净土等区别看起来比较暧昧。即便如此,也有道安等僧人明确祈愿往生兜率天的例子,随后引起了弥勒净土与阿弥陀信仰之间优劣的讨论。

三、隋唐以后敦煌的弥勒经变与兜率天

交脚弥勒像作为早期的主流,约从隋唐时期开始被中国化,变成结跏趺坐乃至倚坐像。另外,在中国用形状明确表现兜率天的壁画,从隋代以后作为弥勒经变而出现,那个兜率天的弥勒像从印度传来的样子,变成了上半身穿羯磨衣的中国风服装。

隋唐以后的弥勒经变,可以在敦煌壁画中看到几个遗例。在隋时期主要描绘的是,只表现上生变的兜率天,初唐以后也会出现下生变,演变成“下生变”上部增添“上生变”的构图。第423窟为隋代的弥勒上生变,虽以交脚弥勒为中心,在这里也出现了两侧的半跏思惟像。观察兜率天相关的楼阁兜率天宫,与隋代以大殿二层楼形式为主的平视景观相比较,初唐和盛唐时期则变成了具有回廊的一院形式三院形式等复杂多样的构图,景观表现也可以捕捉俯视和透视等组合画面。在这里提出初唐329窟的弥勒经变,上部是上生变的兜率天,其前方和周围绘制下生变,这是上生和下生同时登场最早的例子(图8)。兜率天弥勒已经不是交脚,而是倚坐像。兜率天具有园林描写是其特色之一,第338窟即是典型的例子(图9)。初唐的第338窟和盛唐的第148窟都是倚坐像,到盛唐时期的服装也变成了两肩覆羯磨衣的形象(图10)。顺便说一下以上的例子里,在兜率天图的下面都描绘有弥勒下生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8   弥勒经变,敦煌329窟北壁,初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9   弥勒经变,敦煌莫高窟第338窟,初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0   弥勒经变,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盛唐(776年)

在宗教信仰上,隋唐之际出现盛行讨论阿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之优劣的现象。从教理上说阿弥陀信仰更具优势,两者之不同如图所示。比较而言,如果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便不会从其处退转,而弥勒的兜率天却有可能退转。往生阿弥陀净土比较容易,往生者全部转世为男人。而往生弥勒净土是必须要遵守戒律之困难,比较而言,往生弥勒净土的女人依然为女人。当时认为转世为男子好,所以阿弥陀净土里没有女人形象,而弥勒净土里有女人的形象,是谓二者在图像上的不同。在教义上弥勒净土虽不占优势,但往生兜率天还是被玄奘及慈恩大师等高僧接纳了。
那么, 中唐以后定型成俯视的横列三院形式,可以说这种是笼统地变化方法吧。虽然敦煌第231窟是中唐的例子、第61窟为宋代弥勒经变的例子,下生变的上面是上生变,也就是用三院形式绘制的兜率天(图11)。图样的格式化,貌似是因为从中原传来的造形情报中断,与敦煌画全面进入衰退有关。关于弥勒菩萨的图像, 复活了一部分传统的交脚形。虽然大部分是交脚或者并脚的倚坐像,结跏趺坐像在中唐以后也貌似出现了。另外, 不得不谈的是作为隋唐共同的特色,弥勒所在的大殿和中院全部从正面构图,兜率天宫整体的构图也是左右对称。这一点像是中国净土图的定律,也适用于后期的一些例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1   弥勒经变,敦煌莫高窟第231窟,中唐

四、五代宋与西夏的弥勒经变及兜率天弥勒

宋代的弥勒信仰中虽有很多不懂之处,在北宋前半期的首都开封,无论是彰显着皇帝权威的启圣禅院还是大相国寺,在其主要伽蓝的中央都安置了弥勒和千亿释迦及阿弥陀。这应该是下生的弥勒吧,还注意到在开封的讲经记录中常提到《弥勒上生经》。

关于这个时期的弥勒上生变,最近确认了几处兜率天宫图的例子。如:创建于五代天福五年(940)的山西省平顺县大云院的阿弥陀殿,其佛像后部的壁画被指出有可能为弥勒净土图(图12)。虽然墙壁磨损仅存少部分的图形,却可看见像宫殿一样建筑和云气,及女人形象的人物群。去年考察之际,在弥勒殿的旁边看到了咸平二年(999)“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的经幢(图13),这是“上生变”无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2  山西平顺县大云院(壁画局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3   弥勒殿经幢,山西平顺县大云院,咸平二年(999)

另外,竣工于北宋邵圣三年(1096)山西省开化寺大雄宝殿北壁东侧的壁画,向来以东壁华严经变的附属出现被称为观世音法会的部分,图样的含义一直未弄明白(图14)。这与早被大家所熟知的西夏弥勒上生变,也就是甘肃省文殊山石窟万佛洞的壁画样式相同(图15)。所以这不是观世音法会,而应改称为弥勒上生变和兜率天宫图比较合适。画面中央上部有坚固的宝楼,坐着的菩萨形象是被称为善法堂中央宝殿里常时说法的弥勒。如《上生经》描述的一样两侧有天女,是兜率天净土的特色(图14)。在其下方背对着的天部形像,从头上向两侧散发着云气,这是表现善法堂以及化作“四十九楼阁群”的牢度跋提神。作品的品质完胜于文殊山石窟,对完善中原地区制作的上生变研究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4   山西省开化寺大雄宝殿北壁东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5   弥勒上生变,甘肃省文殊山石窟万佛洞

最近在新疆北庭回鹘佛寺遗址也发现了10世纪的上生经变,可以确认和文殊山石窟的壁画,及开化寺的壁画很相似。现在佛寺遗址的上面建了博物馆,这个佛寺第二层的E204龛有交脚弥勒坐像,其侧壁表现了弥勒上生变(图16)。弥勒菩萨虽然破坏的不见踪影,但是可以确认那些天女和牢度跋提神(图17)。山西省开化寺与新疆北庭高昌国虽相距甚远,但其图形之相似程度惊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6   北庭回鹘佛寺遗址E204壁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7   劳度跋提神,北庭回鹘佛寺遗址E204壁画

这个时期的兜率天弥勒图像发生了重要变化。涉及到北宋宫廷画家高文进的持扇着羯磨衣的弥勒像,这一点我们放在后边探讨。

五、古代日本的弥勒信仰与造像

现在我们把话题转移到日本。古代日本列岛的弥勒信仰,象征性表现了从朝鲜半岛传入的半跏思惟的弥勒像。可以列举如朝鲜半岛断石山的磨崖佛群、韩国中央博物馆的半跏思惟像、日本的半跏思惟像等几个例子(图18)。在中国作为交脚弥勒之胁持的半跏思惟像,在古代朝鲜和日本变成了主角之弥勒像本身。到了9世纪以后的平安时代,作为净土信仰的主角,阿弥陀逐渐替换了弥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8a   弥勒菩萨半跏像,日本广隆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8b    弥勒菩萨半跏像,韩国中央博物馆

985年成立的源信作《往生要集》是划时代的,往生极乐的愿望广泛渗透到了贵族社会里。但是,源信也容忍了往生弥勒兜率天信仰的存在。

另一方面弥勒的下生信仰活跃化,为来世值遇弥勒佛时而准备的埋经行为盛行。人们的种种作善行为表明,希望往生阿弥陀极乐净土的同时,也有重生到弥勒世界值遇龙华三会的期望。

六、中世纪日本的弥勒上生信仰与兜率天弥勒-高文进样式的引入

平安时代后期也就是11世纪以后,一方面社会底层流行下生信仰,另一方面上层贵族和高僧的依然维持上生信仰直到中世纪。而且,中世纪初期迎来了弥勒信仰的新时期,解脱上人贞庆(1155-1213)、明惠上人高弁(1177-1232)、东大寺宗性上人(1202-1278)等主要鼓舞上生信仰,造像上也盛行起来。引起了大量制作兜率天曼陀罗图(弥勒上生经变)的现象。

有趣的是,所谓高文进式的持扇像,作为兜率天弥勒图像被接受的现象。高文进是从蜀国引进北宋宫廷的画家。在奝然从北宋请到日本清凉寺的释迦如来像的胎内,藏着雍煕元年(984)制作的高文进的原作版画,上半身着衣且右手持扇是其主要特色(图19)。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9   清凉寺释迦像内藏版画弥勒像(高文进原版),雍熙元年(984)开版

这个高文进式的弥勒,影响了日本中世纪也就是镰仓时代的很多佛画。参考此图像的可例子有,与明惠相关被称为波士顿美术馆版弥勒菩萨像(图20),与三井寺相关的京都国立博物馆版的弥勒菩萨像(图21),以及日本兴福寺、药师寺等南部法相宗曼陀罗的弥勒菩萨像(图22)等都是如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0   弥勒菩萨像,13世纪,波士顿美术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1   弥勒菩萨像,13世纪,京都国立博物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2   弥勒菩萨像,兴福寺法相曼陀罗

另外,兴福寺佛龛里的弥勒菩萨坐像也无疑是表现了兜率天弥勒,这个造像的形象也和高文进样式非常相近。被认为与贞庆相关的兴圣寺版兜率天曼陀罗图(弥勒上生变的别名)中间的弥勒(图23), 以及海住山寺版法华经变相图的弥勒像(图24)也参考了这个图像。当然,在中国高文进式的持扇弥勒也得到了普及,可以确认的有甘肃省昌马窟石窟的壁画、张掖大佛寺藏“药师经第十一”扉画(图25)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3   弥勒菩萨像,兴圣寺兜率天曼陀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4   持扇弥勒像,海住山寺,法华经曼陀罗,12世纪-13世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5   弥勒菩萨像,张掖大佛寺,药师经第11扉画,元代

与此相关的还有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1074序)卷六《慈氏像》,里面记载了高文进制作的弥勒佛画的趣闻逸事。内容如下:

景祐中(1034-1037),有画僧曾于市中见旧功德一幅,看之,乃是慈氏菩萨像,左边一人执手炉,裹袱头,衣中央服,右边一妇人捧花盘,顶翠凤宝冠,衣珠络,泥金广袖。画僧黙识其立意非俗,而画法精高,遂以半千售之。乃重加装背,持献入内阎都知,阎一见且惊曰......

“执香炉者,实章圣(真宗)御像也,捧花盘者,章宪明肃皇太后真容也。此功德乃高文进所画,旧是章宪阁中,别置小佛堂供养,每日凌晨焚香恭拜。章宪归天,不意流落一至于此。”

言讫于悒,乃以束缣偿之。复增华其裱轴,即日进于澄神殿,仁庙对之,赡慕戚容,移刻方罢,命藏之御府,以白金二百星赐答之。

极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个故事和图像集之一的万德寺版《觉禅钞 弥勒法》背部的弥勒图像(图26)有很大关系。遗留在日本的画像中,有可能留下这幅中国记录下来的佛画图样。日本中世纪参考高文进样式的作品在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或许是研究宋代美术状况的参考资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6   弥勒菩萨像,日本万德寺《觉禅钞 弥勒法》背部
来源:中國美術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