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跋鲜卑的三次南迁,从嘎仙洞到盛乐,杀妻吞族是其最大亏心事

 万物史话 2024-01-21 发布于北京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批次的迁徙
文/万物君
西汉中期,呼伦贝尔地区有陈巴尔虎旗完工墓地遗存,呈现出汉书二期文化与匈奴文化的融合状态。以汉书二期文化为主体,年代在西汉中晚期。汉书二期文化是吉林省大安市汉书遗址上层文化,可能是扶余文化,年代大约在战国早期到西汉时期。
到了东汉前期,呼伦贝尔地区开始出现鲜卑遗存。

1

拓跋鲜卑的祖居地在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这已经被1980年出土的嘎仙洞祝文所证实。

东汉前期,他们开始向西南方向的呼伦贝尔地区迁徙。
这是拓跋鲜卑的第一次迁徙,共分为两波。
第一波迁徙地位于嘎仙洞西部的额尔古纳地区。鲜卑人离开嘎仙洞后,顺着根河而下,分散在额尔古纳地区的拉布达林和七卡等地。那里是从大兴安岭进入呼伦贝尔草原的过渡地带。在这里,他们的经济方式由原来的游猎转变为半游猎半游牧。
第二波迁徙地位于拉布达林西南一两百公里。这里出现了很多墓群,如扎赉诺尔墓群、二道沟墓群、伊敏墓群。在这里,他们的经济方式由原来的游猎转变为游牧。

关于鲜卑文化,经检测,有如下特征:
一、人种为北亚蒙古人种。
二、墓葬地表无封石和封土,普遍使用梯形墓圹和木棺,以树立木棍支护棺板。
三、早期流行桦树皮器,后来逐渐淡出。在呼伦贝尔已发掘的十一处鲜卑墓葬中,以拉布达林和扎赉诺尔墓葬出土的桦树皮制品数量最多,其次为完工、七卡墓葬,包括各种桦皮圆牌、弓囊、箭袋、器物盖、器物底等。待鲜卑人适应草原生活后,桦树皮器逐渐淡出其生活,例如二道沟墓地、蘑菇山墓地等已经不见了桦树皮制品。
四、随葬品以弓箭、腰带具为多。
五、陶器多与匈奴相似,但也有自身特点。

2

关于拓跋鲜卑的来源,及其前三次迁徙,《魏书·帝纪·卷一》是这样记载的: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
“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毛之后第五位皇帝,宣皇帝推寅)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
“(推寅之后第七位皇帝,献皇帝邻,欲南移)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圣武皇帝讳诘汾......始居匈奴之故地。”
“(圣武皇帝)崩。始祖神元皇帝讳力微立。生而英睿......三十九年,迁于定襄之盛乐。”
综上,可做如下解读:
一、拓跋鲜卑认为其祖先为黄帝、昌意少子、田祖始均(后稷之侄)。
二、始均之后67世,拓跋毛统国三十六,威振北方。
三、拓跋毛之后第五位皇帝拓跋推寅,从嘎仙洞南迁到呼伦湖一带。

四、拓跋推寅之后第八位皇帝拓跋诘汾(?~220年),南迁到匈奴故地。

五、拓跋诘汾之子拓跋力微(174年?-277年),迁徙到盛乐,即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

3

潘玲教授认为,长城地带中段的拓跋鲜卑遗存主要包括三道湾、东大井、善家堡等地遗存,年代相当于曹魏西晋时期,与呼伦贝尔地区东汉前期的早期鲜卑遗存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其相似程度明显高于辽西慕容鲜卑遗存与呼伦贝尔地区之间的相似程度。
三道湾、东大井墓地发掘者也认为,它们与拓跋鲜卑对应。
不过,倪润安在《内蒙古三道湾和东大井墓地为檀石槐鲜卑遗存论》中称,察右后旗的三道湾墓地和商都县东大井墓地的时代均为东汉晚期,应是东汉晚期称雄的檀石槐(137年~181年)鲜卑遗存,而非拓跋鲜卑遗存。
倪润安把两个墓地的随葬品划分为五组器物群:
A组:和以扎赉诺尔墓地为代表的早期拓跋文化有着较多的相似性。
B组:北匈奴灭亡后,随鲜卑南下的北匈奴后裔的文化。
C组:与嫩江流域平洋文化的关系颇显密切。
D组:属于汉式文化。
E组:可追溯到呼伦贝尔地区早期拓跋文化,但有自己的特色。倪润安认为它属于檀石槐鲜卑文化。
倪润安称,这两处墓地都集中体现了上述五种文化因素,除了新兴的檀石槐鲜卑文化因素,又广纳汉文化、平洋文化、早期拓跋、匈奴等多种文化因素,正反映了檀石槐鲜卑尽占匈奴故地、号令鲜卑诸部、不断劫掠东汉边郡的历史状况。
《后汉书》称,“桓帝时檀石槐乃立庭于弹汗山,歃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兵马甚盛,东西皆归焉。”东汉的高柳就在现山西阳高县城附近。据此推算,阳高北三百余里,正好是现鸟兰察布市的商都、察右后旗一带。
故此,倪润安认为,三道湾墓地和东大井墓地,有可能是檀石槐鲜卑遗存。
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
还是要看三道湾墓地和东大井墓地的确切年代。潘玲认为墓地年代相当于曹魏西晋时期,倪润安称墓地年代为东汉晚期。在没弄清楚年代前,我们只能根据墓地的内涵来判断其族属,就此而言,它们更像是拓跋鲜卑遗存。

4

公元177年,是个大转折。
这年八月,汉灵帝派遣乌丸校尉夏育由高柳出发,破鲜卑中郎将田晏由云中出发,匈奴中郎将臧旻率领南匈奴的屠特若尸逐就单于由雁门出发,各自率领骑兵一万多人,三路分兵出塞,意欲推进二千余里。
檀石槐命令东、中、西等三部首领各自率领部众迎战。
夏育等人遭到惨败,甚至连符节和辎重全都丧失,各自带领骑兵数十人逃命奔回,汉军士兵仅战死的人就多达十分之七八,只有十分之一的汉军士兵回到汉朝。
从此,长城一带成为鲜卑人的天下。
公元181年,檀石槐死后,鲜卑分裂,西部鲜卑叛离。
此时,拓跋鲜卑仍然呆在呼伦贝尔地区。换言之,拓跋鲜卑与檀石槐领导下的鲜卑联盟没有太大关系。
公元213年,拓跋诘汾即位,开始南迁。

5

《魏书·帝纪·卷一》:“(拓跋力微)元年,岁在庚子。先是,西部内侵,国民离散,依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始祖有雄杰之度,时人莫测。后与宾攻西部,军败,失马步走......始祖请率 所部北居长川,宾乃敬从。”
南迁后的拓跋鲜卑遭遇“开门黑”,受到西部鲜卑的攻击,“国民离散”。
所谓“国民离散”,主要是指,拓跋诘汾去世后,长子秃发匹孤与嫡子拓跋力微不合。秃发匹孤带领秃发部从拓跋鲜卑中脱离出去,向西迁徙,活动于甘肃青海地区。后来建立南凉。
剩下的拓跋鲜卑,在拓跋力微的带领下,只好依附于窦宾(治所在包头西北),并与其一同攻打西部鲜卑。
拓跋力微是个腹黑男,曾帮助过窦宾,然而又不说是自己帮的,后来还是被窦宾知道了,于是窦宾把女儿嫁给他,并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拓跋力微于是请求“率所部北居长川”。
长川在乌兰察布兴和县,在察右后旗和商都县南边。所以,三道湾墓地和东大井墓地,出现拓跋鲜卑遗存是很正常的事情。
拓跋力微29年,窦宾去世。拓跋力微听说他的小舅子要吞并他,于是先是杀妻,然后诱杀妻兄,吞并其部落。
可谓恩将仇报。
拓跋力微39年(公元258年),迁于定襄之盛乐。经考古证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之北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为盛乐城遗址。

6
小结拓跋鲜卑的三次南迁:
一、东汉初年,拓跋推寅从嘎仙洞南迁到呼伦湖一带。
二、公元213年,东汉末年,拓跋诘汾即位,南迁到匈奴故地,具体位置在乌兰察布到包头一带。
三、公元258年,曹魏时代,拓跋力微从乌兰察布南迁到和林格尔盛乐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