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与寺庙:一张拍摄于伪满时期冬季的“九站”小学旧影

 jiyun1972 2024-01-22 发布于吉林

网友“兰陵笑出声”在后台发来一张老照片,是14个人在一所学校门前的合影。由人物服饰和地面残雪判断,拍摄时间为冬季。在照片背景中可见老树和古刹,古刹殿宇鸱高扬,殿前还有碑亭一样的建筑,氛围古朴庄肃。学校的校门则为新式的四柱大门,照片右侧所见的木制门扉有日式痕迹。正门门柱嵌有竖匾,一侧上写“永吉县公立九国民学校”。另一侧只能辨识“永吉县公立”字样,其余则被遮掩,不知其详。

通过照片竖匾中的国民学校”四个字可初步判定照片拍摄于1938年—1945年之间。日伪时期,反动当局推行奴化教育,以193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小学沿用民国“四二制”旧学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后来,日伪当局鉴于殖民奴化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遂于1937年5月2日颁布新学制令,于1938年1月1日起,比照日本学制,将原来的初小改称“国民学校”,原来的高小改称“国民优级学校”。由于右侧竖匾被遮挡,尚不知这所学校是否为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兼备的完全小学。

基于以上判断,14人中后排右一男性身材略高,留有分发,很可能是该校老师或往届毕业生。因为伪满时期的学校比较注重要求学生仪容,男生普遍剃“圆头”,女生普遍剪齐耳短发。另外,14人有身穿棉袍的,有身穿短袄的,猜测拍摄照片应是临时决定,或者为寒假期间。

在地方历史中,九站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据《吉林市地名志》记载,九站原为“旧站街”,谐音为九站街,清代属吉林府存俭社。民国后为永吉县第三区辖地,日伪时期划归永吉县第二区(桦皮厂)管理。1948年以后为永吉县九站区,1953年为永吉县九站镇,1955年划归吉林市。由于伪满时期九站属于永吉县,因而在吉林市的伪满教育史料中,没有对这所九站小学校的记载。又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修志时,九站已经划入吉林市,永吉县的相关志书,对九站小学校也没有什么记述。

后来在民国版《永吉县志-永吉县乡三区小学校一览表》中,查到一些与九站小学校有关的只言片语,可知民国七年三月(1918年),永吉县乡三区第十六小学校”在九站街设立。其建校时间晚于当时永吉县三区的许多学校(桦皮厂、下洼子、红土霞等地的小学设立于1910年)。不过这所学校规模较大,学校有教员4人,学生125人,学生人数在当时的永吉县三区仅次于桦皮厂和三家子小学。这所三区十六小学应为伪满时期“永吉县公立九国民学校”的前身。

民国时期,吉林城及周边的许多学校,通常会设在一些清代建立的寺庙、祠堂之中。这源于此类房产都为地方政府所有,办学伊始,房源紧张,便将一些社会影响有限的寺庙改用为校舍。如吉林城内的永吉县县立第一女子小学,就设在临江门外的西方寺。在老照片中,九站国民学校的校舍也带有明显的寺庙痕迹。

查民国版《永吉县志》,九站地区曾有一座以“观音庙”为名的综合性寺庙。这所寺庙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内有正殿、偏殿、前殿等殿堂,疑似为两进院落。寺庙内供奉有观音、关帝、山神、土地公等神祗。鉴于民国前期,九站街的居民聚落规模不大1939年底,吉林制纸株式会社九站工场成立,九站地区开始近现代化开发进程,将学校设在观音庙内的可能性极大。

综上所述,网友发来的这张合影照片既保留着传统寺庙的旧迹,又记录了现代学校的新貌,新旧文化交错的场景融于一张照片,对城市历史而言愈显珍贵。

图片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网友“兰陵笑出声”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