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勒氏变性(WD)影像学表现

 陈翼2018 2024-01-22 发布于重庆

1

影像资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

影像描述

影像表现:右颞叶、额叶和顶叶可见大片状T1 低信号、T2  高信号、FLAIR内部低信号、外周高信号,中脑和脑桥右侧(沿着皮质脊髓束)可见 T2、FLAIR 高信号。
结论:慢性大脑中动脉 (MCA) 梗塞,伴有脑软化、神经胶质增生和华勒变性(第 4 期)。

3

华勒氏变性

      华勒氏变性(walleriandegeneration,WD)是指神经元细胞体或近段轴突损伤后,其远端轴突及所属髓鞘发生变性、崩解和被吞噬的过程。既可发生在周围神经,也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最常发生于锥体束。

图片

      WD是Waller于1850年在青蛙神经损伤实验中首次发现的神经改变”。WD定义为神经元胞体或轴索近端损伤后远端神经纤维发生的变性,可发生于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元受损后,数日内轴索骨架与细胞膜开始崩解,接着髓鞘降解,具有吞噬功能的雪旺氏细胞增生,并吞噬、消化崩解的轴索和髓鞘碎屑,锥体细胞与其轴突的联系被切断,使之失去了营养来源,最后表现为受累神经纤维萎缩。变性可顺行性或逆行性发生。WD除发生于锥体束,亦可发生于听辐射、视放射等其它脑神经束以及脊神经、坐骨神经等较粗大周围神经束。

      Kuhn等,根据WD的病理改变共分为四期:第一期约4周,轴索退化伴轻微的生化改变;第二期为梗死后4~14周,主要为髓鞘蛋白破坏,而髓鞘内的脂质尚完整,变性组织的亲水性有所增加:第三期约为起病后数月至1年,变性组织的亲水性明显增加,髓鞘的脂质也遭破坏,并有胶质增生:第四期为梗死发生后1年至数年,表现为白质纤维束萎缩,体积缩小。

4

影像表现

     主要为沿锥体束分布的低密度/异常信号,后期可表现为病变侧锥体束走行区的萎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