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自大正在生成

 知易行难nev5ph 2024-01-22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嘲笑当初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在不过是“普通美国中产”。

作者的心态非常可笑,或许在他看来,刘亦婷要是回到成都,做到区委常委、副书记,才算成功吧。

当初我有一个哥们儿考到人民大学,老乡们都期待他成为县委书记,后来发现他去了CCTV,开始想在新闻联播上看他是不是陪同领导人一起出访。

其实不要说中国女孩,大部分美国女孩、男孩读了哈佛、耶鲁,也就是“普通中产”。如果你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到一个藤校任教,也就是普通中产——而已。

这没什么不好的。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可期待的人生目标。

“哈佛女孩刘亦婷不过是美国普通中产”,这样的叙事,指向一种对美国藤校的嘲弄,其实是当下颇具代表性的价值观:去海外读书是不值得,没意义的。

“复旦天才毕业生美国留学流浪街头”,很多网友评论也是这个意思,谁让你去美国呢,真是活该呀。很多人甚至呼吁,反对复旦校友会对他进行救助。

这些人表现出一种新时代的自大。

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拿到金牌第一,很快中国GDP超过日本位居第二。2005年后出生的一代,从小就生活在“强大”的自豪感中,这可能是新一代年轻人真实的想法。

在他们心中,清华北大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哈佛、耶鲁不算什么,就更不要说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了。

清华校友会最近透露一个数据,2023年清华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的,只有8%,看看那个惊人的“NO!”——叹号和颜色都是校友会小编加的。

图片

只有20%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其他都是深造。绝大部分都是国内深造,或许就是在北大、清华——所以北大宣布开放,是对清华的学生和老师开放,就不奇怪了。

坦白说,清华只有8%的毕业生出国读书,这个数据真的让我吃惊。2001年我曾经到北大中文系宿舍混住了一周,那时即便是中文系学生,都在考托福、GRE……因为研究中国学问,也是哈佛东亚系最好。

这可能是意味深长的观念转折。现在中国的新一代,是发自内心认为中国很先进了,遥遥领先。

到了纽约,乘坐一下地铁1号线,就会感叹纽约的破旧和落后,心满意足回去了。

如果世界真的像他们看到的那样就好啦。可惜并不是。

像我这代人,因为意识到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对大学之间的差距非常敏感。

2003年在北师大读现代文学硕士,经常骑自行车去北大听课,因为不管本校系主任如何吹嘘北师大中文系的学科排名已经是第一,我们都知道北大更厉害,只要走进校园感受一下就知道了。

当我走进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时,当初走进北大的那种感觉再次袭来,而且无比强烈。

第一次听讲座,是关于中国中产消费的研究,结束后还有一个交流环节,移步到隔壁房间,有免费点心和饮品提供。有啤酒,而且有好几种IPA,真是大开眼界。

心中再次感叹,要是能有机会在哈佛、哥大读书,毕业后哪怕真是“普通中国中产”,也会心满意足。因为在这里读书本身,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或许很多年后人们会明白,在21世纪20年代,北大清华曾经有点接近哈佛、麻省理工,尽管差距仍然比较大,但那已经是最接近的时候。

因为这种自大,会影响整整一代人的眼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