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油田机关老同学张天庆,发来陈谨之先生的《策马迎风——追忆刘平平在黄河口的知青岁月》。我细读几遍感触极深,史册般珍贵的作品,值得保存。我看公众号名叫“东营微文化”,陈谨之先生是顾问肯定是严谨的文学平台。我盯着平台投稿要求看了好多遍——“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投稿的念头在心里抑制不住。于是便把我几年前写的涝洼子的相关传说和儿时的记忆整理成篇,名为《涝洼子记事》投给了东微编辑部。没过几天收到了采用的回复。当看到被编辑老师们细心修正后推出的文章,我特别激动。家乡的亲人、油田的老朋友纷纷来电祝贺。郝立霞主编留言说:“涝洼子,第一次听说。父辈们经历多,对东营变迁感触自然更深,感谢周老师的记录,让我们对过往又有了新的认识。问好周老师,祝健康快乐!”文友们对我这个不速之客也纷纷点赞。东营是我的故乡,东营的水土把我育养。尽管我文化水平不高,但凭浅薄的记忆和深厚的感情,我也想把记忆中和传说中的,写下来告诉年轻人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朋友。从我写起,从我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几篇有关周家村的故事,震撼了我的乡亲,《光荣的周家村》和《勤劳致富的周家村》推出当天阅读量中午即过千。有的乡亲还通过长途电话表示祝贺和感谢!东微东方雨老师的留言,增强了我书写家乡的信心。他说:“光荣的周家村,勤劳致富的周家村,旧貌变新颜,多亏了党的政策啊。油田的开发,东营市的建立,为周家村的腾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城中村的发展速度极快,辛镇、沙营、东赵、耿井、东营,哪个村不是富得流油,让人羡慕啊。问好周老师。握手。”《胜利油田老基地》就在我们这二亩三分地上。自从华北石油勘探队在我们村周围一带频繁放炮,就感到有啥情况。几年后,老基地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我对她早期的变化可谓了如指掌。该文经编辑老师们辛苦编辑后,受到了油田新老职工和乡亲们的高度赞扬并荣登《听经典,读热文》榜。胜利油田(九二三厂)大会战,我也参与了,对老一辈石油工人的大无畏精神耳闻目染,故《石油工读情》《电工组的南方人》《老朱头》《东辛管线抢险》等真实还原了会战中的实景。这些作品都受到了油田老同事和文友们的好评,对油二代油三代等也起到了启发和不同程度教育作用。正如张永君老师留言所述:“九二三,留下了一代人永恒的记忆。弘扬正能量,传播好传统。《草根公仆周呈业》正是从周家村走出来的一典型代表。文章推出后家乡群众和了解他的同事们纷纷点赞,其中,广饶大营的成德泽老师留言:“我是大营人,也可以说是同事,周成业1962年调大营公社任文书 ,后又调石村区任文书,他的确如文中所说,是一个群众公认的好官,当之无愧的人民公仆,在大营乃至石村口碑很好。我到东营工作后曾去周家看过他。仁者多寿(终年95岁),他应验了这句话。”东微是文学爱好者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是不断学习的大学堂。编辑部老师对我的每一篇文章都认真修改编辑,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一个错别字,一个“的地得”,力求尽善尽美,不辞辛苦。主编不定期推出的写作知识,让大家受益匪浅,深受欢迎。值得赞誉的还有坚持天天零点推送的老师,你真的太辛苦了。你的辛苦付出给少觉的“夜猫子”读者带来了方便。谢谢你!东营地域尽管不算太大,但每个乡镇及胜利油田都有着写不尽的题材。我相信透着乡土气息的作品会越来越多。 (摄影 王高山) 作者简介:周曰正,当年治黄大军中的一代新人,济南洛口西大鲁庄村老知青,济南柴油机厂退休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