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潍坊,26集团军(1999.2—2002.4):此情可待成追忆(七十六)

 悟事人非 2024-01-23 发布于北京

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中

破浪前行

1984年7月,在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初现繁荣的背景下,南京政治学院成立新闻教研室,我作为全军首届70名新闻专业学员之一,“带着“黄埔第一期”的光环,踌躇满志地步入了这所有着“军中北大”之称的高等院校,成为我军培养军事新闻人才的首届学员。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自己的母校为荣,以自己“新闻科班生”的专业背景而自豪。

我的确有值得自豪的理由——

南政院开设新闻专业的1984年之前,部队新闻干部大多是“土生土长”、自学成才的。当时的军官晋升已经开始强调文凭因素,我服役的南京军区政治部,一下子开设了高中文化补习班、大学班,新闻干部迫切需要接受正规院校的教育训练。所以1984年新闻专业开班后,主要是面向部队新闻干部招生,当年录取的学员,干部57人,战士20人。考生在文化、军事考核合格的基础上,必须提交20篇以上新闻作品,这是个“硬杠杠”。

开学后我才知道,身边的77名同学,一个个堪称“牛人”:他们中要么是解放军报、军区军兵种报社的编辑、记者,要么是军、师、旅、团的新闻干事。绝大多数已经在军队新闻宣传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有些已经在军队颇有名气。学员平均每人在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稿件100多篇,其中有几个同学发表稿件超过500篇,来自昆明军区的吴国雄同学发表稿件1000多篇,号称“千篇王”。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因新闻报道成绩突出荣立过三等功,十几人获军区以上报道奖。

担任我们这一届授课的教员,堪称军内外学界“大腕级”人物。如讲授《中国新闻史》的是复旦大学的丁淦林教授,讲授《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是新华社原副社长缪海凌教授;讲授《新闻学概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卢惠民(后入伍正式调入学院新闻系)教授。主要新闻业务课程所聘者则是军队知名新闻人,如主讲新闻采访的是新华社南京军区分社社长顾国璞,主讲通讯写作的是《解放军报》副总编辑夏国珞,主讲评论写作的是时任《解放军报》总编辑邵华泽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近20年中,每年中国新闻奖和全军好新闻评奖,都有新闻系的学员作品入选。先后有4人获得“长江韬奋奖”,不少人走上军队新闻工作领导岗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和一位副主席也毕业于我们系。许多转岗从事其他工作或转业到地方的学员也都有不俗的表现,12人被授予少将、中将军衔,涌现出了王丽萍、文清丽、刘笑伟、杨天庆、西元、刘巍等一批军内外知名作家。

2000年首届中国“乐凯杯”评选在南京揭晓,学院专为38名在军队新闻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学员颁发了军事新闻“奋发有为奖”,我有幸获此殊荣。获奖者都是学院在与全军各大单位宣传部门及军队媒体共同协商的基础上评选出来的。

4月10日,学院将我们请回母校,接受颁奖。“奋发有为奖”虽是母校对学子的关爱激励之举,不是什么权威奖项,但同学们却十分看重。颁奖会这天,大家满怀喜悦,积极与会,接受母校授予的荣誉。那天,校园里悬挂的“昨天我以母校为荣,今天母校以我为荣”等横幅标语格外醒目。颁奖活动结束后,举办了报告会,获奖代表向全系学员介绍了毕业之后的经历体会,使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很受激励和教育。

作为全军唯一的一所培养军队新闻干部的院系,被誉为“中国军事记者的摇篮”的母校,至我获奖的2000年时已办了十三届,培养了1300多名学员。“乐凯杯”军事新闻“奋发有为奖”是由南京政治学院和中国乐凯胶片公司联合举办的。获此殊荣的新闻工作者,有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的高级编辑记者,有解放放军报、军兵种报社的编辑记者,也有部队政治机关的专职新闻干部。他们常年奔波在基层、边防哨卡,参加过长江抗洪抢险、重大军事演习,采写了大批反映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的优秀稿件。

我获奖并前往母校领奖的消息传到集团军机关后,引起不小的轰动。回到潍坊的当晚,政治部首长特让秘书处在八一宾馆安排了酒宴,在家的部首长、处长和宣传处全体同志为我祝贺、接风。润文斌、王传龙还专门写了一篇新闻稿。《前卫报》2000年4月19日一版以《首届军事新闻奋发有为奖评选揭晓——我区某集团军宣传处副处长田兆广榜上有名》;《潍坊日报》4月23日一版以《田兆广获首届中国军事新闻“奋发有为奖”》;《临沂日报·沂南版》5月6日一版以《沂南籍军官田兆广——获首届中国“乐凯杯”军事新闻“奋发有为”奖》为题,分别发表了润干事、王干事写的这篇稿子。

从1984年到1987年军队院校调整的33年间,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以育人和科研的优秀表现在军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我军新闻传播史乃至军队政治工作史、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我毕业离校1年后的1987年,新闻队改为新闻系,标志着我军拥有了院校化的正规军事新闻教育。2017年,在军队院校调整改革中,我的母校与西安政治学院、武警政治学院合并组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业务一支转入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舆论斗争和军事外宣研究一支转入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取消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保留研究生教育,主要培训任务以岗前和任职培训为主,军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又一次进行了新的调整。

但毕业几年后,随着职务的提升、形势的变化,我越来越感到了一种知识危机。1990年代,我国充分利用世界军事变革的形势和冷战结束后相对和平的环境,紧跟世界军事潮流,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及时调整军事战略方针;大胆进行军事理论创新;自力更生发展“杀手锏”,提高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以人才为本、人才先行,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军事人才;调整体制编制,压编军队规模,优化军队结构。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由美国率先启动的新军事革命,在英、法、德、日、俄、印、中等国,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这场仅仅持续了42天的局部战争,展示了许多不同于以往战争的新特点,使人类战争发展的轨迹由此改变,揭开了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迈进的大幕,这场划时代的战争,使全军官兵受到强烈的震撼!随之,“科技大练兵,一切为打赢”,“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练兵活动在部队蓬勃开展起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通过参加集团军机关组织的军事高科技知识学习、科技大练兵活动,通过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问题和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地感到:做一名跨世纪的军人,履行好保卫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挑战,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紧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落实“打得赢、不变质”的要求。

为了让自己写出的报道更加有深度、高度,我始终把学习革命理论作为人生的重要课题,在军机关工作期间通读了《马、恩、列、斯全集》《毛泽东选集》1-5卷,《邓小平文选》1-3卷,《江泽民重要论述选编》等书籍,按计划学习了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论“三个代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指导实践的科学南——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四个如何认识“学习读本”》以及总政中高级干部3年学习规划中规定的书目。个人购买并阅读了19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的被誉为“美国梦”的灵魂和“个人奋斗的精神标本”的《自己拯救自己》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犀利深刻的眼光,幽默风趣的笔调描述了众多出身贫寒低贱、身处苦难无助的困境中贫困人士是如何通过吃苦耐劳、百折不挠、自强自救、耐心宽厚、诚实公正,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千难万险,最后走向辉煌成功的事例,读后令我感悟良多,催我奋进;读了《军旗飘飘——新中国50年军事大事纪实》(分上、中、下3本),对我军50年来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有了总体了解;读了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的军事专著《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对军事变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如何迎接新知识经济和新军事革命挑战,如何准备和打赢下一场战争得到了理论上的升华。此外,我还阅读了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上、中、下三部),每年坚持写理论读书笔记50篇左右,剪贴、摘记10万字左右的资料,收集整理领导讲话、经验材料100篇左右。

搞新闻工作腿不能懒、脑不能闲、手不能停。平时事务性工作多,很难有大空,落实自学很难。要想读点书、学点东西,需有高度的自觉性、很强的吃苦性和坚强的毅力。此外,还要讲求方法和效益。我平时是这么做的:

一是在时间上,见缝插针学。平时集团军和部里统一组织的集中学习教育,尽量参加,尽力学好,不要小看每次2至4天的时间,如果真正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按计划把该读的书读完,脑子里就能装不少东西。做思考讨论题的过程,是动脑思考,动手找资料、动笔写作的过程,能促进学习的深化,自己从来不敢忽视。坚持每次的理论学习都保证不走过场,扎扎实实学进去,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重要指示精神,首长的重要讲话等,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平时的学习,要靠自己挤时间。我主要做到了“四个一点”,即:报纸每天看一点,新闻每天听一点,笔头每天记一点,资料每天积一点。不管再忙,我感到这“四个一点”每个人都还是能够做到的。时间充足可以多看、多听、多记、多积一点,时间少可以看一条消息、听一条新闻、记一点体会、剪一篇资料。关键是贵在坚持。长期坚持,积少成多,必有受益。

我的随记本上有很多东西就是随手摘记的。如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做客,看到卧室中挂的一幅书法:“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读书苦后甜”,马上掏出本子记了下来。平时上街、逛商店、在饭桌吃饭,看到好的广告词、群众语言,都记下来。随记本身上装一个,办公室要有一个,看一句好话、一个好标题都及时记下来,多了,就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二是在内容上,统筹兼顾学。自己从事的是新闻宣传工作。这一特殊的职业要求自己必须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思想上的敏锐、政治上的坚定,具有用辩证思维观点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写作能力。本着这一目标,那些年我坚持做到:凡上级的方针政策出台、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上级的重要指示精神、部队开展的重点工作、首长的重要思想和讲话,都要先学一步,多掌握一点,进行超前思考,使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永远站在时代和思想的前沿。此外,注重知识的更新。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很快,过去学的东西随着形势的发展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一些新学科、新名词、新概念,不断出现,如果不注重学习,不要说去写材料、写文章教育别人、指导部队,就连自己对很多问题的了解和理解也会受限。比如,现在网上出现的一些新名词,我们就有好多搞不懂。这些东西我们不一定要学精、学通,但最起码要知道一些,了解一些。再就是,保持业务上的追求。没有追求就没有动力,就没有进步,就没有创新。作为我自己来说,入伍二十年没有离开新闻宣传工作岗位,13年的军分区、团、师、集团军新闻干事,2年的团宣传股长,1年的师理论教育干事,半年的师宣传科长经历,按理说,写材料、写报道已是轻车熟路,就一般要求而言,并非难事。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也独立抓了一些比较大的典型,写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稿件、材料,发表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东西,但担任负责集团军新闻工作的副处长后,却越来越感到有一种不会写和写起来很艰难的感觉。这主要缘于自己对自己写的东西越来越不满意,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地否定自我,才会有新的跨跃和发展,才能不断创新。这方面自己也曾进行过一些尝试。如写596团榴炮二连一班学习成才的稿子,打破一般典型宣传的写法,采用章回体新闻手法,反响和效果都不错;写原76师优秀士兵邹峰,采用第一人称,以自己述说的形式;写412团政治教育12个过程的工作通讯,采用“一线式”小标题:“送一个抓手上高坡”“搭一方舞台练本事”“用一尺子量长短”“建一套机制抓经常”;写消息采用多分段、散文式等形式,一些稿件都受到了报社和读者的好评,每年都在军报季度《通联情况》表扬几次。但总的看,创新的标准还没有上去,步子迈得还不大,层次上得不高。为此,我一直都在追求着,把采写的每篇稿子都当成新的开始,力争让出手的每一篇东西都有新意、都有进步。

学习,学什么、怎么学,这是大多数人都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我本人而言,那些年自学考试的教材每学期发好几本,总政几十本三年规划的必读书目,加上上级不断下发的学习材料,报刊杂志,要想一本不漏一篇不落地读完,实属不易。这就有个科学筹划、讲求方法的问题。我的办法是:对理论书籍里一些比较重要的稿件、材料,选取过去自己过去学的不扎实的知识、没有涉猎的新知识、与部队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知识,有重点地学,有针对性地学,结合实际学。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不仅加深了理论功底,拓展了四维空间,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用结合的自觉性。体现在新闻宣传工作上,抓问题的准确性、稿件高度、厚度、深度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在同200旅官兵赴东平湖抗洪抢险时,面对官兵奋不顾身战洪魔的场面,我及时捕捉到了大堤上的党员突击队、“生死牌”这一场景,迅速写出了“写在十里长堤的忠诚”“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硬骨头战士郑双喜”“婚礼在大堤上举行”“金山大堤保卫战”等深度和典型报道,每篇都围绕官兵践行江主席“三个代表”,部队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思想去写,用抗洪反映学习教育成果。稿件发到报社后,刊用及时,处理大方醒目,受到前卫报社季度通报表扬。《婚礼,在大堤上举行》和《军地领导把硬骨头战士搀下大堤》的稿件分别在军报报眼和一版显著位置刊登,还获得“猎豹杯”好新闻二等奖。“大堤上的党员'生死牌’”的电视新闻还上了中央七台和《新闻联播》综合新闻。

有了正确的理论武装、思想引领,每当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出台,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等重要关头和特殊时期,我都做到了思想敏锐、是非分明、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定地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反“台独”斗争中,不仅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应有的立场、气节和情操,而且以笔当枪,第一时间组织新闻报道,对官兵实施正确的舆论引导,同一切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强有力的斗争。

那几年,我通过参加部队的“三讲”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三个代表”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先进性意识,确立了做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标准,努力在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做好本职工作、提升能力素质、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等方面付诸实践,树立了一名军队新闻宣传干部的应有形象。在集团军宣传处工作的那几年,我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凡是上级下发的重要文件、党中央的重要决议,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都要认真学习、用心思考、做好摘记;凡是部里、军里组织的理论学习、专题教育,都积极参加,带头发言,如果下部队,回来后及时补课。部队掀起科技大练兵热潮后,我除了积极参加集团军组织的军事活动,坚持见缝插针搞好自学,对现代高技术战争理论知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军事理论、现代高科技知识、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地专题学习探讨,军事理论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

1996年至1999年,我参加了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的函授学习,自学了市场经济理论及有关知识,从而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有了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在取得经济管理学士学位后,1999年,又参加了集团军统一组织的山东大学团以上领导干部研究生进修班法律专业学习,在课程多、时间少、工作忙的情况下,我妥善处理工学矛盾,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减少应酬,坚持按计划、按要求学好每一门课程,完成每一篇作业,养成了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带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使知识面和文化层次不断提高。在担任分管新闻宣传的副处长期间,我始终坚持“三个不放松”:一是紧盯部队中心工作、重大典型宣传不放松;二是高度关注部队热点敏感问题,对全局关系重大、对部队建设有直接影响、与官兵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不放松;三是对报道队伍建设、报道人才培养、群众性报道工作的开展不放松。

知识的拓展、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素质的提高,使自己升任本质的能力不断跃上新高度,撰写的材料、讲话、报道也有了新意和深度,无论是部队中心工作的报道、典型报道,还是重点工作和重大任务的报道,都有新的发展进步。2000年至2001年,集团军部队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师团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改革试点,坚持统一组织团以上干部上党课,部队形势教育规范化经常化,士官队伍管理教育等经验都分别在《前卫报》和《解放军报》重要版面、突出位置得到较好的宣传。连续3年集团军部队在中央级用稿达1200篇左右,每年都超额完成军区规定的完成4篇《解放军报》头版头条的任务。我个人每年都有几篇在军区和全军获奖的新闻作品。《通联情况》是《解放军报》通联部创办的一份新闻内刊,对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见稿情况、稿件质量的的通报,我几乎每期都“榜上有名”。

从南京政治学院毕业后,在部队军事实践的这所大学里,我又取得了一本无形的“研究生”文凭!

作者简介:

田兆广,1981年9月入伍,1987年3月入党,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历任战士、学员,军分区、团、师、集团军新闻干事,师理论、教育干事,团宣传股长,师宣传科长,集团军宣传处副处长、处长,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报》社记者、编辑,中共沂水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沂水县第十六届、十七届,临沂市第十六届、十七届人大代表,2012年3月退休。现定居济南。

从军三十载,发表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言论千余篇,作品曾在全军、全国获奖,五次蝉联原济南军区"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学术论文被收入大学军事新闻写作教程,先后采写、推出了20多个全军、全国重大典型。现受聘担任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副主任,济南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宣教团秘书长,济南市退役军人红色宣讲团成员,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国际会展片区党委党建指导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八届委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