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建筑上的风铃——随风而动,引风而歌

 古建秦 2024-01-23 发布于重庆
图片
图片

古代建筑上的风铃

—随风而动,引风而歌

《宋史.礼志》:“明堂庭树松梓桧,门不设戟,殿角皆垂铃”,在大殿、佛塔等建筑物的屋檐下,常悬挂着随风起而叮铃作响的铃铛,这就是风铃。风铃又被称作“檐铃”、“铁马”、“风铎”、“宝铎”等,是声形俱美的艺术品,于种种细节之处彰显古建筑的独特韵味。

风铃通常由金、铜、铁等金属制造,它的发声是由于铃片随风晃动,并使悬杆摇摆,带动杆中部的击铃环往复打击铃铁而叮当作响。因此,为了增强风的阻力,以便微风就能吹动风铃,铃舌形状多制成较大的片状或十字片棱状。风铃的发声还与铃壁厚度、内部直径以及材质有关,不同风铃发出的声音也有区别,所以风起便能听到来自古建筑檐角的协奏曲。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 ;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音,闻及十里。”

图片
图片

提及风铃的来源,一般认为是源自印度并随佛教一起传入。古印度早有在浮图(佛塔)之上挂风铃的习俗,及至佛法东传,中国依西域制度,也在塔上悬挂风铃。虽然早期佛塔多为木构建筑,极少能保存下来,但从石窟、壁画、造像中的佛塔上可窥一斑。例如,北魏神龟元年刘文郎造像碑侧浮雕中所示,四层和五层两侧塔檐均悬挂风铃。唐代时佛寺建筑进一步发展,佛殿与佛塔并重,所以风铃除了悬于塔檐,还于殿堂建筑中应用。明清后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和普及化,不仅部分民间建筑四角的飞檐、出挑、角梁等处悬挂风铃,戏台、牌坊等建筑也有风铃悬于其上。

图片
图片

悬挂风铃除了基本的装饰作用外还有以下几个作用:

图片
图片

Part 1

驱逐鸟雀

图片

古代塔和寺庙等多建于山林,建筑屋檐为木构架,容易引来鸟雀筑巢。风铃声响可以惊走鸟雀,使房梁、屋角、檐壁上面精美的图案和壁画免于遭受鸟雀破坏,也能防止鸟雀的粪便污染。

图片

Part 2

祈福辟邪

图片

微风拂过,风铃发出的叮铃声清脆悠扬,符合“好韵”,因此风铃也承载着人们对“好韵”带来“好运”的期盼。此外,铃铎在佛教中是一种用于佛事的法器,通常还刻有经咒,因而具有祈福辟邪的作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 3

警醒静心

图片

   佛教与中原文化结合以后,风铃融入了佛家的思想,也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风铃是一个警醒世人修行的媒介与指向,铃声类比佛音,佛幻化作“风铃相”。铃铛之声清脆澄澈、庄严宁静,有警醒世间名利客、督促修行人切记静心养性之意。

图片

Part 4

观测风向

图片

辽金时期的圆觉寺塔装有鸾凤风标和檐铃,风吹时铃声悠扬,铃响则观测风标,因而具有“占风”功能,被称为“铃鸾风塔”。由此,风铃还对观测风向具有辅助作用。

图片
图片

随风而动,引风而歌,叮当作响的风铃声贯穿古今。风铃虽小,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整体建筑艺术中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张璐繁,梁会丽.浅谈渤海国的风铃[J].地域文化研究,2022(05):86-93.

[2]程乃莲.应县释迦塔的风铃及其造型艺术[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4):34-36.

[3]王崇恩,陶磊,朱向东.传统风铃的继承发展与演变——以晋祠舍利生生塔为例[J].装饰,2013(10).

[4]王鹏飞.北岳圆觉寺铃鸾风塔之研究[J].文物季刊,1992(01):69-7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