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部部署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学校如何做?(附专家指导和学校案例)

 大奔h1wmjlcm1r 2024-01-23 发布于江西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对于广大中小学来说,学校如何落实?一起来探讨——


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学校美育发展的重要文件——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学校美育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图片
学校美育实施状况不尽如人意

2018年和202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两份中小学生艺术(音乐美术)学业质量报告,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审美素养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一般性审美接触的结论暴露出青少年学生艺术学习基础能力的薄弱,须下更大力气落实艺术新课标,深化教学变革。


但在实践中,中小学美育工作还面临一些现实难题,比如:美育教学场域单一,限于课堂、窄于学科、囿于教材;教学设计关注文本表面内容,忽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忽略学生的美育生活、社会交流;教学过程多聚焦于美育知识、鉴赏能力和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审美性认知;课型相对单一,资源不够丰富,过多关注艺术作品里面的艺术表达,忽视了学生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与此同时,美育课程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存在重美育实践活动、轻课程建设现象,普通高中课程大部分没有作为必修课,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效果不明显。其实,学校美育工作在师资、课程等方面的欠缺并非个例。不少学校反映,美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难度大,考核评价落实难度大,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实施乏力,艺术学科纳入中考范畴推进力度也不够大。

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在调研中发现,尽管美育越来越受重视,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美育误区。比如:有的地方和学校把美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技能培训,难以充分展现美育价值;一些学校惯用抽象思维教导孩子,让学生更多关注艺术作品传达的意义,而忽略了调动学生感官,直接感受声音、色彩、形状、形式等美感。

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对于美育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刻,美育实施缺乏系统性。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指出,学校美育仍然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亟需对新时代美育价值功能再认识、再深化。美育浸润行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旨在深化学校对于美育“浸润”性质的认识,通过美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艺术实践活动普及、校园美育文化营造、美育评价机制优化、乡村美育提质发展、美育智慧教育赋能、社会美育资源整合等八大行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美育工作体系。

图片
完善艺术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如何“浸润”校园?学校要积极探索美育与全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力求通过“大美育”让学生发现学习、生活之美。

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院长赵伶俐认为,要建构以艺术学科为基础的,各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和专业教学等协同助力的美育浸润教学体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则指出,需要探索以艺术课程为主、多学科渗透、多资源整合、多场域衔接、多方式并举的美育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协同学习融入美育全过程。很多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

【案例1】

在广东,一座大山深处的小镇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近年来因为涌现出一批获省级奖项的学生美术作品,吸引了不少关注。清远市美术教研联盟石潭实验基地共有15所成员学校,开设了18个美育特色项目,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由非专业教师主持。例如:学体育出身的大岩小学校长伍世泽,在其他专业教师的帮助下从零开始学美术,带领学生打造石头画;安东小学语文教师张曼媚和学生一起边学边做纸浆画。

2020年以来,石潭镇开始探索全科美育,推动美育元素从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延伸渗透。石潭镇举行研讨会普及全科美育的理念,并在教研活动中提升教师对这一模式的认可。美育和文化课碰撞出新的火花。学生打着拍子读古诗,为语文课文画插图,通过唱跳、游戏等形式学英语……

【案例2】

在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第四小学,美育不仅仅由单纯的艺术教育、专门的艺术教师来承担,其他学科教师也自觉承担起美育的任务,全力融合各个学科形成“课程美育”。

美术课、书法课着力“趣美”,指导学生习得技能,形成高雅情趣;体育课着力“健美”,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数学课和科学课着力“美思”,提升学生开放求异的思维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着力“美德”,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语文课和英语课着力“美言”,引导学生热爱阅读、谈吐文雅;信息课和综合实践课着力“创美”,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创新。“五育并举”真正在这里实现。


图片

抓好教师源头培养,提升教师审美素养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浸润”的作用,浸润在德育中形成了“心灵之美”、浸润在智育中形成了“科学之美”、浸润在体育中形成了“运动之美”、浸润在劳育中形成了“劳动之美”。只有把握住“浸润”这一突出特点,才能从整体上做好学校美育工作。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声健指出一般认为,学校美育的对象是学生。但更高层次的认识上,浸润的对象不只是学生,还包括教师和学校。这里的教师是“全员”的概念,既包括艺术学科在内的各学科教师,也包括学校各个岗位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教师是基础,教师审美水平提升,学生自然在潜移默化下可以拥有更好的审美能力,校园也会更具审美氛围。

教师是美育的核心力量,直接关系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区域美育资源的开发,但整体来看,艺术学科教师在教师总数和专任教师中的占比较低,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的美育师资数量缺口较大,很多乡村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美术教师,而且学校音乐、美术等美育学科教师与艺术培训机构教师的待遇差距明显。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认为,应全面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编制管理办法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定期招录、补充美育教师,做到应配尽配。加强美育教师的培养培训,让专职教师“回流”专任岗位,让兼职教师参加适岗培训“回炉”淬火。同时,在师范类院校试点培养全科教师,提升全体教师人文素养,适应美育教育需要。

还有专家建议,可以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艺术院团老师等,弥补师资不足问题,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授课,弥补学校美育教师不足的短板。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李英认为,要加强美育教师培训、培养,通过举行研讨会、工作坊等方式,不断提高美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提升美育理念、更新知识储备。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机制,除了考试考核,还可通过教学观摩、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方式,对美育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其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提高美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亚平建议,大力推进美育副校长进校园,聘任优秀艺术家担任美育副校长,由美育副校长综合校内外美育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统筹负责校园美育工作。美育副校长需要派出机关和任职学校给予充分的保障和支持。一方面,派出机关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障美育副校长在任职学校有必要的工作时间和条件,鼓励、支持其履职尽责。此外,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和日常工作协调机制,及时与美育副校长沟通,积极支持、配合其开展工作。还可以定期对本区域内美育副校长的履职情况进行考评,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美育副校长,应当予以表彰、奖励。

案例1】

针对美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山东省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贾戈中学在内部挖潜的基础上,聘请有艺术天赋和才能的家长到校做兼职教师,并参与学校美育课程开发。目前,学校已经聘请了10多位兼职教师,还邀请市、镇、社区在声乐、舞蹈等方面有特长的名人到校指导;与文联、文化馆、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建立联系,请他们定期派人到校辅导。

为了提高美育教师的地位,学校在评先树优中适当提高美育教师的名额比例,鼓励美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在职称考核和晋升中优先考虑美育教师。在艺术类比赛中,美育教师或者其辅导的项目获奖,学校不仅给予精神奖励,在绩效工资发放中亦予以倾斜。目前,学校有艺术特长的教师纷纷要求担任美育类课程或兴趣小组辅导员。

为了让美育教师强起来,学校定期在校内开展“美育教师业务大比武”活动,促进美育教师提高业务素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网络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为美育教师提高专业素质赋能。

【案例2】

四川乐山实施了“中小学校美育副校长聘任试点与管理办法”“中小学校美育辅导员选聘”两项机制。截至目前,已在21所中小学开展了美育副校长聘任试点,聘任23名美育副校长,为49所中小学荐聘了86名美育辅导员。

图片营造帮助学生感受美、发展美的校园空间

当代科学实验表明,美育和美好的环境有助于提升人的抗压能力、正能量、创造性能力、幸福感和精神境界,还可以帮助解决包括儿童抑郁症在内的日趋严重的人类心理和精神危机。

所以,学生在接受美的教育时,要将学生嵌入环境中,使其在真实场景的真实感受中实现与美交融一体。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学生可以从校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中感受美的存在和影响,进而生发美的心灵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案例】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建立“五感”实验室,开展一年四季“花”主题活动。

在听觉实验室“听花坊”“花与诗歌”的课程中,学生围绕“如何展示古诗词中的花”,开展“读、诵、创、画、演”活动,体悟诗中的情、志、景。看到桃花,孩子们不再只会说“真美啊”,而是情不自禁地吟诵“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在触觉实验室“花创馆”,孩子们化身植物研究员,围绕“如何向同伴科普植物的特性”,搜集、筛选、编辑素材,开展植物科普宣讲会;

在味觉实验室“觅花舍”,小小“校园营养师”学习“花与调味品”课程,在调查、搜集、展示调味品活动中,完成“是否可以采用天然的材料去制作调味品”这一主线任务,让劳动教育从技能习得走向素养养成;“花卉小使者”在嗅觉实验室“花香谷”制作香薰蜡烛,探究“花与香薰”,将花卉的美丽与香味永久保留下来;

在视觉实验室“花间集”,学生为花卉制作有特色的植物笔记,老师还鼓励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探寻天然图画。


图片发掘在地文化,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

美育,不仅仅在校园里,也不仅仅在教室里,它还在社会广阔的大课堂上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原校长王欢认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更要充分利用好学校所在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把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作为美育课的实施之地。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也应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工作,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

【案例1】

在紫砂文化的兴盛地宜兴,丁山小学聚焦基于陶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推动宜兴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校成立“陶娃紫砂研究院”,开发《陶娃学紫砂》校本课程,打造“陶娃艺术中心”,为学生提供进行紫砂陶艺活动的丰富空间。

【案例2】

湖南多所中小学同当地博物院进行馆校合作,开展以马王堆汉墓陈列为主题的博物馆美育课。学生可以通过出土藏品,了解汉初各类精细的面料和装饰纹样,学习汉服穿着礼仪。比起教科书上的“一段话总结”,这样的美育体验更为生动。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认为,学校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坚持“一校一特色”,有规定动作,还要有自选动作,充分挖掘各学校地方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美育场所。

当前在“双减”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学校应积极利用“双减”来带动“双增”机遇,有效提高师生的审美素养。
来源 | 校长会综合整理,内容来自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快报、澎湃新闻、南方日报等
作者 | 麦迪
责编 | 麦迪  排版 | 麦迪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