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起底标杆案例,看文旅如何活化存量资产

 旅游地产观察 2024-01-23 发布于云南

回复「2023上海投促周」
免费获取本次嘉宾演讲PPT
“城市更新”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演变,成为文旅行业的重要驱动力。城市更新,旨在通过对城市中老旧、废弃资产的改造和提升,重新焕发资产活力和价值。过去,城市更新的主要形式是硬件开发,而现在则更深入地参与到内容的建设中,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础,强调内容的创新与差异化。

本文改编自蔡超恒先生在2023上海投促周的演讲

全文共299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城市更新”其实一直在进行,只是形式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迎来了大规模的硬件开发,包括商品房、甲级写字楼、酒店和商场等。然而,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主要以单一的标准化产品为主,同质化严重,无法完全满足城市发展的多元需求,也未深入到具体的项目经营方面。

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加之疫情影响,消费降级成为普遍趋势。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快速变化,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而面对商业和办公载体过剩以及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消费者、企业和资本都面临着信心不足的挑战。

在这样的市场现状下,“城市更新”亟待改变和进阶。

新一轮的“城市更新”需要更深度地参与到内容的建设中,同时硬件更新和政府支持也应导向到服务内容和产业上来。有效的“城市更新”应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发展创新内容,创造内容,这样才能以更新的形式,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重塑城市气质。


在上海:

融合、创新与再生

[上海新天地:本土文化与国际商业的融合]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但当时的上海缺少高端商务配套商业。新天地的建设填补了这一空白。在保留上海本土文化建筑形态的同时,新天地结合国际化的商业内容,成为了全国首个城市更新特色文化街区。以3万方商业带动一整个片区的提升,在除了经济外,为上海城市气质的提升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底蕴。

新天地的前身是石库门建筑群,改造之后加了很多时尚的商业元素,这样的结合让新天地变成了一个“国际友人觉得很中国,国人又觉得很时尚”的文化商业地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天地的高端商务配套功能占比相对降低,越来越成为国际国内品牌打开国内市场的第一站。自建成的20年来,上海新天地吸引了各种国际和国内的品牌首店,同时也成为了国内新兴品牌崛起的集聚地,例如HAEMAY话梅、大疆、野兽派、Seesaw等,形成了文化和潮流的特色集聚高地。

[上海8号桥:老厂房摇身一变创意园区]
曾经的黄浦区可是第二产业王国,留下了一堆工业遗产。2000年以后,上海崛起成为全国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和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知名国际公司纷纷入驻。为了满足新兴的使用功能需求,他们干脆把LOFT办公、生态互动和时尚创意文化搬进了传统老厂房。后续在局门路沿线又相继打造了二至四期,在整体规划下,以局门路为核心的整个老城区成功升级为江南智造片区,成为了上海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集群。
上海8号桥一至四期总面积6万平方米,以活动、互动、交流用途为核心功能,产业导入上践行“以大带小,产业快捷合作”的战略,进而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这一策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20年平均投资回报超20%,入驻企业年落地税收6亿。伴随着市场的成长、现代服务企业蓬勃发展,园区每年近20%的中小企业及工作室完成孵化,实现品牌升级,真正实现了产业办公与商业的融合。


在全国:

潮流打卡地,文化新地标

【成都Regular源野】开创了公园式商业,汇集了既有生活气息,又体现文化格调的本土品牌和首店,是一个在消费之外更强调“体验”的地方。【成都东郊记忆】则是通过老厂房更新,帮助特色商业再提升,重新成为城市的打卡地标和潮流生活发生地,活动、策展常年不断,潮流文化和艺术在此聚集。
这些案例通过重塑老建筑,注入可持续的生命力,促进了在地文化的传承和本土品牌的发展。而由政府和非盈利性机构合作支持,将城市核心价值的老旧建筑重新活化,把合适位置给予需要扶持的在地品牌,去发展城市的本土内容,也是城市更新的一种发展路径。香港“保育中环”系列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香港保育中环区】的八个项目各具社会、历史及建筑特色,又同时为中环地区注入新生与活力。其中,中环街市由菜场改造活化而成,在保留了13个原有小档口和老字号品牌的基础上,引入文化艺术属性的主理人品牌,二者兼容并蓄,是文青和游客最爱逛的商业项目。
此外,还有多个值得借鉴的城市更新案例:PMQ元创方——由曾今的警察宿舍活化改造而成,现已经成为推广香港本土创意文化和艺术的聚集地;南丰纱厂——香港首个以纺织业为主题的活化项目,当下荃湾区的创意新地标;D2 Place——由建业工业大厦活化改造,每年举办大量吸引年轻人聚集的市集和活动,成为了西九龙文化新地标。

在国外:

时间与文化共同沉淀,重新定义城市形象

在国外,伦敦的【King’s Cross】,则展现了一段漫长而成功的城市更新之路。历时20年,它重新定义了伦敦的城市形象。20世纪末的伦敦,城市更新高潮迭起,国王十字街区被选为伦敦5个城市中心边缘机遇区之一,1999年《伦敦城市复兴规划》指出:“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正在到来……这也是我们重新定义城市的机会”,强调让人口和就业回归主城区。
在King’s Cross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公共空间和活动广场的建设占比高达38.8%。并且通过各类活动持续集聚目标客群,形成了片区的精神场所与灵魂。同时不断融入艺术、教育和现代服务业的知名企业,比如Google就在2013年入驻了King’s Cross,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集聚与发展。此外,国王街以4平方米的精品个性商业作为服务配套,结合社区孵化新品牌。将开发商的内部运营团队与社区不同人群的需求相结合,创造了多元化的社群,并持续经营。
King’s Cross的成功经验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有益借鉴,展示了如何通过注重公共空间、活动广场建设,吸引知名企业入驻,并通过社区合作与创新,使城市焕发新生。

观自我:

注重打造”中国式美好生活“

发展到今天,“城市更新”迎来了新一轮的进阶——将消费场景+消费人口作为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入口,孵化创新的、中国的美好生活服务与产品。
具体怎么操作呢?先是要精挑细选优质企业,结合不同的载体以及周围不同的客群基础,明确项目定位。以政府的大数据和信用支持企业在项目中研发、完善、发布,再加上专业的营运公司、服务公司的赋能与加持,通过推广、资本、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品牌提升、本土文化赋能等手段,带动存量资产的活化,创造新价值。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是中国式的美好生活,得给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近年来,本土品牌崛起,资源逐渐向有机会发展的本土品牌倾斜,从产业端到消费应用端,从产品到服务,都能为积极发展的品牌提供消费场景和消费人口,从而加速其发展,达到消费、供给、资本三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辅助品牌由本地走向全国和全球市场。
新一轮的城市更新要集中力量,打造样板,以现代服务业来集聚消费场景,吸引人才,满足“Work Play Live”需求,这样才能有效活化存量资产,实现无机到有机发展的转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