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给你一个“不听话”的糖孩子,该如何是好?

 新用户4255oDAM 2024-01-24 发布于湖南

糖尿病科普这么多年,依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跟大多为中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不同,在统计数字里只占5%1型糖尿病患者,很多是未成年的孩子。

这些年,我经常会听到、遇到“不听话”的糖孩子——血糖高高低低,心态古古怪怪,而他们的家人有不少处于抓狂和放弃的边缘,更是一言难尽。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条:

1、家庭经济条件不好,1型糖孩子的出现,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当地缺乏对1型糖尿病有治疗经验的糖尿病专科医生。

3、父母外出务工,老一辈负责照顾孩子,更不容易学习、掌握糖尿病日常护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即使父母抛下工作,亲自来照顾糖孩子,也经常会遭遇两难的问题:比如孩子去学校上课会高血糖,回家写作业会高血糖——学业和控糖该怎么选?

孩子热爱运动,但是却伴随有低血糖的风险——快乐和安全哪一个重要?

孩子嘴馋是天性,但释放天性的结果则是居高不下的血糖 —— 食欲和控糖,又该如何平衡?

有的父母选择了“严管高压”的路线,而另一些父母则无奈地“散养”糖孩子。很多时候,这两条看似截然相反的道路却殊途同归,教出来的——是一个个控糖失败,满怀叛逆甚至愤怒的糖孩子。

这又该如何是好?

带着相同的纠结和困惑,我寻访了一些糖尿病专家和心理医生,众说纷纭,各有道理,却依然没有拨去我心头的迷雾,直到偶然看到了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书中的主人公,是1岁多就失去视觉和听觉的盲聋人,因为无法学习和调整自己的发音,所以也无法正常发声。

为了能让她受教育,父母从聋哑学校请到一位家庭教师,可这位教师的出现激起了很多新的矛盾。

由于难以沟通,孩子行为暴虐,经常踢打伤害家中佣人,而每当她大发脾气的时候,满怀歉疚的母亲就会在她嘴里塞上一颗糖,安抚她安静下来。

当母亲在孩子大发脾气伤害别人,一如既往的喂糖安慰时,家庭教师会说:“您这是在奖励她的错误!

当孩子在吃饭的席间四处游走,像动物一样用手抓饭吃,而家人们习以为常。看不下去的家庭教师要求家人们离开,她独自来教会孩子坐在座位上,用勺子吃饭。

当孩子用踢打老师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时,这位强悍的家庭教师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孩子打她一耳光,她就回击一记耳光。

从未被打过的孩子更为愤怒,但当她发觉自己的每一次攻击都会换来一记干脆利落的还击之后,她的世界里从此有了一条新的规则:“ 打人就会被惩罚!

当孩子开始妥协,渐渐平静之后,家庭教师坚持让孩子用勺子吃饭,在孩子依然不配合的情况下,她用强迫的方式抓着孩子的手,用勺子吃了一口饭,把“吃饭要用勺”这条规矩传达给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孩子。

尽职尽责的家庭教师知道,如果不教会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这个孩子的未来依然是一片黑暗。于是,她坚持要教会孩子手语。

而孩子的父亲则认为:家中的狗不会语言,但是依然能快乐地活着。自己的孩子既然又聋又瞎,那么让她轻轻松松,过“快乐”的日子就好了。

这句话就像是锋利的刀锋,刺穿了家庭教师那看似冷硬的外表——因为这意味着这个孩子的一生将会像狗一样活着!

她想尽办法说服孩子父亲,但固执的父亲却只给了她两周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远离父母、日以继夜的一对一辅导,孩子的行为开始变得中规中矩。在家庭教师手把手教授下,孩子也学会了模仿一些手语,但已经没有时间的家庭教师心里明白:孩子并没有理解这些手语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两周的时间过去了,一回到父母身边,回到那熟悉的环境,孩子再次变回一只粗暴无礼的小野兽:她扔掉了勺子,推倒了水壶。

于是,家庭教师爆发了最后的执着——她用近乎粗暴的方式挟着孩子,拎着水壶,顶着孩子父亲的愤怒,出门去纠正孩子的错误。

她强迫孩子在井边打水灌满水壶,然后让孩子摸着水流,不停地用孩子的手比划出代表水的手语。那一刻就像是一道光,忽然照进了孩子那时刻笼罩着黑暗的心田,她忽然明白了手语和世界之间的联系!

当家人们被尖叫和笑声吸引而来时,他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孩子疯狂地跑动,用手去触摸身旁的一切事物,而她的家庭教师则不断地用孩子的手比划出对应的手语。

是的,她理解了手语的真正意义,学会了跟整个世界交流的方法——从此她获得了新生!

这个又瞎又聋的孩子,后来考进了哈佛大学,成为了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共出版了14本书,终身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度过了丰满而又有意义的一生,她是海伦·凯勒。

而那位了不起的家庭教师,陪伴了海伦一生,她的名字叫安妮·莎莉文。

从这个真实的人生故事里,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三点启示:

1、重要的规矩必须要立!

比如“必须按时按量注射胰岛素,决不能自行停药!“

比如“按计划监测血糖”;

比如“正餐按时吃,临时想吃东西别偷着吃,及时补针。”等等

在面对这些孩子控糖的原则性问题,家长再心疼也必须坚持到底,但这种规则不宜太多,否则规矩就变成了牢笼,压迫太久就只剩反抗了!

2、立规矩虽好,陪伴和沟通更重要。

得了糖尿病需要面对很多新问题,父母的陪伴是跟孩子面对这些问题的必要态度。把孩子丢给老人,或者想着“孩子再长大些慢慢就好了”,只是让孩子存在的问题慢慢发酵,最终变成更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而充分而有用的沟通则是陪伴“有效”的必要技能,很多糖孩子父母的陪伴往往变成了“看管”—— 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紧迫盯人”、有对孩子血糖不好永无宁日的焦虑和批评,以及不自觉地对孩子控不好糖之后“黑暗“未来的反复描述和灌输,却忽略了对控糖技巧的耐心说明,对孩子细微进步的认可和鼓励,对孩子在养成控糖好习惯这个过程中,难免反复和犯错的包容。

而这一切,是让孩子明白——他们这一切并不舒服的体验背后,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3、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对待糖孩子。

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很大程度上是父母赋予的,悲观的父母带不出乐观的孩子,而认为糖孩子哪哪都低人一等的父母,也培养不出一个自强不息的糖孩子。

父母自己要首先改变对糖尿病的观念,用更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孩子,哪怕是伪装,也必须潜移默化地让自己的孩子树立起必要的希望和信心:

糖孩子并不比任何人差!只要掌握了必要的控糖知识和技能,他们啥都能吃,啥都能干,他们依然可以拥有跟其他人一样的人生!

这不是在唱高调——有或者没有“我能行”这个信念,对糖孩子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两种命运。

拥有一个“不听话”的糖孩子,对糖孩子父母来说,既是双倍难度的挑战,同时也是促使自身蜕变的鞭策和修炼,没有领悟到这一点的人们还在苦苦挣扎,而另一些早早就明白这个道理的糖孩子父母,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和摸索,通常会在1-3年的时间里掌握必要的控糖知识和技能,而他们孩子的血糖和情绪往往会变得越来越稳定,未来可期!

不管你属于哪一种糖孩子父母,我都想对你说一句“辛苦了!”,但更重要的是——糖尿病仍未治愈,父母们仍需努力!

加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