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极简,先从满足自己开始

 方冷颜 2024-01-24 发布于重庆


方冷颜(ID:FLY161107 )

你说故事我说书!

新浪微博:@方冷颜 

作者:方冷颜

图片:方冷颜

真正的极简,先从满足自己开始


最近经常听到两个字:极简。

很多人好像迷恋上了扔扔扔的快感,到处找东西扔。

二战后的西方艺术派,有一种设计风格,称为极简主义。意指一种“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

乔舒亚·贝克尔的《极简》一书告诉我们,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

他提出正是由于现代人积累了太多不需要的物品,反而使得很多人在盲目的物的积聚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真正的生活目标。

在多余的物品上投入的过多精力、金钱,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导致真正需要人们关注的更丰富的人生追求的匮乏。

扔——只是手段。

所谓极简,并不只是盲目的扔掉,更应该先满足自己。

01


/1.填不满欲望,何以至简。/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层次由高到低依次为:5、自我实现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1、生理的需要。

这也就说明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会对高层次的需要开始寄予厚望。

一个人若是连低层次的温饱需要都不能满足,那极简只会害了他。

告诉吃不饱肚子的人不要囤积粮食,告诉穿不暖衣服的人别去买衣服,就像告诉每天需要写作业的人不要囤积笔。

无疑不是在极简,而是在自找麻烦。

在许多极简的帖子下,可以看到很多人会说,人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段,喜欢买衣服,喜欢买包包,喜欢买一堆奇奇怪怪的东西。

但是过了那段时间,就再也不会去买那些东西了。

就像小时候爱吃辣条的孩童,成年后却爱上了薯片,中年却开始养生,喜欢上了炊烟袅袅,老年又恋慕上了其他。

那只不过是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不被满足的自己罢了。

小时候满足不了自己吃辣条,成年后满足不了自己吃薯片,中年后满足不了自己养生需求,老年后似乎就只剩下了遗憾。

满足不了自己,极简就变成了扼杀。

六岁喜欢的糖果,十六岁还会喜欢吗?三十六岁呢?五十六岁呢?

没必要过度极简,内心得到了满足,便不会再无节制的囤积。反而曾经的缺失一旦成为永远的缺失,就再也难以弥补。

真正的极简,应该先满足自己,再谈简。

02



/2.无原则的丢掉,堪比灾难。/

有博主在视频里各种扔扔扔,以此来追随极简热潮。

有人衣服能扔七八包,有人电器能扔一大箱,有人连家里的茶几、沙发都扔……

他们扔的时候坚决果断,告诉大家心里一下子舒服了很多。

可只有很少的人会告诉大家,当所有东西都扔的只剩下一件,再需要用到某件物品的时候,却发现那些曾经只用过一两次,或还没拆分的物件,早已被自己丢进了垃圾堆。

扔的时候花了大量的时间,需要用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后悔的时候又花了大量的时间。

得不偿失!

很多人在精简衣服的时候,衣服上的吊牌都未曾拆下来过。也就是说,那衣服根本就没穿过,出厂就意味着灭亡。

丢掉就完了吗?

有网友把口红丢的只剩下三支,可一星期不到,因为看到同事新买的色号又心动不已,于是马上下单。

后来刷自己断舍离视频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与那支新买的口红一模一样还未曾被宠幸的口红就在前几天被她丢掉了。

这样极简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从根上断不了的极简劣根,不是在为更大的浪费埋坑吗?

请选择极简的时候,极简掉那些再也不会用的物件就好。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快感,扔掉还需要的东西。

03


/3.断的是清爽,而不是克制。/

一个过分克制自己的人,终有一天会爆发。

网友说,小时候妈妈不给自己买新衣服,总是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于是成年后自己赚了钱,便开始疯狂的给自己买衣服。

帖子下面有很多人回复。

有人小时候没被甜品满足,于是成年后每周都要奖励自己一块蛋糕。

有人小时候没有拥有过卡通玩偶,于是成年后给自己买了一整间卧室的卡通玩具。

……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态度。

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断舍离”之后才能过简单清爽的生活。

断舍离不是绝对的克制自己。是把不必要切断。

为了极简而极简,总有一天会去想办法打破极简,疯狂的满足自己。

断舍离断后要拥抱的是清爽,而不是克制。

04


真正的极简,是想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是先满足自己,再精简生活中那些引起内耗的物品。如果精简一个物件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你的内耗,那又何须断舍离。

断舍离断的不是自己离不开的东西,而是没用的物件。

真正的极简,必然是需要先满足自己,满足生活,然后才精简。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