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 | 刘巨德先生——游走 幻化 模仿道生万物

 WQ_AI_LYS_999 2024-01-2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近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学术支持、北京悦阳空间主办的“游走——刘巨德先生艺术作品展”在悦阳空间艺术馆展出中。展览展出了刘巨德先生的国画、陶塑、瓷艺作品70余件,都是刘巨德先生近几年来艺术探索的代表性创作,反映了他心游故土,逆流而上,寻源问道的艺术情怀。

刘巨德先生说自己是来自“后草地”的人。他喜欢画草,也喜欢画沙漠。无论是画草还是沙漠,都是他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他“用看不见的去画看得见的,用看得见的,去画看不见的。”游走在画作的每一个角落。

【对话】艺术家刘巨德先生


图片


雅昌艺术网: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此次展览的名称“游走”,有着怎样的含义?

刘巨德:“游走”是我作画的一种状态、一种方式。每次作画,就像下围棋似的,我总是先将浓黑的墨放在白净的宣纸上,然后慢慢游走,将我心里的记忆和想象带动起来。我的创作没有预设,不是先入为主。那些墨块、墨点、墨线是什么物象,似是而非,我并不完全清楚。一个点可以幻化万物,范围很广。一条线曲线可以变成山、水、人、草等等。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抽象点、线关系,引发着我,牵动着我跟它游走。即千笔万笔非一笔是物,最终又都幻化出了物。

图片
花开后草地 179cm×96cm  纸本水墨

雅昌艺术网:逐渐幻化的过程非常微妙,包含了您的情感,也调动很多思绪。此次展览展出了您一件新作《花开后草地》,请您就这件作品具体为我们讲讲“游走”“幻化”的过程。

刘巨德: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有一段录像。当时是一位学生过生日收到了一束小花,她希望我根据这束花来画一张画。我看着小花突然想到了我记忆中童年的草原,这束花就是一个引子,也像一个音符,我要根据这个音符创作一个大的交响乐。于是我铺开一张白色宣纸,拿一米长的大笔蘸上浓墨,通过抽象的点和线在纸上不断旋转游走,逐渐形成点线抽象的韵律,弥漫全纸。我作画不是从局部去延伸,而是同时生发。当线和点画的越来越多,越密的时候,草的感觉逐渐浮现,花也要开放了。花开在哪里,要看草的意愿。我画的时候不是一朵花、一根草的画,而是全面铺开,最后变成了草,变成了花。之后是着色,这是一个补气的过程。着色不是在模仿草的颜色,是将画作的气韵壮大,让空间更饱满。

我根据记忆中后草地秋季的颜色,调出土橙色和灰墨,这时的墨在我眼里已不是墨,是冷暖。在着色的过程当中,色也变成了点和线。黑点、红点、白点、黄点、灰点、实点、虚点、书写的点、抖落的点,密密麻麻。这幅作品以点为主,线是第二位的,花朵纷繁,有序又无序,分布各个角落。我在创作时也在用心触摸着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让气在画中游走。

这种作画过程是凭着记忆、想象和直觉,似花非花,似草非草。我觉得画必须要有似是而非才会更好,有似与不似的感觉。让画作的每一个角落和整体游动起来,才有活气,才更生动,有情又有道,用看不见的去画看得见的,用看得见的,去画看不见的,方能从有限中通向无限。

图片

昆仑山上的阴阳湖 180cm×83.5cm  纸本水墨

图片
红草地 69cm×137cm 纸本水墨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出很多2023年的新作,这批作品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变化?

刘巨德:此次展出的小作品较多,大作品少,年度跨越较大,从最早80年代的作品,到现在的都有。整体看上去变化还是挺大,整体风格也并不统一,但个人特点明显,一看就是我的作品,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探索的“点”一直没变,都带着我的影子。

我无法重复自己的画,一落笔就会跟感觉走,气韵带着我走,抽象点线韵律推着我走。第一笔一落,其情其动就像无形律动开始游走,没有预设,只有变化。

图片

大荒山 24.5cm×68.5cm 纸本水墨

图片
荷根 44cm×69cm 1997  纸本水墨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中西相融,您是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

刘巨德:中西方绘画有很多是相通的。我在研究生期间,导师庞先生就让我们进行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比较研究。我发现中西方有很多共同之处,西方一些大的巨作和中国山水很像,整个建构是一样的。

面对万物,西方人要“打开看”,要剖析,讲究结构准确,而国人“抱着听”,听之以气,讲究气韵生动。前者找看得见的,后者找看不见的,这是文化的差异。“打开看”和“抱着听”是两条一实一虚互补的路,他们都是人类的智慧。从后期印象派以后,这两条路的亲和信大大增强,既相向而行,又距离贴近。当然古典艺术中也早存在着这种差异的亲和性,到后期印象派几乎重合了,都在探秘那个神秘而不可琢磨的“道”,塞尚叫隐秘的“根”。

我看中西经典绘画,是在找他们的相似之处。相似是在背后,在根部,看不见,只要看见了,中西绘画自然而然地会结合。我的绘画创作是中西自然而然地融合,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不是人为的,不是预设的。

图片
雀鸟灵光 145cm×363cm 2016 纸本水墨

雅昌艺术网:您刚才谈到画作是慢慢生长的,能感受到您是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悟,在艺术创作中您也强调对于生命的体悟,请就此谈谈您的创作感悟。

刘巨德:绘画也是一个生命,一幅画也是一个活的生命。它们有形有色,有气有骨,有风貌,是一个活态,是自己生长出来的。

画画的过程就是模仿道生万物的过程。“道”是中国人对终极真理追寻的一个称谓,代表了中国哲人的自然观、宇宙观、生命观。

绘画是一个观道、悟道的过程,就像庖丁解牛一样,一开始看起来是牛,最后心里没有牛。庖丁好“道”也,我也是好“道者”。古人早就说过“画即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我感觉自己离古人越来越近,心灵与古人更贴近。绘画旨在模拟道生万物,万物生道的博大情怀和宇宙之理。

图片
望乡 陶塑 31.5cm×31cm

图片
暮天 陶塑 45cm×32cm 

雅昌艺术网:此次在一楼展出了一件装置艺术“流沙湾”,请谈一谈您关于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刘巨德: 这件作品是我童年的记忆,也是我对生命的感悟,是体验生命的结果。我小时候上学要走很长的路,经过一片沙丘时经常有动物的遗骨,尤其是晚上骨头上的磷火闪闪发光,走的时候很害怕。

长大之后我才知道那是磷光,像是萤火虫一样一闪一闪。我觉得那些磷光代表着生命,一闪一闪而来,一闪一闪而去,每个人都是如此,生命里的能量就是那一束光。

关于这段记忆我写过一首诗:

风吹绿了羊头骨

看见青铜

想找一个背风的地方

趁着黄沙埋尽前

说出自己生前的谜

流沙听着沉默无语

不停地掩埋

也掩埋着自己

这件作品是我对生命的一种思考。沙丘的外形是一只和平鸽,希望和平永在。

图片

骆驼草 138cm×69cm 纸本水墨

雅昌艺术网:您经常写诗,在创作中多次提及音乐的韵律节奏,您觉得诗歌、文学、音乐在您的艺术创作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刘巨德:这些对于艺术创作都很重要,尤其是绘画,它需要诗歌、文学、音乐的滋养。文学探索人的灵魂,音乐探索宇宙的虚空,绘画也一样,是认识人的灵魂和宇宙虚空的另一种方式。

我的老师庞薰琹先生曾讲过“装饰艺术”,他说:“装,藏也,宇宙大理在内看不见。饰文采也,生命之节律。”装饰艺术实际是以天地大道倾诉人性之情的艺术称谓,囊括了纯艺术、设计艺术、以及文学、诗歌、音乐等,很讲究形式,不求形似,而重生命的节律和韵态。所以庞先生研究装饰艺术,被称为形式主义,装饰艺术实际是一个形而上的纯艺术。通过我们的实践和其他理论研读,我觉得庞先生解释非常准确。庞先生非常喜欢音乐,经常用音乐来讲绘画,文学、诗歌、音乐,在我脑海里是不分家的。

图片

关于我们



悦阳空间是一家从艺术史的角度来梳理、挖掘、评价中国艺术家的专业机构,是集收藏赞助、策划推广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心。


自2016年开始收藏和推广邵大箴先生,后多次支持戴泽、靳尚谊、罗貽、刘巨德等老先生进行学术研究等相关活动。例如,赞助靳尚谊先生举办敦煌艺术展,赞助罗貽先生举办终身成就展,赞助庞薰琹先生在清华美院成立基金会等,并长期为老先生的生活和创作提供便利。


这些老先生是一个时代的中流砥柱,曾引领着时代的潮流;他们的艺术素养与实践,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结晶,他们的艺术需要继承。我们有幸怀着敬虔之心,为传承他们的艺术尽一份心力,期望更多人领略到,他们的艺术贡献与成就。


于此同时,我们也为青年学者提供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学术的价值,以及艺术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