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之前没有棉被,老百姓怎么过冬?3大神器曝光了

 泰阳汉子 2024-01-24
寒气袭人,天气逐渐转凉,不少人开始拿出棉被等御寒物品,让晚上能免于受寒。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棉被等棉花制品普遍问世之前,古人是怎么度过冬天的?事实上,大致从“宋朝”作为一个分界点,宋朝之前的百姓被发现,大概会使用几项“神物”过冬。
内容图片
▲棉被,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睡眠用品。(示意图/数据照)
首先,平民百姓善用“稻草或是柳絮”来作为基底,将这些植物性的素材,压制出合适的大小,盖在身上可拿来御寒,除了被子,类似床单的“褥子”,则是使用稻草,简单来说就是在床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不仅软还很暖又随手可得,两者搭配就成为一种御寒神物。
内容图片
在唐朝杜甫的诗词中,则曝光了另一种物品,也就是“布衾”,诗中写道“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宋代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开始才出现的。原来的绵是木绵,多用来填充枕头。而唐以前的老百姓家中常用的布就是葛布与麻布。
内容图片
《汉书·叙传下》也记载:
“布衾疎食,用俭饬身。”
“布衾”指的就是大一点的寝衣,而那时候因为还没有流行棉花,人们会在里面加一些丝质衣服的碎片或者芦花,以达到保暖的目的。
内容图片
除了拿来盖的各种实体物品之外,在没有冷暖气的时代,民间还有一种御寒物品叫做“汤婆子”,也是现代热水袋的雏形。
汤婆子又叫“锡夫人”、“汤媪(ǎo)”、“脚婆”、“锡奴”、“烫婆子”,《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曾经说到汤婆子:
“袭人回家奔母丧,晴雯便忘了为宝玉暖被铺,说,'终究暖和不成,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麝月道﹕'这难为你想﹗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
内容图片
在我国,“婆”有“妻子”的意思。被窝里面,以前是抱着妻子相互取暖。现在可以抱着“汤婆子”取暖。有点类似现代,使用偶像全身比例抱枕温暖心灵的作用。只是前者是温暖生理温度,而后者是温暖心灵温度。
内容图片
汤婆子一般是由锡或铜等金属,制成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瓶身上方开口带有个类似帽子的设计,从这个点灌热水进去,就能抱在手上或是抱着取暖。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卷四记载:
“有制大锡罐,热水注满,紧覆其口,彻夜纳入被中,可以代炉,俗呼'汤婆子’。然终有湿气透露,及于被缛,则必及于体,暂用较胜于炉。”
汤婆子虽然大小不同,但功用与棉被颇为类似。尤其,“汤婆子”本身用不坏,加上成本很低,因此被不断传承改良,到清朝都还有类似的物品,名称与长相则不尽相同。
内容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