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火种的布设——赵风昌筹谋立宪运动大局(一)

 山东刘福新 2024-01-24 发布于山东

火种的布设——赵风昌筹谋立宪运动大局(一)
 
长城 (选自网络)

             火种的布设 

           ——赵风昌筹谋立宪运动大局(一)


火种的布设——赵风昌筹谋立宪运动大局(一)

    照片为俺家的老宅:上海南阳路上的“惜阴堂”,现已不存。状元实业家兼密友张謇与赵风昌十分交好。并且其弟兄及家人与海州南城的赵家家人一直关系密切,为世交。他从南通到沪,每次都住在“惜阴堂”(照片选自网络)。

 

                 火种的布设 

                 ——赵风昌筹谋立宪运动大局(一)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 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

                   ——《申报》  1894年7月9日

                  

  上海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都以上海为重要基地。据“海关十年报告”称:“上海的特征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以前它几乎只是一个贸易场所,现在它成为一个大的制造中心……主要的工业可以机器和造船工业、棉纺织业和缫丝业。”洋务运动的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机器造纸厂、上海机器轧花局等,民族资本的工业企业也于同时兴起,20世纪初的“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巨大鼓舞,上海成为民族资本最集中,现代工业发展最早、现代文化教育门类较齐全、一个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城市。



    照片为: 1911年在苏州拙政园成立江苏省议会。(选自网络)

  

  大本营上海的“惜阴堂”

 

  1893年,湖广、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替罪羊”。遭弹劾“永不叙用”的张之洞首席幕僚候补直隶州赵凤昌,在返回原籍路上,接受亲家盛宣怀的聘请:为上海电报局主办(即现在的电信局长),并任湖广总督署驻上海办事处一职,为张之洞办理通信、运输、湖广诸省外出留学人员、汉萍公司公(商)务等诸务。继而1896年被聘请“中国铁路总公司参赞”,成为盛宣怀的副手。借此与当地官绅、外国领事建立联系,

  

  赵凤昌在上海公共租界买下10亩地,建造了一幢花园洋房,借晋·陶渊明“杂诗”中第一首(“人生无根蒂”篇)的最后四句,“惜阴”之意,取名“惜阴堂”。前门为南洋路10号,后门开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现已不存)。堂前一块大草坪,门上张謇为之撰联:“有闭关却扫之风,左顾孺人,右弄稚子;以运甓惜阴之志,门有通德,家藏赐书。”

  

  事实上,因为张之洞的关系、盛宣怀交办的业务,以及状元实业家兼密友张謇交情,赵凤昌的“惜阴堂”不仅成为张之洞搜集内外信息的基地,密友张謇来上海的落脚处;更成为当时工商经营、政治交际的一个沙龙。赵凤昌也因此建立起广泛的中外人脉,社会影响力日渐壮大,与革命党人、立宪派、清朝汉官均有交往,友朋中包括盛宣怀、张謇、何嗣、沈瑜庆、陈三立、汤寿潜、施炳等,并与外国驻华使团相沟通。同时,与归国留学生黄兴、宋教仁、汪兆伦、李叔平兄弟全俩等关系密切。

火种的布设——赵风昌筹谋立宪运动大局(一)

 照片为: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研究协商组织临时政府事宜。(选自网络) 

 

   立宪运动“策源局”

  

  东南互保之策的成功和立宪运动的兴起之势,给圈子内的赵风昌攒足了人气,积累了人脉。二十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发展,华兴会、光复会继兴中会之后在留学生和新闻界和知识分子间、在民族资产阶级间先后成立,民主革命派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民主革命团体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进一步掀起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澎湃的革命浪潮。

  

  张謇曾说:“革命的风炽,而立宪说起”。国家政权“有主”而安定,但专制而不善于公诸大众;一方面不能“无主”,一方面又要防止专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君主立宪。这种微弱的资产阶级民主要求,很快被1906年8月西太后下令颁布的“仿行宪政”的诏旨所打破。

  

  “仿行宪政”的诏旨大意是:立宪不能削弱朝廷的权柄;这种不能削弱朝廷权柄的立宪也要等待遥远的将来;朝廷既已准备立宪,臣民就不应该再“犯上作乱”,否则就没有“立宪国民”的资格。这一卑鄙伎俩惹怒了众人,立即遭到国内外民主革命人士的反对

 

  上海“惜阴堂”为张謇的活动基地,后有赵风昌的策划,先后联络了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名士和实业界、政界闻人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立宪政团——预备立宪公会。初推朱福诜为会长,后又推郑孝胥为会长,张謇、汤寿潜为副会长。孟昭常、许鼎霖、雷奋、陶葆廉、周廷弼等分任干事。随后。湖北宪政筹备会,湖南成立宪政公会,广东成立自治会,同上海的预备立宪公会遥相呼应。“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在社会上形成了办教育的热潮。

 

  从政治上来讲:也就是从当时的社会状况上为民主革命的政治活动,建立和扩大政治基础和阶级基础。

  

  正当人们积极推进实业和教育各项措施的时候,清朝廷于1906年11月,由清政府宣布中央官制改革方案:立法所在的议院“今日尚难实行”,拟暂设立资政院“博采众言”;“行政总汇”的军机处“一切制度,著照旧行”;中央各部或照旧……

  

  清政府内阁,军机大臣和各部尚书13人,从“不分满汉”,却变成了“满9汉4”。满族、蒙古和汉军贵族占其9人。民主革命派健将宋教仁在日记中写道:官制改革的结果证明“异族的政府”决不能“开明专制与立宪”,“民族的革命”和“政治的革命”必须并行。1906年末,同盟会会员分别在交界的浏阳、醴陵、萍乡一带;联络当地工人、农民和士兵举行了近3 万人的大规模武装起义;1907年夏、广东潮州、惠州和钦州等地,安徽的安庆等多次起义……

  

  民主立宪派震惊于革命浪潮的发展并有感于民族危机的深切,开始把活动中心由“开智、开明”转向于发动轰轰烈烈群众性运动。

火种的布设——赵风昌筹谋立宪运动大局(一)

  照片为:立宪派第三次请愿代表合影 (选自网络)

  

  轰轰烈烈“烽火策”

  

  1907年10月,湖南绅士熊范舆、御史汪春霖和给事中忠廉等纷纷上书请立议院奏折。12月湖南萧鹤祥等再次上书,请开国会。1908年6月流亡在国外的康有为联合华侨,以海外二百余埠华侨的名义上书请开国会。国内外立宪活动呈现了烽烟四起的局面,

  

  张謇所领导的预备公会则策动大规模的群众性联名请愿运动,把书面上的意愿变成老百姓的实际行动。移书湖南宪政公会、湖北宪政筹备会、广东自治会以及河南、安徽、直隶、山东、山西、四川、贵州等省立宪派首领,相约各派出代表齐聚集北京,向清政府都察院呈递国会请愿书,要求代  奏,全国性民主运动的实质化,把请愿活动推向了高潮。

  

  1908年8月,各省代表纷纷入京,他们的请愿书都征集了许多人签名:如八旗请愿书签名的有一千多人,山东的有二千多人在请愿书上签名,吉林的有四千多人签名,广东有一万一千多人签名,浙江达一万八千多人签名。扩大了立宪运动的声势,并使立宪运动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群众性运动。

  

  请愿活动的蓬勃发展吓坏了封建王朝政府中的顽固势力。他们认为这是“民风喧嚣”、“横议干政”,要求“随时劝导”,“遇事弹压”,以免“别滋事端”。同时,将宣传立宪运动的新闻媒体封杀,负责人于以革职,通令全国,严行查禁。

  

  强大的全国群众性立宪运动舆论,迫使清政府重新考虑应对,随即降旨:中央设立资政院“以树议院基础”;各省会设立咨议局,以“指通陈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各府州县议事会也通令“一并预为筹划”。

火种的布设——赵风昌筹谋立宪运动大局(一)

  照片为:议会请愿团代表合影 (选自网络)

  上海的预备立宪公会与全国立宪运动遥相呼应。“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的思路,也得到了一部分督抚大臣的附和。如,东北三省总督赵尔巽、黑龙江巡抚和德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省巡抚分别奏请“创设国会”,“政府必负责任以合立宪制度等”……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西太后相继死去,不满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由溥仪的父亲载灃的摄政。为了稳定清朝的统治,诏令务须以1909年内成立各省咨议局……

  

  实际上,各省咨议局几乎全是立宪派包办的。各省咨议局的成立使得立宪派取得了“国民代表”的资格和过问政务的合法地位。他们于是一面以咨议局为讲坛,发表改革主张,批评指责清廷当局,通过各项决议,力争监督地方政府权柄;一面互相通气,“函电咨询”,酝酿和组织全国规模的请愿运动,更为急切地要求清政府实行宪政。

  

  1910年6月,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组织筹备,各省号称代表商会商界、教育学界、官绅名人、各宪政及政界代表二十多万人的十个请愿团体再度进京请愿。与此同时,各地迅

  

速掀起了“聚集数千人”、“纠合数万人”到各地督抚群众性游行请愿(示威)活动。  “东南大事的背后,必有赵风昌的影子”。

  

                (2022年11月15日撰写于江苏常州市金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