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垓下之战总指挥是刘邦还是韩信,首战韩信失利是计谋还是真的败了

 一国之君历史 2024-01-25 发布于湖北

先说第一个答案:垓下之战的总指挥是刘邦,韩信是前锋。

《史记 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淮阴侯列传》中关于垓下之战的描述是一个字也没有,司马迁记事的习惯是:要么是当事人,要么是主要参与者,才会把与他有关的事记在他的传记中。

举个还定三秦之战的例子,韩信的传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史记 淮阴侯列传》: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韩信自己的传记中,关于还定三秦之战,没有提韩信一个字,而刘邦的传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史记 高祖本纪》: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

这么记载就很清楚地知道,还定三秦之战的总指挥是刘邦,韩信是高级参谋,刘邦采用了韩信的计谋,然后指挥了此次战役。

韩信

垓下之战的总指挥是刘邦,有以下三个原因:

1、从阵型来看

看垓下之战,想知道谁是总指挥,只要根据史书记载把汉军的阵列排出来不就行了。

韩信率领30万军队独当正面,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刘邦在韩信后面,周勃、柴将军在刘邦的身后。

韩信这明显是前锋(前军),孔将军是左军,费将军是右军,刘邦是中军,周勃和柴将军是后军

如果韩信是总指挥,这个阵型你如何解释?总指挥在前面冲锋吗?明显不合理啊。

五军阵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比如楚国的荆尸阵,上军、下军居左、右位置,中军居中央,中军之后左右各有一支军队。

五军阵大多是由一个前军作为先锋,保护兵车的右车,搜寻粮草的左军 ,主力中军以及负责殿后和作为预备的后军组成。

汉军五军阵

汉军的这个军阵怎么看都是刘邦是中军,韩信是前军(先锋)

2、从军队组成来看

垓下之战刘邦的总兵力是多少,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就是史记所说的韩信所率领的30万,也有人认为不止30万。

《中国历代战争史》说汉军是30万总兵力,《中国军事史》说汉军有50万总兵力,30万只是韩信的前军,史记也没有明确地说这30万到底是总兵力,还是韩信的前军。

《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羽本纪中记载汉军把项羽重重包围,项羽有10万人,这个人数是确定的,汉军要包围10万楚军,然后还要分兵作战,30万人明显是不够的。

先不管汉军总兵力是多少,刘邦汇集了五路大军,包括刘邦本部、刘贾、英布、彭越、韩信五支军队,从军队的组成来看,这五支军队就不是韩信能指挥的。

垓下之战汉军是五支军队组合

彭越和英布是独立的诸侯,除了刘邦,他们还会听谁的?韩信虽然封了齐王,但与这两人也只是平等关系,韩信如果是总指挥,根本不可能指挥得动。

还有刘贾、孔将军、费将军、周勃、柴将军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

刘贾是刘邦的同族,垓下之战后就被封为荆王,孔将军、费将军、柴将军、周勃这些人从刘邦刚开始起兵就跟随,曾经随刘邦亡命芒砀山,是刘邦军队中资格最老的将领,韩信能不能指挥得动是个未知数。

《史记 高祖本纪》: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

当有人向刘邦告韩信谋反,刘邦问左右的人,身边的大臣都争着要攻打韩信。

这些大臣是谁?不就是孔将军、费将军、周勃、柴将军这些人。

可见这些人对韩信封王都不服气,一有人告韩信谋反,就想落井下石,这些人能服韩信吗?韩信能指挥得了这些人?

3、从逻辑上来分析

在垓下之战前,韩信要挟刘邦封齐王,刘邦迫不得已答应了,但作为君主来说,刘邦是不情愿的,但他很理智,知道要先除掉项羽,再设法对付韩信。

刘邦对韩信已经起了猜忌之心

此时的刘邦已经对韩信起了猜忌之心,他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兵力交给韩信统领,这不是刘邦的性格,如果韩信手里有30万人,刘邦自己手里至少也有20万人。

刘邦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方面丝毫不会手软,垓下之战一结束,就夺了韩信的兵权,然后改封为楚王,不就是担心韩信在齐地久了会培养私人力量。

刘邦对于兵权的看重和掌控,不是韩信所能比的,刘邦在与项羽的战争中,曾数次被打得全军覆没,但是刘邦仍然可以自由进入韩信的军营和卧室,以韩信的治军水平,尚且无法防止。

刘邦能够控制韩信,除了分封和大义之外,对韩信的掌控也相当严格,韩信手下的主要将领清一色是刘邦的亲信,韩信不敢反,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韩信在垓之下战中的记载是:不利,却,这是真的被项羽打败了,还是诈败诱敌?

垓下之战是韩信首先出战,不利是没有取胜的意思,却是向后退却的意思

垓下首战,韩信首战不利,后退

韩信首战没有取胜,然后向后退,接下来是孔将军和费将军率军出战,从左右两翼攻打楚军,楚军不利,此时韩信又趁势反攻,大败项羽于垓下。

项羽这一战虽然败了,但是没有崩溃,真正让项羽崩溃的是四面楚歌,楚军后来听到了营地的四周传来楚歌,以为汉军全部占领了楚地,楚军心理开始崩溃,项羽本人也放弃手下军队,只带领800人突围而走。

由此可见,楚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韩信应该是没有用计谋

1、司马迁的记载

因为韩信在此之前的所有战役,司马迁都记载得清清楚楚的,比如背水一战,韩信的整个谋略过程记得清清楚楚,韩信主力在河边列阵,另派2000轻骑埋伏,河边的主力吸引敌军进攻,然后2000骑兵攻打敌军营寨,换上汉军的旗帜。

如果韩信在垓下之战是用计谋诱敌,那么司马迁会这么记载:

淮阴先合,详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加了“详”字,同“佯”,也就是假装的意思

垓下之战

古人用字是很讲究的,同时也是惜字如金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如果韩信是用计,司马迁没有理由不记载得更清楚。

看看背水一战,司马迁是怎么记的?

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有个详字,同“佯”,也就是假装的意思,记载得很清楚。

再看韩信与龙且的潍水一战是怎么记载的?

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

也有个详字,同“佯”,也是假装的意思

如果韩信是用计谋,没理由司马迁不记,也不可能前面的战争司马迁弄得这么清楚,到了垓下之战就搞不清楚。

因此韩信不是假装战败后退,而是真的被项羽击退。

2、韩信用谋略的对手

韩信如果假装用谋略后退诱敌深入,项羽没有理由看不出来。

很多人以为项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将领,认为项羽有勇无谋,这是完全把项羽看错了。

韩信用谋略不可能骗过项羽

你看巨鹿之战,首先是破釜沉舟,这是有勇无谋的人干得出来的吗?

其次,项羽的谋略是攻击秦军运粮的甬道,切断秦军的粮食供应,他不是跟秦军拼命的。

当时秦军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王离的北方军团,包围了巨鹿城,另一个是章邯的囚徒军队,驻扎在巨鹿的西南面,两支军队互为犄角。

你打一支军队,另外一支会来支援,这不是单纯靠勇猛能打赢的。

项羽打的是王离军队的甬道,强力占领并切断了甬道,导致王离军队没有饭吃,军心开始崩溃,然后与诸侯联军一起吃掉了王离的军队,章邯就孤立无援了。

彭城之战更是一次经典的骑兵突袭+战略突破,项羽绕过了刘邦防守最严密的彭城北,先是一路向西,然后再南下,奔袭到彭城的西边,堵住了刘邦军队的退路,这对刘邦是震撼的。

然后再靠骑兵冲锋,一举打掉了刘邦的指挥系统,56万人自相践踏,被3万人屠杀。

项羽在军事思想上被誉为“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在战场上玩谋略,你能骗过项羽?

历史上水平相近的将领在战场上对抗,双方都能识别对方的谋略,也就毫无谋略可言,只能靠实力平推过去。

垓下之战韩信是先败后胜

比如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抗,除了卤城之战外,司马懿几乎都能识别诸葛亮的谋略,打起来也就毫无谋略可用。

韩信与项羽对抗也是如此,韩信不可能用诱敌之计用到项羽身上,即使用,也会被识别,你看看韩信的那些对手,就知道为什么韩信的谋略能成功了,谋略是因人而宜的。

比如陈馀就是个愚蠢之人,李左车给他献了计谋他不用,中了韩信的计谋也就不奇怪了,再比如龙且,看不起韩信,有勇无谋,自然也就被韩信用谋略打败了,至于魏王豹、代国丞相夏说、齐王田广都是不入流的人物,根本识别不了韩信的计谋。

要是韩信遇到张良、陈平这样的对手,他的谋略也使不出来的,这就要看对手的。

韩信在垓下之战面对的是项羽,他用谋略不可能让项羽中计,最好的就是依靠实力平推过去,所以韩信不可能是诱敌之计,而是首战真的被项羽打败,最后还是靠孔将军和费将军攻打项羽左右两应,才一起击败项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