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钓鱼死窝?从三个方面解读野钓的死窝现象,让您明确认知

 这个野钓还挺6 2024-01-25 发布于北京

野钓中是否存在死窝现象?什么是钓鱼死窝?在作钓出鱼好的老钓位时有些钓友打完窝长时间不发窝,没口钓不到鱼就把这种情况定义为死窝,认为是前面钓友打的窝料太多鱼没消耗完,窝料在水底腐烂变质导致鱼避而远之。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自然水域鱼的生存条件恶略对食物并不挑剔,沉积水底的食物及发酵的味道反而更容易被鱼接受。窝料过剩倒可能是造成有鱼没口的原因。
钓鱼死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一些因素下钓点没鱼或有鱼没口,持续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造成死窝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根据我个人的垂钓经验和实际观察,从天气,环境和人为因素为您解读野钓中的“死窝现象”,让您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天气原因
我们都知道钓鱼和天气息息相关,天气直接影响窗口期的长短和鱼口的好坏。当水温,溶氧,气压等条件发生变化时鱼就会寻找适宜的水深水层栖息活动,鱼在调节自身体温适应环境产生应急反应时摄食欲望变差,我们想要找到有鱼有口的理想位置的几率太小了,全水域没口自己连竿的情况不是没有,难,需要一定的找鱼经验和长期作钓下对水域的熟悉程度及很大的运气成分。
水广鱼稀天气又变化无常,鱼情经常是好一天坏几天的没个谱。常玩野钓的钓友十钓九空早就习以为常了,一年遇到两三次好鱼情就不错了,哪敢想天天爆护这种美事。钓鱼没口很正常,不要对钓鱼死窝过分解读。

环境因素
窝量大且分散,鱼不易找食到钩饵。同理水底情况复杂如水肥淤泥厚,水底有青苔,暗草和沉积的落叶杂物等,只见鱼星不见鱼咬钩并不是鱼对钩饵不感兴趣,而是环境因素使鱼不易发现且有阻碍鱼将钩饵吸食入口的因素存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提前清理钓点或是尝试反复的抛竿争取使水底情况得以改变,同时加入状态粉减轻饵料比重,换大一号浮漂增加上牵力为鱼找食钩饵提供方便。

人为因素
窝料过剩。如水域某一两个钓位出鱼好就会引发连锁反应,该钓位几乎可以说24小时不断人,而且钓友容易扎堆挤在该区域。这一两个出鱼的钓位不出一星期可能就会变得一口没有,而且没口的情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环境嘈杂和窝料过剩两者相互作用下很容易造成有鱼没口的情况。
资源有限,活性高且贪吃的鱼被钓上来以后,该区域附近鱼的密度降低,鱼少鱼的警惕性高不会轻易进窝,鱼口会相应地变滑吃饵会更加谨慎。而且不间断地有人投喂水底不缺食物,鱼在窝边吃些残渣碎屑就能吃饱鱼咬钩的几率大为降低,有鱼没口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这种情况唯有尝试钓远钓窝边才有可能找到些许消失的鱼口。

再说味型。发窝总比别人慢及中途一补窝就停口,窝点诱食味型浓度高短时间让鱼产生警惕性所致。选择刺激性小的窝料并一次性打够,或采用抽窝的方式少量多次地进行做窝补窝,如此情况会得到很好地改观。用饵方面我们需注意,商品饵中已含有诱鱼物质,把一包饵料开好用好,先能掌握鱼情所需的各种状态再谈其他。小药添加剂并非野钓必需品,有时用小药(过量)锦上添花的效果没出来反而起到了驱鱼作用。

例:早年前一次水域出鱼不错,我拿着新买的小药做着把旁边钓友打闭口的美梦,结果两边都上鱼就我没口。无聊中捏起饵料引逗岸边成群的小鱼苗,饵团入水几条小鱼刚追到一半却不约而同地纷纷转头回归大部队,反复尝试了几次均是如此不由得让我怀疑起了饵料的问题。当我捡起钓友散落在岸边已经风干的饵料碎渣并丢进水中,小鱼苗的行为和之前截然不同是一直追食到底的状态并有所停留啃食。由此可以说明钓鱼物料是根本其次才是味型,就像我们炒菜一样,食材很重要,酱油和盐只是调色调味适度为好。

窝料饵料的用量和味型是我们可控的,不可控的因素有哪些?现在我所在的水域少了电工网工的身影,但可视锚鱼的形成了一个小群体且活动频繁。我和同村的一个大爷我俩在洄湾处的两头,一人一边守钓鲤鱼,每天5至9点按时按点地喂鱼养窝,基本上一星期总能碰到两三条。不知怎么回事以最后一次钓到鱼开始计算时间,已经长达一个月一口没有,是没鱼了吗?一天中午朋友来河边钓鱼让我帮着选钓位顺便调个漂,我来到钓点时终于找到钓不到鱼的原因了。
只看两三个锚鱼的护里已经有两三条鱼的收获了,锚钩不偏不倚地整抛进我俩的窝点,正聚精会神地等待下一次时机。钓到条鱼不容易可锚鱼却是轻松高效,我辛辛苦苦养的窝子算是废了,只能调整策略改为钓鲫鱼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