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老郝传奇 || 张世红

 满江红文学 2024-01-25 发布于河南

中医老郝传奇

一、困顿小县城

师爷生长于中医世家,地球人都知道:“门里出身,自会三分!”何况他“天资聪明”,读书更是“过目不忘”。他六岁开始启蒙,博览群书,熟读医学百家;对于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等经典著作,更是做到了“倒背如流”。

在跟随其父亲 行医10余载,再经过几位“名师指点”以后,刚刚二十来岁的师爷便“独立门户”,开始了自己的中医药事业。

由于师爷是“初出茅庐和年轻无名”,前来找他看病的人并不多。直到后来,师爷通过“多方努力”,“门前冷清”的局面,才有所改善。

他周围的邻居、三街六巷的街坊陆陆续续地走进了他的诊所。但是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是:诊断费用不能提;药费更是能够少给就尽量少给;实在不行,不说不给,就长年累月的“欠着”。

那时候,师爷已经娶妻,又不断地“添丁”。面对如此的“特殊人群”;面对如此的“经济危机”------师爷也“无可奈何”。总是感觉:“有苦说不出!”直到有一天,刘老太爷来看病,他年事已高又久病体虚。师爷告诉一起来的刘家大儿,需要一些上好的人参等药物调理身体。可是由于这些药物价格昂贵,诊所里面也没有储存,需要专门进货,并且告知具体费用:大洋两元。刘大“慷慨激昂”地表示:“既然吃得起药,自然就掏的起钱!”让师爷不用担心收不到药费,只管前去进“好药”。

到了约定取药的日子,刘二来了。他从药架上拿起药,就想离开。师爷喊住他,说药钱还没有付。刘二极不情愿地从兜里面掏出一块大洋,扔到桌子上。师爷说应该是两块。刘二生气地指着大洋说:“这是不是一块?”他拿起来大洋,翻过来拍到桌子上,说:“这是不是又是一块!”说完话,扬长而去!

二、闯荡无为府

为什么光景不好?为什么自己赚不到钱?师爷以为:第一、自己是“本地的姜不辣”;第二、是乡里乡亲的脸上“磨不开情面”;第三、是“好男儿志在四方”,自己的本事已经能够去外边“闯一闯”。于是,他来到了无为府,在其西大街开始了行医生涯。

一天,诊所来了一个“笑眯眯”的中年人,他一进门,便把一张“大钞票”铺放在诊断桌上。已经是“三个月不知肉味道”的师爷,眼睛里面“有了光芒”。师爷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拿出全部的“看家本领”,仔仔细细的诊断;工工整整的书写药方;最后恭恭敬敬的双手“奉上”。

那个中年人,伸出左手接过药方,同时使用右手拿起依旧放在桌子上的那一张“大钞票”,将二者合在一起,撤入怀中,便“出门而去”了!

又是一个清晨,由于天气寒冷,尚未起床的师爷被一阵阵急促的叩打门的声音惊醒。经过询问得知:原来是李府的少爷有病【并且不轻】,需要其出诊一趟。

师爷跟随那人来到了李府,只见旁边屋子的中间有一张床铺,只有大大的被子,看不见人。下人从被子里面拿出一只手,让师爷给“号脉”,师爷号完脉,不由得眉头紧皱,便让下人拿出来患者的另外一只手号脉。诊断完毕,师爷急急地立马要走!

这时,一直在一旁关注着他的的李府老爷拦着了他,许以“重金”,只为“一方”。师爷说:“如果我没有看错,少爷的后背有大瘡,并且已经崩溃!”停了一停,师爷又说道:“医家虽然贫穷,然而不挣死人的钱。少爷今夜子时归阴,敬请病家准备后事!”

李老爷一声长叹,让下人掀开被子,扶起少爷------师爷放眼望去,那位奄奄一息少爷的后背竟然是一片由脓水形成的“汪洋”------

当天夜里,李府传来一阵阵的哭声。师爷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第一、倘若自己“手下不明”;第二、或者自己贪图钱财,给人家开出了药方。结果就是病人“含药而亡”!自己就会被同行们所“诟病”;让病人家给“砸了招牌”

后来,师爷通过多方打探,方才得知了事情的原由:李家少爷的疾病,原本一直是本地医学会王会长在看,直到事情发生头一天的夜里,才推荐给师爷------

三、闻名中原省

常言说得好:“行家伸伸手,知道有没有!”一年一度【次】的中原省中医药交流大会,便是那一些所谓的“中医药大家”们相互切磋技艺,展示各自的“绝活”的舞台。

但是在表面上是“你请我让,客套谦恭”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总之,每一次的“大比武”都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他们之中,有人展示自己的“针灸奇技”;有人表演自己的“推拿神通”;年轻的师爷最为擅长是传统的“三指禅”【祖国医学之中的脉诊】

主办方领来了一位老太太,在双方“寂静无声”之中,师爷只是通过“按、摸”患者的一双手,就完成了自己的诊断:“噎嗝症【中医】”【现代医学的“食道癌”】。并且画了一幅简笔图,表明了患者的病变位置是食道的中段右侧。

老太太拿出来自己的“x光片”,它证明了师爷的诊断完全正确。于是,围观的人群发出一片惊呼和掌声:“精彩”、“漂亮”“神了”------

通过这一场“战斗”,师爷的名声在中原省算是“打开了”。后来我想:至于我父亲前去拜他老人家为师,大概也少不了这一个“因素”

四、遗憾的结局

那一年的春天,师爷预料到了自己的“归期”。于是委托熟人捎口信给我父亲:希望中秋节前,师徒能够再见上一面。因为吃过月饼,两个人就是“阴阳相隔”了!

当时的情况是:1.我父亲在外地的大医院搞临床,工作十分繁忙;2.一大家人,上有老,下有小全靠我父亲打理;3.那时候,还没有什么“五一黄金周”、“国庆小长假”之类的福利。中秋节根本不放假,国庆节也就是象征性的让休息一天。

我父亲想:国庆节和中秋节就相差二三天;师爷又不是阎王爷,“说了三更死,不能到五更”;父亲是“心存侥幸”,他不相信师爷的脉诊就那么准确,可以提前6个月预知自己的死亡日期,并且精准具体的“某一天”!

国庆节到了,我父亲急急忙忙地去了。走进师爷的房间,便看到了对面墙壁上师爷的“黑白照片”。师爷的儿子告诉我父亲:“师爷是中秋节的夜里去的,他给我父亲留下了一本书《水浒传》”

五、后记

师爷的家位于汤阴县老城的一条巷子里,距离伏道镇的扁鹊庙不远,即使是步行,也不过半个时辰的路程。我们知道:医圣也好,神医也罢,扁鹊最大的成就,无非是脉【诊断】学!

鉴于此,谨以本文奉献给医圣【神医】扁鹊;奉献给我尊敬的师爷,同时,也奉献给那些为了人民群众的大健康事业而“牺牲自我”的广大的中医药工作者!



本期作者推介

张世红 男,河南省安阳市石根文化研究会及中国文字石博物馆负责人。《中华本草》撰稿人,《中医眼科全书》编委,先后在国家级医学报刊杂志发表论文41篇,发明眼科滴眼液“贝复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