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埔军校筹备始末(下)

 A松毛岭634高地 2024-01-25 发布于山东

关于筹备军事学校问题的会谈有二次:

1、9月10日,一到莫斯科,在苏联革命委员会大楼,访问团与斯克梁斯基(托洛茨基的副手)、苏联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会谈时就提出:“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尽可能多派一些人到中国南方,以红军为楷模,训练中国军队”,斯克梁斯基表示:“由于俄国人学习汉语困难,最好开办专门招收中国学员的学校”,“应开办两所军校:一为高等军校,培养(不低于营级的)指挥人员,招收具有一定俄语知识的人,培训名额约30人。地点在彼得格勒,或莫斯科。另一所为中等军事学校,设在靠近中国的地区——符拉迪沃斯克或伊尔库茨克,可招收一些多少受过军事训练的约500名中国学员。各地方当局在派送人员进入上述军校时,必须保证政治质量,务须严格掌握,使忠诚的人员入学入校。”[13]

2、1923年11月27日,访问团临回国前同托洛茨基进行了会谈,托洛茨基向访问团表示:“在目前各种军事力量战略对比的态势下,无法援助孙中山的军队。不过我们可以开办学校,让中国革命者接受军事训练。”[14]

这次访问团的最大收获:一是苏联人同意“为中国革命者建立军校”,二是访问团学习了苏联军队的组织制度、尤其是红军的政治工作制度。

在谈判中,蒋介石曾经提到:“原拟在广州开办军校”,苏联没有接受,为此他提议,“以该项建校经费来扩大派人(到苏联学习)数量[15]”。最后再次同托洛茨基会见时,苏联人同意单独“开办学校[16]”。蒋介石认为这是赴苏的一大成果,他在11月12日写给马林的信中谈到:“昨天我们与斯克梁斯基同志晤谈,解决了军事计划问题。他强调中国本身要开展政治工作,并说在开展政治工作期间,我们可以为军事工作进行准备。因此,他建议派3-7名有高级军事职务的同志进参谋学院学习,在陆军学校为30-50名忠诚同志开一个班,这是我们赴苏的成果之一。”[17]一度由于谈判过度劳累、成果不理想,蒋介石曾经要求去疗养,自苏联人同意单独“开办学校”以后,他不再要求疗养了。

对于在西北建立军事力量的庞大计划,苏联人简直无法接受这个要求。他们认为“应该从根本上坚决彻底树立一个思想,即使在他们面临着一个漫长的准备时期。军事计划,以及进而向我们提出纯军事方面的要求,一律要等到欧洲形势明朗化和中国完成一定的政治准备之后再议。”[18]

马林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俄国人。起初他没有得到什么特别指令,只是遵循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精神,以记者的身份到中国开展革命活动。但在推动创办黄埔军校中,他参与了许多重大政策的制定工作,身份比较特殊。有的时候,他既是共产国际的代表,又是中共代表。

访问团到达莫斯科不久,马林也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还与访问团商议有关军事工作提案的问题。由于马林与共产国际领导人不和,处境很困难。但是,他仍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很关心,还想第四次来中国。蒋介石曾给马林写信:“本想在离苏之前给你赴华的旅费,但因这里缺少经费,只能给张太雷同志留下约300墨西哥元作为他回国川资。我将汇钱给你,或先请向张太雷同志借用,日后我归还给他。”[19]这份短短的书信,饱含了革命的艰辛。马林、鲍罗廷、越飞等一大批国际友人,始终坚持不渝地支持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他们应该是我们最为感激、不可忘记的好朋友。

三、具体筹备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组织“国民军军官学校”,先是拟以孙中山为校长,以后方医院和测量局为校址。指派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等为军校筹委会委员。后来又改变为:“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任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校址经孙中山先生多次勘察,最后指定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校与广东海军学校为黄埔军校校址。委任廖仲恺协助筹划军校开办事宜。

最终决定在广州开办军事学校,这与当时的形势和条件的改变有很大关系:

首先,苏联的外交关系有改善。1920年以后,在苏联粉碎国内反革命武装叛乱和武装干涉取得胜利以后,世界形势出现了新的特点,两种社会制度及国家之间的武装冲突被一个较长时间的停战所代替,由直接武装冲突过渡到和平共处的新时期。这时,苏联政府在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方面持积极态度,他们坚定地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为实现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正常化提供了条件,1924年英国率先与苏联建交。

其次,鲍罗廷在到广州的途中亲自考察了海上运输信道。鲍罗廷是斯大林直接委派的代表、加拉罕的好朋友,钱对于他是不成问题的。他去广州,可以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陆路可以坐火车,水路可以坐客运轮船,但是他却选择了乘坐运牲口的小船,在一名苏联顾问波尔亚克的陪同下,与200只绵羊一起经过台湾海峡到达广州,途中遇到了台风,幸亏找到了避风港,不然就会同200只绵羊一起葬身海底。为什么会有这一趟冒险之旅?主要是这条海上通路是维系苏联与广州革命力量的“生命线”,只剩下了这条通路,它要提供创办黄埔军校最为重要的枪支、弹药、通信器材等物资的供应。苏共中央非常关心这条海上通路的安全。有了这次航行经历,鲍罗廷直接了解了实地情况,为开辟苏联海参威经香港到广州的海路信道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再有,鲍罗廷和孙中山的亲密关系。据1927年采访过鲍罗廷的苏联《星火报》记者说,鲍罗廷曾在纽约见过孙中山,由于鲍会英语,因而能够同讲英语的孙中山直接交谈,这是他为数不多的本钱之一。鲍罗廷作为孙中山的总顾问。他既是苏联政府的代表,又是苏联驻中国大使加拉罕的私人代表。10月6日,他到广州是拿着加拉罕写给孙中山的介绍信,信中说:“希望鲍罗廷同志到广州以后,情况会比以前(我为以前的情况深感遗憾)进展快些”[20],有了鲍罗廷到广州,苏联人更加放心了。

最重要的,广州的形势出现了急转直下的恶化,孙中山的地位极不稳定。当时,孙中山只有一支150——200人组成的私人卫队可供调遣,而广东军阀队伍的人数约有4万人。1923年11月初,陈炯明企图卷土重来,兵分四路猛攻广州。广州市内宣布戒严,人心浮动。孙中山指挥滇、豫、湘军开往前线抵御敌军,作战表现不佳。不得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紧急召开各区分部执委联席会议,动员全体党员行动起来,保卫广州革命根据地。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建立军事学校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1923年11月25日,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在孙中山的主持下,通过了在广州设立第一所军校的方案。

鲍罗廷在12月10日写给莫斯科的《关于华南形势的报告》,有具体记录:“1923年11月25日,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已经最后通过了按营的建制在广州设立第一所军校的方案(未能发现此方案)。与其它学校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军校内有完善的政治部。校长由蒋将军担任,他就是孙中山派往莫斯科的代表,目前正在回国的路上。广东省长廖仲恺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已经选定了校址,近期内将整饬就绪,军校即可正式开学了。军校的费用每月约15000——20000美圆,要视情况而定,若是采纳我们提出的三个连为一个营的建制,还是按孙提出的6个连为一个营的建制。”[21]

根据鲍罗廷的报告,加拉罕在12月27日致电鲍罗廷,向孙中山询问“如何把援助物资给他运去”,“一俟收到他的回答,政府就讨论他的要求。”同时,加拉罕还通知鲍罗廷,访问团在苏联之行提交的庞大计划被否定了,今后的全部问题归结到“必须展开政治工作和在军校里培养人才的建议上”。1924年3月27日,苏联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第81次会议讨论批准了给孙中山的财政援助,同意“按照1923年5月1日越飞致孙中山电报中所允诺的武器数量给以提供[22]”,开办学校经费和物资也已得到落实。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一大”,发表了宣言,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的领导人有11位进入了国民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了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1月24日,正式宣布在广州黄埔岛开办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亲自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黄埔军校的创办,先后发出第61号、钟字第22号通告,要求各地党、团组织认真选拔党团员和国民党左派分子报考军校。参加国民党“一大”的共产党代表带着为黄埔军校招生的任务回到各地,进行了紧张的招生工作。一大批优秀的具有革命精神的学生被召到黄埔军校学习。湖南、河南、北京、河北、山西等地的共产党组织和青年团组织,在当地进行了秘密招生。毛泽东在上海还亲自接待过报考的学生。

在军校第一期学生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有五六十人,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共产党员金佛庄原来在莫斯科,到广州出席中共“三大”以后,就留在广州,参加了黄埔军校的早期筹备工作,军校成立以后他历任军校教导团第2团第3营营长、党代表、团长等职务。

四、黄埔军校正式成立

1924年6月16日,是军阀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两周年的纪念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鲍罗廷等出席大会。孙中山发表了长篇讲话,勉励军校学生努力,将来成为革命军的骨干。他说:“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23]

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型的军事学校。它以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并重。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后来从黄埔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各级部队,促进了军队的革命化。学校设立了政治部,周恩来是第三任政治部主任,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高语罕等共产党人在校内执教。他们言传身教,信誉很高,素为学生所拥戴。

黄埔军校培养出来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成为革命武装力量的核心和中坚。国民革命军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共产党人周恩来、李富春、朱克清、廖干吾、林伯渠等分别担任好几个军的国民党党代表,还有一大批党、团员担任下级军官。广东革命政府依靠这支武装力量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黄埔学生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平定杨刘叛乱,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打垮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反动势力,使革命发展到长江流域。黄埔学生曾被誉为“革命前驱”、“东方红军”。大革命失败后,不少黄埔师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发动武装起义的组织者和工农红军的指挥员。

历史上,中国曾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陷人遭受欺负、备受屈辱的悲惨境地。上百年来,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苦苦追求的目标。为此,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曾经发起了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曾经主张通过改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的复兴和强大,但他们的“戊戌变法”不到百日便被挫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一深深打动几代中国人心坎的响亮口号,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在辛亥革命中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辛亥革命仍以与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充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先进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找到正确的民族复兴道路,不可能肩负起领导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历史已经证明,幻想“告别革命”,还是在旧制度下用“科学救国”、“工业救国”或者“教育救国 ”,是根本行不通的。

以孙中山为核心的国共两党领导人,运用高超的政治智能,建立了国共两党联合的统一战线,创造性地实行了政治改革和军事改革,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

黄埔军校的创办,为完成民族复兴,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就是创办革命的军事学校,培养新型的革命军官,建立国民革命军,以武装斗争统一中国,这才是一条符合国情的民族复兴之路,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国民党创建的黄埔军校,为何得到共产党苏联的大力支援

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军官的摇篮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自1924年至1949年间,黄埔军校共举办了23期。25年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军事指挥人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许多高级将领都出身于此校。

在解放军这边,黄埔军校学习过的高级将领就有30多人,其中10大元帅中就有5人与黄埔有关。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这些黄埔军官在中国大地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林彪:黄埔四期;

徐向前:黄埔一期;

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

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

黄埔军校由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办,1924年建校初期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名符其实的国民党学校,但是就是这样一所国民党学校却与共产党苏联有着莫大的渊源。

孙中山与社会主义

毛主席曾经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意义深远,不仅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还对当时身陷困境的孙中山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中山早年曾向往社会主义,也曾以社会主义者自居,1905年,更曾专程前往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书记处,要求接纳他为“党的成员。”

当时的孙中山还是个小人物,他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

孙中山注意到列宁,是通过俄国的十月革命;列宁注意到孙中山,是通过中国的辛亥革命。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一篇临别演讲,给列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这是”伟大的中国民主派的纲领“,列宁把对中国革命的希望,主要的放在了孙中山身上。

1917年11月,孙中山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后,马上致函列宁,代表国民党向布尔什维克党人表示高度的敬意,并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人团结在一起,共同斗争。

列宁看到孙中山信函后,称这封信为“东方的曙光”,显然列宁把孙中山的国民党当做革命同志来看待。

列宁的使者

1920年,列宁的第一个使者维经斯基来到中国,他的任务既包括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包括帮助国民党进一步发展。

1921年,列宁的第二个使者马林来到中国。马林,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颇得列宁赏识,为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但他对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并不看好,反而对中国国民党充满了乐观和希望。

马林参加完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后,马上南下去找孙中山。1921年12月,马林在广西桂林对孙中山提出了三条建议:

改组国民党,广泛联合工农大众;

创办军校,建立革命武装;

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这三条建议,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起源。

孙中山与越飞

1922年8月,又一名俄国人来到了中国,他叫越飞。越飞是老资格的革命党人,真名叫艾布拉姆.阿道夫.亚伯拉罕维奇,克里米亚人,1908年就同托洛茨基在维也纳编辑《真理报》,1917年十月革命时是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越飞以副外交人民委员的身份来华担任全权大使,当时肩负两个方向的使命

①在北方与吴佩孚控制的北京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实际解决两国悬而未决的中东路和外蒙古问题,维护苏维埃国家利益

②如果北方受挫,就在南方帮助孙中山的革命政府

显然,北方的吴佩孚并不让他满意,1923年1月,越飞到上海,与孙中山公开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这份宣言的签署,代表着孙中山与苏联关系的正式建立。

《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签署后,越飞赴日本,从日本致电马林转告孙中山,宣布向国民党提供200万卢布的款项和8000支步枪、15挺机枪、4门火炮、2辆装甲车的援助,并派遣教练员帮助建立军校。

苏联对军校的援助

正是有了苏联资助的200万卢布作为开办经费,加上提供的大批枪械,才使国民党获得了建军校的基础。

军校开办前,孙中山曾批了300支粤造毛瑟枪给军校,但是当时的军工厂一心巴结军阀,不以军校为重,开学时仅仅30支,勉强够卫兵用,廖仲恺反复交涉也无济于事。正在此时,苏联援助的枪械船只到岸,一下运来8000支步枪,而且全带刺刀,每支枪配500发子弹,还有10支手枪。

此后,苏联继续运来枪支弹药。

1925年,运到广州的军火价值56.4万卢布。

1926年又将各种军火分四批运来广州。

第一批,日造来复枪4000支,子弹400万发,军刀1000把;

第二批,苏造来复枪9000支,子弹300万发;

第三批,机关枪40挺,子弹带4000个,大炮12门,炮弹1000发;

第四批,来复枪5000支,子弹500万发,机关枪50挺,大炮12门。

除了经费和武器,苏联还派来了大批军事顾问,除了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顾问的鲍罗廷和军事顾问的加伦将军外,专门派到军校工作的还有总顾问切列潘诺夫、步兵顾问白里别列夫、炮兵顾问嘉列里、工兵顾问瓦林、政治顾问卡夫乔夫等。

他们指导军事、政治训练工作,编订了典、范、令和战术、兵器、筑城、地形与交通通讯五大教程,成为黄埔军校后来坚强战斗力的基础。

结语

可以说,没有苏联就没有黄埔军校的建立。是苏联首先倡议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是苏联在军校开办的关键时刻送来了宝贵的资金及枪支弹药,是苏联为军校提供了大量军事教员及教材。不管苏联的初衷为何,黄埔军校的创办,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北伐战争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将领,为中国抵抗外部侵略、促进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