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找到“真我”的方法,怎么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昵称65829145 2024-01-25 发布于广东

#文章首发挑战赛#

有僧问讯,叉手而立。师曰:“太俗生!”其僧便合掌。师曰:“太僧生!”僧无对。

——《五灯会元》第三卷 南泉普愿禅师

白话直译:

有位僧人来礼拜南泉,拱手随意的站在一旁。南泉普愿说:“你这个样子有点太随便了,看起来就像俗家人。”

听得此话,僧人赶忙双掌合十,以示恭敬。

南泉普愿说:“这样太拘谨,一看就是出家人。”

僧人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鉴赏评说:

你会在乎别人的眼光与评价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像故事中的僧人一样,很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因为别人的认可而高兴,也会因为别人的否定而难受,并会因为别人的意见而试图改变自己,把自己变成大家认可的那样。

可不管自己怎么做,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不要为此而烦恼了,这不是你的错,问题并不在于你如何做,也许只需要换一个角度来好好认识自己,你将摆脱如此的烦恼。

这个禅宗故事或许能帮助你找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最 真的我”。

故事中僧人因为俗家人和出家人该有怎样的站姿而被困,什么是俗家人,什么又是出家人,判定的标准又是什么?

不管判定的标准是什么,都是人为定下的标准。是人定的标准就不是“真相”,仅仅是一种规定或概念而已。

因此,说俗家人也好,出家人也罢,都是基于暂时的规则或当时人们的共识下的定义,具有某些特征的特定人群,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而已,这是人创造的有别世界。

而世界的真相是无差别的,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现在的样子,无所谓“俗”,也无所谓“僧”,没有任何概念,概念只是人心意识创造的产物,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这则公案看起来像南泉在刁难这位僧人,实际上是在引导他体悟世界真相,发现本心。因为,在僧人手足无措之时,他心中必然起疑,只是公案没有继续说后面发生了什么,但也不难猜测。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就是禅师们打机锋的特性。他们制造的禅机特立独行、言行怪异,常常让人陷入两难境地。其目的就是要在两难之中、绝境之下,让对方起疑,从而在释疑中体悟真相,明心见性。

南泉的言语已经让僧人手足无措了,到达起疑的效果,如果僧人继续参悟下去:这样也不是,那样也不对,南泉说的是真话还是有意刁难我呢?这就有两种情况:

一是,南泉是在故意刁难,我刚才的表现总有一样是得体的。如果他这样想,就没有然后了。

二是,南泉是正确的,我的两个表现都不得体。如果他这样认为,紧接着就发现一个问题:既然南泉说的是真话,这样不合适,那样也不对,左右都不是,那就只有一种情况:本来就没有对与不对的分别。

至于他最 终有什么样的答案和体会,只有他自己证得。南泉的“刁难”只不过是“推手”而已,他不能告诉僧人真相,因为说出来的是南泉的见解,已经不是真相了。如若不信,下面来试着说说。

南泉直接告诉僧人:“本来就没有所谓的俗家人和出家人之分,这些都是人的有别概念而已,世界的真相本来就没有对与错,没有得体与不得体,没有这样和那样之分。”

这就是给了僧人答案,但这真是答案吗?不是的!

“既然你说真相是无差别,没有一定的这样和那样,那你说的也就不是绝对真理。那你说的这句话就不是真相。”

悖论就在于:你说的答案否定了你所说的话,因为真相就是没有绝对答案。如果你说的是真相,那你说的这句话就不绝对正确。既然不绝对正确,又怎么能说你说的是真相?

所以,人们总是觉得禅师们喜欢“东拉西扯”、“答非所问”、“故弄玄虚”,就是不直面问题,给出答案。这是错怪他们了,他们没有真相可以告诉你。

如果给了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那其他的都错误的。既然有对有错,为什么你又说世界的本质没有分别,所有有别的“二元对立”都是人心意识的产物?

只要给出一个答案,就颠覆了佛学的基本教理:缘起性空、性相如一。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基于一定条件,没有无缘无故存在的事物,事物也不可能无缘无故消失,一切存在都有意义,这就是“缘起”。

因为“缘起”,所以条件变化必然导致结果变化,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无常的。事物客观存在,但存在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种存在但不确定的发展状态就是“空”。

事物本性为“空”,存在但不可捕捉,因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嘛!但这个本性就在当下的现象之中,同根共生,相辅相成。没有“性”就不会有“相”,没有“相”而说“性”就是空谈。

比如:糖就是相,甜就是性。有这颗糖,你一尝必然是甜的,这就是“性在相中”。但是如果没有糖,你试试把甜找出来?不管你怎么找,总是找到“具有甜味”的某一事物,单独的“甜”你找不到的,因为离开糖的那个“甜”只存在你的思维中,并不客观存在,这就是“性相不可分离”。

“性在相中”,“不可离开相得性”,合起来就是性相如一。就好比一个人:他的身体和他的品性的关系,总是共生的,一旦分割开来,两者都不存在了。

所以,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与“行”不可分开来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与行是一回事,这也是在说“性相如一”。

因此,世界的本质就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就在相中!性相如一嘛,本性与现象就是一回事,当下现象就是对“性”最 好的表达了。

那么,僧人的站姿怎样才得体?当下即是!

因此,怎么才能做到最 好的自己?不需要怎么做,你现在就是最 好的自己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大洪守遂禅师作偈评唱道:

“合掌太僧,叉手太俗。撒手出门,山青水绿。换步移身振古风,木人共唱无生曲。”

哪管合掌还是叉手,不用拘泥,甩起手来、迈开大步,融入青山绿水之中,自然而然就是回归本性,脱离俗世轮回,无生无死。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如“手足无处安放”的僧人,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世人的评说,能做到洒脱自如的又有几人呢?

人们很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因为别人的赞美而自得,也因别人的否定而耿耿于怀。殊不知,这都是感性的烦恼。

因为别人的评价都不是真相。或许他为讨好或诋毁你,而说的假话,对于假话当然不必当真;即使他说的是真实感受,他的感受仅仅是自己的认知而已,也不是真相,同样不必介怀。

其实,要做一个“真人”并不难,“真我”不在别人的眼中、言语下,也不在过去与未来的思维与幻想中,就在当下。

此时此刻的你就是“真我”的最 好表达,你只需要好好的去体会这个自己、感受这个自己、接受这个自己。“他”是你亲密无间的好兄弟,你应该好好的拥抱他,认可他。

所以,找回“真我”的方法如此简单: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家都是俗人,所以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

俗人不知道自己是俗人,那是无明;俗人知道自己是俗人,那是我执!

无明与我执都应舍去,所以,好好的认识自己,但不要瞧不起自己,这就是最 真的你!


所言如有不当请各位海涵,欢迎指正及讨论,并对您的阅读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