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教授的拐杖 2024-01-26 发布于北京

巨然又称为巨然和尚,是五代时期擅长江南山水之画的画家。根据一些巨然简介可以知道巨然在江南山水画上取得了很高的造诣,他的山水画透露出极大的娴静清幽的逸致气息,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巨然的生卒年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考证,他信仰佛教,是著名画僧,他的水墨山水画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多巨然简介中,都记载了他的画风的形成过程。

五代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董其昌 仿巨然山水图卷 明

为了在艺术界取得一定的地位,巨然首先是模仿北方李成的作品,画一些寒林山水,在构图和笔法上,巨然是借鉴了山水画家董源的作品,但他的画中所表现出的意趣和境界又自成一派,他在传统江南画的基础上揉入了一些北方山水画特有的构图风格,笔锋较为粗犷,虽不做烟雾迷蒙的景色但画中透漏出来的湿润之气却是不可忽略,他尤其擅长用粗重的大墨点,用鲜明和老辣的手法描绘江南山河,比起董源,巨然的画更加淡墨而粗放。

五代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后来,南唐被宋朝所灭,巨然所在的翰林图画院解体,很多画家被迫到宋朝供职,而巨然没有。根据史书中的巨然简介,他追随李煜,在新的地方成为了一个僧人,每日念经诵佛,偶尔画一些山水,他的画作也一代代流传。可以说巨然开创了一个新的画风,融合了江南特有的烟雨蒙蒙气息和北方的粗放之意,让整个图画的意味更加深远,更让人喜爱。 

五代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巨然 《万壑松风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巨然,钟陵(今江西南昌)人。后人在对巨然的评价中,大都会提到他作画初期学习李成之作的经历,李成的画以北方的寒林山水见长,与烟雨蒙蒙的江南有着很大的区别,正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巨然的画中糅合着独特的南北风格。巨然的江南山水画是模仿董源,但相比于董源,他的画中没有刻意增添云雾缭绕之景,但整体的湿润度要高于董源,这也是巨然的高明之处。巨然擅长用大墨点来描绘一些场景,让隽秀的江南景色增添了粗犷之风,美妙又不违和。

《夏景山居图》《秋江晚渡图》《秋山问道图》等著名的画作让巨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老辣、遒劲有力的笔锋和层叠清旷的构图给巨然的评价中带来了很多赞美之声,他的画作收藏意义巨大,深受绘画专业人士和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后来也有不少学习山水画的人研究过巨然的画,很多人从中受到启发也在绘画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五代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山居图》

北宋开宝八年(975),宋太祖赵匡胤灭亡南唐,后主李煜前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唐翰林图画院自然解体,不少画院画家被胁迫到汴京,在宋朝的翰林图画院里供职,如徐熙之孙徐崇嗣、董羽等。巨然在这种情形下从建业来到京师,居开宝寺为僧。曾为度支蔡员外作《故事》《山水》二轴,画中“古峰峭拔,宛立风骨;又于林麓间多用卵石,如松柏草竹,交相掩映,旁分小径,远至幽墅,于野逸之景甚备。”(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又在宋朝的最高文化机构学士院北壁上绘制壁画,被当时的文人传为美谈,并赋诗颂之。

五代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巨然 《层岩丛树图》

《秋山问道图》是一幅秋景山水画,曾经被宋代蔡京及明内府收藏,后又被清故宫所藏,最终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上主峰居上,几出画外,梳状山峦,重重相拥,愈堆愈高,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山峰石少土多,给人一种温和厚重之感,与北方画派石体坚硬、气势雄强的画风完全不同。画面中部山问谷地,密林之中若隐若现有茅屋数间,林麓间小径萦绕,曲径相通。透过敞开的柴扉隐约地似可辨出茅屋中两老者相对论道,明净山色的渲染衬托出高士风采。画面下段,坡岸逶迤,树木婀娜多姿,水边蒲草被微风吹得轻轻摇摆,秋高气爽之感顿现心中。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幽深、润朗的感觉,表现出宁静、安详、平和的静态美感。

五代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秋山问道图》

因为巨然是一个出家人,所以他深明禅理,并且把这种禅理也带进了他的画中。这幅画虽然是在画高山密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墨气清丽、神清气爽、宁寂安详,能给人以禅机,让人有超乎尘世之感,这当是他心境空明的写照。

五代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巨然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随着南唐灭亡,南唐翰林图画院的解体,巨然在这种情形下被迫到京师为僧。人生无常,悲伤良多,现实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析学思想,成为人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内容。这一切都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巨然作为一名僧人、他的思想和审美也必定受其影响。他的生存状态、心理需求和精神信仰对艺术的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是对他的身心发展、自我超越、生存与文化、自然和人生等复杂意识矛盾的探求。

五代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巨然继承了董源山水画的“淡墨轻岚”,在意境上发扬了董源“不装巧趣,皆得天真”的艺术风格,但却有所创新。巨然笔下的山石,土复石隐,朴实、庄重而郁秀,他不求奇巧和青绿设色,而重在充分展现水墨技法,以粗而短的墨线作皴,圆浑的感觉确切地再现了江南湿润的气象。巨然喜欢在山顶绘巩头(山顶石块),借助这些石块的层叠互抱之势来表现山脉的转折走向,后人认为巨然的这一用笔胜过董源的“峰顶不工”。

巨然所画树木常常是连成一片但又彼此顾盼的,给人一种生动的跳跃感。对风和水,巨然也倾入了很大的功力,他借助蒲草、树木等随风摇曳的姿态来给人以水流风吹的清润之感。巨然肉透于骨的用笔手法超出了董源骨藏于肉的手法,使人感觉“平淡趣高”。不过总体来说,巨然与董源的绘画风格还是一致的。《秋山问道图》正是可以体现他这些创作特色的代表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