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艰难的建党之路12——十三位“一大”代表迥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下)

 凤凰山居士 2024-01-26 发布于江西

卧龙岗人
研究历史,热爱旅游

五、意志脆弱迷途知返的刘仁静、包惠僧

刘仁静是年龄最小的“一大”代表,当年只有19岁,也是最后去世的一位“一大”代表。

刘仁静1902年出生于湖北应城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自幼聪明伶俐。他不仅是“一大”代表中的最小年龄,而且在学业上一直是“学霸”,各个阶段都占了“最小”:三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成为私塾中年龄最小的学生:16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预科,是新生年龄中最小的。

早在考入北大之前武汉读书时,刘仁静就认识了恽代英,开始由一个闭门读书的书呆子,成为了一名新思想的追随者;进入北大后,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成为班级的佼佼者;“五四”运动爆发后,刘仁静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在一次街头演讲时,被警方逮捕,判刑一个月。17岁的刘仁静面对铁窗生活,毫不畏惧,李大钊夸他:“小小年纪肯奋斗!”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刘仁静是首批党员。1921年7月中共在上海召开“一大”,刘仁静又被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推举为“一大”代表。推举刘仁静为代表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他当时被誉为党内“北大三杰”之一。

1926年9月,刘仁静远赴苏联莫斯科国际党校列宁学院学习,这是他蜕变的开始。在这里,他成为托洛茨基的追随者。1929年,他回到上海,党中央立即派恽代英找他谈话,刘仁静不但不接受意见,而且还鼓吹托派理论。因为他的顽固不听劝,后来被开除了党籍。从此他成为游离于各派组织的孤家寡人,而且没有工作,只能靠微薄的薪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此后,他辗转来到北平、上海各地

,当过教官,判过刑。抗战胜利后,又在国民党出版的报纸上当主笔,完全投向国民党,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刘仁静如梦方醒。

不久,刘仁静来到北京,他向中共中央组织部写了一份悔过材料,认识自己的错误,悔恨交加,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并求组织给他安排一份工作,让他能养家糊口。1951年后,他一直在人民出版社从事翻译工作,翻译了十几部重要的文献资料和著作。

1987年8月5日,刘仁静晨练时因车祸去世,终年85岁。他是最后去世的中共“一大”代表。

包惠僧,原名包德芬,1895年1月15日生,湖北黄冈人。6岁入读私塾,1912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在武昌教书。后任《汉口新闻报》、《大汉报》、《公论日报》、《中西日报》记者。

1919年北京大学文学系肄业,同年参加“五四”运动,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1920年秋在武昌参与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任支部书记。1921年7月在去广州向陈独秀汇报工作期间,作为陈独秀的指派代表参加中共“一大”。

“一大”会议之后,他先后在上海、北京参加编辑《劳动周刊》,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兼秘书、中共武汉区委委员长。

国共合作期间,包惠僧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革命失败后,他与中共组织脱离关系。历任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议、国民党军委会秘书兼中央军校政治教官、国民党内政部人口局局长等职。1948年后举家迁往澳门。

1949年10月1日,收音机里传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讲话的声音,包惠僧百感交集,彻夜难眠。于是就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又分别给周恩来、董必武各发一份电报,大意是祝贺他们建立了新中国,同时也为自己的过去忏悔。经过一个星期的等待之后,包惠僧收到了中共中央的复电。1949年11月,包惠僧到了北京。

后来,包惠僧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同年12月毕业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研究员、参事。1957年4月起,任国务院参事。

1979年7月2日,包惠僧病逝于北京,终年84岁。

六、背弃信仰叛党投敌的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

陈公博参加“一大”会议,占了三个“唯一”:唯一一个带夫人赴会的,唯一一个住旅馆的,唯一一个提前离会的。

中共“一大”之后,他又是第一个脱党的。

陈公博,广东广州人,1892年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陈志美曾任广西提督(广西全省最高军事长官,从一品),而且是60岁晚来得子,为此陈公博属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官二代”。

陈公博从小酷爱学习,1914年考入广州法政专门学校,三年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与陈独秀相识,也因此接触到了主义马克思。毕业后回到母校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当教授,并于1920年12月陈独秀赴广州组建共产党组织之时加入了共产党。

中共“一大”之后,陈公博回到广州。此时是国共合作的前期阶段,中共的方针是联合孙中山,反对广东军阀陈烔明。但陈公博却在陈炯明1922年6月炮轰总统府之后,反而写文章支持陈炯明。在遭到中央批评后,竟公开声明与中央决裂,并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成为最早脱党的中共“一大”成员。

1925年留学归国后,经廖仲恺介绍,加入国民党,重返政治舞台。在国民党内,与汪精卫一见如故,并经其屡屡提拔任中央农民部长兼中山大学校长。

陈公博一直认为汪精卫对其有知遇之恩,到后来也屡屡因此而下错人生之棋。1938年,汪精卫潜逃越南,并发表电报,公开投降日本。陈公博虽然一开始划清了界限,但后来还是追随了他的“恩公”,从此由原来的中共“一大”代表成为了一个为人所不齿的“汉奸”。

1944年,汪精卫死后,陈公博继任伪国民政府主席。1946年,日本战败后陈公博被执行枪决,结束了他54岁可耻的一生。

周佛海的出身与陈公博不同,1897年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凉水井镇窝溪村,从小家庭条件较为穷困,后来念书经常需要同乡的资助。虽然家贫,但周佛海从小就表露出了要出人头地的野心。

1917年,20岁的周佛海在好友的推荐下,到日本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进行勤工俭学。正是在日本学习期间,周佛海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认为找到了一种可以在中国有一番大作为的理论武器和道路选择。在学校暑假回国期间,他在上海的一些杂志上陆续发表了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并由此接触到了刚好在上海重新创办《新青年》杂志的陈独秀。1920年,周佛海协助陈独秀组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在日本组织了旅日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周佛海作为唯一海外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会议。此后,考入东京京都帝国大学继续深造。

回国后,周佛海看到共产党险恶的生存条件,很快与国民党右派分子沆瀣一气,投入国民党的怀抱寻求生官发财之路。1924年9月,周佛海给中共广州执委写信要求脱党。为此,周恩来还专门做了周佛海的思想工作,但其去意已定,最终未能挽留。

周佛海一脱党,便马上踏上反共道路,成为蒋介石翼下一得力谋士。然而,蒋介石的重用未能满足周佛海对权力的追求和欲望。

“九·一八”事变后,周佛海与汪精卫一见如故,共谋“和平”。1938年12月15日,周佛海随汪精卫一起叛逃到越南,并利于自己会讲日语的优势,全程参与了与日方的谈判,成为伪政权的起事人和“开国元勋”。

汪伪政府成立后,周佛海任财政部长兼警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央税警总团总团长、中央储备银行总裁等核心要职,可谓春风得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周佛海又像老鼠一般敏锐地意识到日本这艘大船终要沉没,于是又再次暗通重庆政府,成为戴笠的间谍,继续“效命中央”,并协助杀死了汪伪政权特务头子李士群。

1945年8月16日,在南京汪伪国民政府宣布解散的当天晚上,周佛海立即给蒋介石发电,利用他担任上海市长一职表示将沪完整交给中央。蒋介石收电后,任命周佛海为行动总队司令。1946年3月,蒋介石迫于全国压力,把周佛海押往南京。周以“迫谋敌国、图谋反叛本国”之罪被判处死刑。

周佛海的婚外情人杨淑慧以公布蒋周往来密电为由,要挟蒋介石特赦周佛海。1947年3月26日,国民政府下达主席令,特赦周为无期徒刑。

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口鼻流血死于南京老虎桥监狱一囚室之中,这个一生钻营求荣的可耻汉奸在51岁划上了句号。

这里有一段周佛海对参加中共的“忏悔讲话”,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个“变脸虎”的肮脏贼脸:“……现在回顾起来,真和做梦一样。当时万万想不到我们几个年青的学生,会闹出这样的大乱。二十年来,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烧了多少乡村,破坏多少城市,损伤国家多少元气,都是我们几个青年学生,种下的祸根。我现在想起来,真对不住国家,对不住人民……”

张国焘,1987年出生于江西萍乡的官绅家庭,父亲曾任浙江象山县知事(类似如今县长),并经营钱庄,家庭富足,不缺钱花。

1916年,19岁的张国焘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预科。在此期间,陈独秀在北大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彻底叩开了他的心扉,受新思潮的启蒙和北大开明教授的熏陶,年轻的张国焘开始积极思考和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在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中,张国焘积极参加示威游行,因为在北大法科礼堂进行慷慨演讲所表现出的才能,被推举为北京学联主席,成为“学生领袖”。

正是因为对新思潮的认可和积极参与,张国焘作为学生代表与李大钊、陈独秀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并开始投身到革命工作中。

在党的“一大”会议上,在陈独秀、李大钊缺席的情况下,张国焘成了会议的主角,被推选主持会议的主席。

张国焘同时也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发展全国工人运动,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张国焘受命此任,并与同仁一道发表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揭开了中共正式成立后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序幕。

1924年5月21日,张国焘及夫人杨子烈被捕,由于大量文件落入敌手,张国焘被迫投降自首。出狱后,张国焘隐瞒变节行为,参与中共驻国际代表团留在苏联。客居苏联三年的张国焘一回国,立即撰文拥护王明。不久,张国焘以中央代表身份被派往鄂豫皖苏区主持工作。

应当说,张国焘在创建卾豫皖根据地的过程中,是有成绩的,他的政治煽动性很强,队伍逐渐扩大,到后来开辟的川陕根据地时,队伍己到达八万余人,几乎与井冈山根据地长征前的队伍人数相当。但是,张国焘把这支序列为“红四方面军”的队伍,当成自己的独立王国,打击迫害不同政见者,杀害了诸如徐继慎、曾中生等四方面军的创始人,手段残忍。

1935年夏,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好马壮,先是夺取了红军总政委一职,继而发展到对抗中央路线,直至最后非法成立第二中央。

1938年初,张国焘利用离开延安到陕西中部黄帝陵祭祖的机会,只身投靠国民党,跪见蒋介石,决意叛党,并立即投奔到戴笠门下,从事反共活动,帮军统培训反共培训班,还在上海办过宣传反共的《创进》报。

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张国焘逃往香港,同第三势力一起办起《中国之声》杂志。在此期间,他曾给毛泽东和中央写信,请求经济援助。毛泽东提出,只要他不与美国敌对势力勾结,可考虑给他经济支持。但张国焘死不悔改,坚持错误道路。

1966年,张国焘匆匆离开香港,移居加拿大。十几年后,冻死在多伦多养老院,在饥寒中结束了他不齿的人生。

这里值得介绍的是,强国焘有个弟弟张国庶,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张国庶在江西省委书记任上被捕,国民党对这个“大官”高官厚禄、软硬兼施,张国庶毫不动摇、坚贞不屈,被时任南昌卫戍司令、后被井冈山红军俘虏处决的张辉瓒,装入麻袋沉入了江西赣江,壮烈牺牲。张国庶英勇坚强的精神与哥哥张国焘屈膝投敌的丑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弟兄两人也分别走上了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发布于 2021-06-12 07: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