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西南匪事:历数清末时期山东菏泽、济宁、聊城三地的匪患(一)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4-01-26 发布于山东

图片

鲁西南即山东西南部,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土地肥沃平原千里,古黄河悠悠流过,诞生了最早的农耕文明,炎黄时期称之为天下之中,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广义的鲁西南地区包括菏泽、济宁、枣庄及聊城南部,而狭义的鲁西南则单指菏泽一地。诸子百家中的孔子、孟子、庄子、墨子、孙膑、吴起等都出生在这一圣地,自古以来这里被称为儒教之乡、礼仪之邦。但这里同样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晋时期天下大乱,中原政权南迁,一大批士大夫读书人也相率迁往江南躲避战乱,史称“衣冠南渡”。其中“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家,即王导、王敦、王羲之家族,其中有一支便是在西晋时期由山东巨野迁往江南定居。两宋至元明时期,又有一大批缙绅读书人阶层因躲避战乱迁往江南。绵延千余年的中原文明南迁,使得江南未开化之地逐渐兴起了耕读并重的士大夫文化,读书科举盛行,以至于形成了明清时期的天下学子半江南的局面。而同时,由于读书阶层大量南迁以及元末明初战乱,使得鲁西南地区人口锐减十室九空,以至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不得不从山西陕西等地大量征调平民进行填补。鲁西南地区士大夫读书人阶层以及中原文明传承因此出现了突然断代,从而使千余年来的礼仪之邦沦落为清末时期的“贼窝子”。

图片

战神蚩尤肩甲冢

清末时期鲁西南匪患,按其发生时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咸丰同治年间,第二阶段发生在光绪年间。按其源起可分为粤匪、南匪、晥匪、教匪、幅匪、长枪会匪、捻匪、湖团匪。按其起源之地可分为外来匪和本地匪,外来匪即从外省流窜而来,如粤匪、南匪、晥匪;本地匪即本地土著为匪,如教匪、幅匪、长枪会匪、捻匪、湖团匪;其中教匪、长枪会匪、部分捻匪和湖团匪,又是由团练而起并最终酿为匪祸。若按其有无政治诉求来划分,还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提出政治口号并建立了伪政权的,即粤匪和教匪,其他股匪则完全没有政治诉求,只单纯以抢劫和掠夺为目的。在这众多股匪中,若论对鲁西南地区伤害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晥匪,其次是粤匪,再其次是南匪、长枪会匪和本地捻匪。

提起鲁西南地区匪乱,就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咸丰顾命大臣,铁帽子王僧格林沁。自咸丰三年(1853年)起,僧格林沁即率部辗转鲁西南一带与各股匪连续作战多年,至同治五年(1865年),遭到晥匪、捻匪和长枪会匪残部联合围攻,最终战死在菏泽高楼寨。僧格林沁身为满清大臣,其连年剿匪战功赫赫,虽出于维护封建王朝岌岌可危的统治为目的,但毕竟保障地方生民无数,所以不应一味地以镇压农民起义的理由贬低他,而应该客观地正视他的历史功绩。相信读者朋友看完此篇《鲁西南匪事》,详细了解各股强匪如何劫掠百姓残害人民之后,自能给他一个公正地评价。

图片

先说粤匪。

所谓粤匪,即是太平天国北伐军。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两万余人北伐,意图挺近华北攻取北京。这支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精兵强将,清一色由广西出来的太平军老兵组成,即太平军中常说的“老广西”,这些老兵个个身经百战,并且对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的信仰堪称狂热,这支部队作战顽强战斗力凶悍,在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河南境内。

到了河南之后,看到眼前的一番景象,不管是太平军主将还是兵丁,这些来自广西山区里的穷苦农民一个个震惊无比,全都傻了眼。眼前是怎样的一副壮丽景象?但见无垠的大平原上全是绿油油的麦田,风吹麦田如波浪一样起伏,极目远眺不见边际。“老广西”们历来在大山里刨食,费劲几代人心血才能将一座小山坡开垦为梯田,何曾见过如此接天连地的田地?震惊之余却又不免失望至极,因为一望无际的田地里种的全是小麦。众所周知,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米,“老广西”们看到这满坑满谷的麦子却难以下嘴,又况且正值二三月间,小麦尚未灌浆,于是轻车简从的太平天国北伐军一时间失了给养,林凤祥在给南京的报告中写到:

自临淮至此,尽见坡麦,未见一田,粮料甚难,兵将日日加增,尽见骑马骡者甚多。忖思此时之际,各项俱皆丰足,但欠谷米一事。

面对如此困境,北伐军不得不加快进军速度,以争取赶在粮草耗光之前打下北京,但林凤祥北伐军毕竟兵力有限,若要一举攻克北京,必须增兵。咸丰四年正月初七,太平天国派出一支由夏官正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陈仕保、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秋官正丞相朱锡锟和秋官副丞相黄益芸率领的7500人援军。这支援军由安庆出发,经河南永城、夏邑渡黄河,由江苏丰县入山东北上,据民国九年《巨野县志》记载,“四年二月十四日大雪,粤匪伪丞相黄生才、曾立昌等十五日入山东,二十四日县城失守”。太平军战斗力非常强悍,巨野县守城之战异常惨烈,是役,巨野县合城战死军民计一千三百一十二人。因当年为咸丰甲寅年,巨野历史称之为“甲寅之变”。

这一战,时任巨野知县朱运昌殉难,时任教谕辛本杶殉难,时任典史孙俊城破时坐狱门骂贼不屈惨造肢解,时任城汛张本隆殉难,时任外委傅君平殉难,县衙幕友书吏殉难八人,增庠廪贡等入籍生员殉难二十六人。其余守城阵亡者一千二百余人,除少部分是狱卒捕快兵丁外,大部分都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团练。县志所载有名有姓的守城阵亡人数为一千三百一十二人,而城破之后遭屠戮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太平军从城东南一角破城而入,居于此处的百姓死伤更甚,很多都是一家老小被屠戮殆尽。曾立昌援军攻破县城搜刮完物资后依旧挥师北上,三月十五日攻克临清,旋即遭遇清军胜保部围困,由于临清城内粮食器械早在破城之前便被守城清军一把火烧了个净光,曾立昌援军只得到一座空城,军队给养没能获得补充,不数日便因畏敌惧战而仓皇南逃,一路败退至巨野,又顺手打劫了一把,巨野军民又战死数十人。

图片

曾立昌北伐援军在巨野县盘恒劫掠的时日并不久,可是对巨野县造成的损害却无比巨大且影响深远。

虽然当年并没有统计记录太平军破城后的百姓死亡人数,但是从一道行政命令却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继任巨野知县陈应元上任之初即下令,“男女过十三岁必须婚嫁”且“不准用轿及鼓乐”。清朝时的法定适婚年龄是男十六女十四,超过这个年龄的可以结婚,但官府并不强制其必须婚配,而是婚配与否悉听自便。由此可见太平军对巨野县杀戮所造成的人口急剧下降,足以影响到了农业生产,不得不迫使官府采取行政手段加快繁衍。而“婚嫁不得用轿及鼓乐”,一方面或许是老百姓损失惨重竟负担不起婚嫁费用,另一方面或许是哀鸿遍地之后对死亡者的一种尊重。

公元1854年,经历了粤匪北犯之祸的鲁西南地区,自这年之后,正式开启了将近一甲子的土匪蜂起盗贼纵横的“贼窝子”时代。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