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河、贝堤,话碣石

 宇闻休闲书苑 2024-01-26 发布于山东

九河、贝堤,话碣石

编辑/刘玉文  图片/网络

山东无棣县北部濒海地带有两条古贝壳堤,是古黄河的杰作,它宛若环渤海西南岸的一条靓丽的珍珠项链,那一连串贝壳岛则就是这条项链上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这条项链的显要位置,闪现着耀眼的光芒。无棣贝壳岛堤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是唯一新、老堤并存的贝壳堤岛。这里拥有直观沧海海岸,有世界罕见的贝壳滩脊,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珍贵海洋自然遗产。

堤1
【无棣贝壳堤】

【第一列贝壳堤】:位于张家山子—李家山子—下泊头—杨庄子一线,呈西北、东南走向,长近40Km,埋深0.5-1米,贝壳层厚3-5米,据C14测定分别距今5178±84年、5370±88年、5500±80年、5610±85年,是距今5000年前的新时器时代,黄河变迁的产物,表明了五千年前海岸线已到达张家山子—李家山子—下泊头—杨庄子一线,贝壳堤南、北段形成年代5000年左右,可见当时黄河变迁是由南向北迁徙。第一列贝壳堤现高程2-3米,距今海岸线约30多公里,在杨庄子至沾化县山后村的连线向陆一侧的无棣水湾镇、埕口镇曾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石石钺、石铲等文物。,证明该地在4000-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4000年前,大禹治水,疏导“九河”至,于碣石入于海。《禹贡》记载:“夹右碣石入于河”、“至于碣石,入于海。”说明碣石在陆地上,位于“九河”入海处。无棣碣石居于九河之域,正好符合《禹贡》中的记载,为《禹贡》碣石无疑。 

IMG_256

acRZnH_1588820505149

98a6c5448a5e48af9dcfe738c2c0994b
【无棣《禹贡》碣石】

   新石器时代至战国以前,黄河齐、赵未筑堤防之前,“九河下梢”

的平原地区的河道无约束,漫流改徙无定,黄河干流主要在河北黄骅以北入海。大禹疏导“九河”于碣石附近漫流入海,无棣海岸呈弱进积状态,使第一列贝壳堤逐渐远离海岸。到距今3000多年前,秤坨台、广武城、风台(烽台)等处又开始堆积贝壳。据C14测定,今广武城(车辋城)、秤坨台、凤台、沙头、岔尖等贝壳堤岛的贝壳形成于距今3260±85年。春秋时期的无棣水(亦称无棣河、无棣沟)入海口(现埕口镇孟家庄附近)成为进积重点。大约秦汉时期,海岸线以不规则形推进到今广武城、秤砣台、秦台一侧,于是,这一带出现了第一批较大规模的建筑,在这些遗址中,多为战国和秦西汉遗存。
微信图片_20230927104447
【贝壳堤岛】

关于西汉时期发生的海溢,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汉书·沟洫志》载“大司空掾王横言:……往昔,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这大概是一次海啸、特大风暴潮引发的“海侵“、“海溢”。一场东北风引发的风暴潮,不可能出现九河下梢的地陷,海水也不可能永远滞留在陆地上不退潮。郦道元《水经注》所云:“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沦于洪波也”“昔燕齐辽旷 ,分置营州,今城面海滨,海水北侵,城垂沦者半”。显然是夸大,不符合事实。若说风暴潮高潮时曾淹没过几米高的贝壳堤岛,倒灌低洼地带形成堰塞湖,当为实情。  第一列古贝壳堤外的秤砣台、广武城、凤台等贝壳岛,被冲刷、分割成零散、孤立的海中小岛,此后再也没能形成大型的贝壳堤,倒是符合郦道元的“苞沦于洪波”之中。东汉黄河下游南移,从滨州入海,县境沿海转为南积北蚀,海水进一步冲刷侵蚀第一列古贝壳堤及堤外的贝壳砂岛被。大潮时,海水可涌至无棣碣石山下。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秋八月,曹操率大军自并州东略边境,征讨海贼管承,,登上属于其领地的冀州渤海郡的无棣碣石山,看到辽阔的海面上,点缀着若干突兀耸立的贝壳岛, 才有了《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诗句。

魏晋时期,无棣碣石山因山下的月明沽盛产盐,曾改名为盐山。《寰宇记》云:“月明沽,西接马谷山(唐宋时,无棣碣石山又改名为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所也”。《山东通志》 载:“月明沽,在海丰县(今无棣县)东北”。月明沽即今马颊河下游一段,第一列贝壳堤外。

1000

【无棣贝壳堤】

    【第二列贝壳堤】位于今沿海大口河—旺子堡—赵砂子一线。据1992年航测资料,这列贝壳堤由40余个贝壳岛组成,长近22公里,,宽100-500米,贝壳层厚3-5米,属裸露开敞型,形成于全新世晚期。据C14测定,西段大口河贝壳堤岛下层距今1850±75年,东段老沙头贝壳堤岛距今1690±80年。

    南北朝后期,由于地壳上升,海水逐渐减退。隋初建县时,无棣东部海岸,已推进到赵沙子一带,赵沙子附近也开始堆积贝壳,逐渐形成了第二列贝壳堤。

    南宋建炎二年(1128)后,黄河改道入淮,其溢水仍不断续循马颊河入海,无棣仍处于进积期。无棣海岸线越过第二列贝壳堤,一度达到今大口河、汪子岛、赵沙子以东渤海的海面上。明代大口河成为常住居民点,及海上捕鱼、航运、商业中心,明代在大口河专设巡检司,管辖进出口船只、缉私护税,维护航安全。到清代,因泥沙供给不足,无棣海岸线退蚀,南部海岸退蚀最为严重,广武城被海潮分割成若干残留块体。清代的大沽河巡检司,内迁至碣石山镇。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结束了700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县境南部受黄河泛溢水冲淤影响,重新呈现进犯状态,秦口河(古钩盤河一支)东连年出现大片淤地。近百年来,渤海西岸及南岸沿海平原与海岸线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泻湖与湿地大面积消失,海岸线逐渐平直、平均大潮高潮线向陆地方向后退、潮间带逐渐变缓、变宽,不同岸段的岸线变化特征不尽相同,但普遍经历了岸线(平均大潮高潮线 )蚀退。风暴潮期间,除大口河、高坨子、棘家堡子、汪子岛、老沙头5个面积较大的外,其它不稳定的小砂岛,皆可被淹没。经1927、1929年两次大潮,无棣海岸线全面退蚀,沿海渔村、渔堡居民生产、生活日益恶化。1939年大潮后,套尔河堡内迁并入岔尖堡,南北石桥二村废弃。1957年大潮后,大口河堡受到威胁,于1959年内迁至牛角屋子(改名水沟堡),1974年再迁沙沟子。1964、1969年两次潮淹,沙土堡,于1974年内迁至北长滩。高坨子、棘家堡子、汪子岛常住居民亦全部搬走,变成了季节性渔堡加工场所。

    【第三条贝壳堤的形成趋势】现在,无棣海岸高潮平均线已稳定在第二列贝壳堤外,低潮线退至该贝壳堤以东平均1500米以外的地方。这列贝壳堤极为坚固,是抵御海水侵蚀的天然屏障。此外,在大口河贝壳堤岛北发育复生了一面积0.08平方公里的新堤,在棘家堡子与汪子岛贝壳堤岛北侧,复生了一条宽100米,长5公里,厚1-2米的新堤。第二列贝壳堤外,随着海水潮汐作用每年增加贝壳10万吨以上,有形成第三条贝壳堤岛的趋势。

保护区内发现的野生珍稀动物达459种,是一个典型的“天然生物博物馆”。保护区内有文蛤、四角蛤、扁玉螺等贝类和鱼、虾、蟹、海豹等海洋生物50余种;有落叶盐生灌丛、盐生草甸、浅水沼泽湿地植被等各种植物共350种,其中仅酸枣、麻黄、黄芪、五加皮等特产中药材就有40多种;湿地里有豹猫、狐狸等6种野生动物,有东方铃蛙、黑眉锦蛇等两栖爬行动物8种,有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白头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在内的鸟类45种。

112b75b9d5d0803493835fbb.jpg_600x330_241805be
无棣贝壳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