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组方的规律,全部藏在汤液经法图里面了!1897年,光绪二十三

 成中行 2024-01-26 发布于山西
经方组方的规律,全部藏在汤液经法图里面了!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一位名为王圆箓的道士抵达了敦煌莫高窟,并选择在此安家落户。如今,敦煌是一座相对不引人注意的小城,但在那个时代,丝绸之路繁盛的时刻,敦煌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要道,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王道士在敦煌莫高窟安顿下来,烧香祭祀,接受信徒供养,并偶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洞窟,即现在众所周知的藏经洞(第17窟)。据王道士所言,“内含古经万卷”。在藏经洞中,保存有大量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佛教和道教等珍贵历史文物,包括壁画、经卷、绢画、佛像等,总计约六万多件。

这些珍贵文物究竟去了哪里呢?众所周知,在那个时候,神州大地动荡不安,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被一波又一波的外国探险家以“考古、测绘”为名义,连篡带夺地带走。1907年,英国的斯坦因闯入,带走了数十箱,据说打包花费了7天;1908年,法国的伯希和也来了,带走了几十箱,据说其中经卷有7000多卷,全都是上品;1911年,日本的吉川小一郎抵达,带走了十几箱;1914年,俄国的鄂登堡也来了,掠夺数量不详;斯坦因再次光顾,又掠走了一些。据称,王道士曾向当地官员反映过,甚至给朝廷写了密信,但都无济于事。

到了1918年,一位名为张偓南的医生在去兰州探访朋友时顺道参观了敦煌莫高窟。因遭遇大风,他在王道士家借宿。在闲聊中,王道士得知张偓南从事医学工作,于是将自己珍藏的一卷医书卖给了张偓南。这本医书名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作者是梁·陶弘景。张偓南知晓这是一本珍贵的古书,于是将其保存在家中,成为代代相传的家传学问,并传授给他的孙子张大昌,培养他成为一位小有声望的民间中医。张大昌曾在原河北省中医研究院担任通讯研究员。在1965年和1974年,张大昌两次将《辅行诀》手抄本寄送至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希望将其奉献给国家,造福后人,纠正时弊。经过王雪苔、马继兴、钱超尘等文献专家的努力,《辅行诀》最终得以刊印传世。

而正是在《辅行诀》中,收录了一些更早时期的医学内容,其中就包括我们的主角——“汤液经法图”。这幅图是《辅行诀》所引,但并非陶弘景所作,而是传说中伊尹的作品,源自伊尹创作的已失传的《汤液经法》。伊尹是谁呢?他被誉为中华烹饪的祖师,被尊称为“中华厨祖”。在北京市丰台区,甚至有一家餐馆取名为伊尹海鲜自助,以纪念这位烹饪大师。实际上,伊尹不仅精通烹饪,还懂得用药,他创作过《汤液经法》,可惜原著已失传。幸运的是,由于陶弘景的转载,《汤液经法》中的“汤液经法图”保存了下来。在《辅行诀》中,陶弘景这样表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熟悉之,医道毕矣”。可见这幅图的重要性。

这就是“汤液经法图”的渊源,充满曲折。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稍有差池,被外国探险家夺走,没有卖给医生,没有传承下去,没有献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没有人校对出版,等等。只要有一点差池,今天这篇文章就不会存在。想想都让人心惊。或者说,在英国博物馆、法国博物馆陈列的敦煌文物中,是否还有其他国内失传的重要医学古籍呢?因此,敦煌藏经洞的数万珍贵文物经历了帝国主义列强多次劫掠,但这本书得以传承,这幅图得以传世,实属幸事。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传承发扬。


'汤液经法图'实质上是一张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解读中医诊病用药原理的图表。然而,与当前的辨证治疗理论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学团队较早就关注到“汤液经法图”的临床价值,开展了深度思考,梳理源流,解读内涵,他们出版了《汤液经法图讲记》一书,以演讲稿的形式,详细解释了“汤液经法图”的基本原理和内容,采用“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对至少80个常用经方时方的五脏补泻特点进行了分析。


全书分为25个讲座,首先解读了“汤液经法图”的基本原理,然后按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顺序解析了各个脏腑的治疗方案,并穿插讲解五味配伍化合理论、中药五行属性、辅行诀中的术数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汤液经法图”的内涵。


这本书采用通俗有趣的科普语言,循序渐进地为您解读“汤液经法图”,对于中医药爱好者而言,“汤液经法图”能够帮助您迅速入门中医中药,领悟其中的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