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项政策的制定是多么的复杂艰难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3-03-20 发布于山西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九)

一直以来人们对秦帝国有很多神秘而又浪漫的想象。

虽然大家都认可暴秦导致灭亡的说法,却大多觉得秦帝国的制度实在太神奇了。

长期以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汉帝国之所以能够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取得天下,缘于他们得到了秦帝国的秘籍。

至于什么是秦帝国的秘籍,后世给出了很多答案。

比如说汉帝国得到了秦王国的领土,秦地秦人是汉帝国胜利的根本;

又或者是多亏了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他拿到的这些秦帝国藏简就是最大的武林秘笈。

学者们还不满足于这样浅层次的答案,又提出了进一步的看法。

比如现代秦汉史大家李开元先生指出,汉帝国的终极秘笈是先进的秦帝国军功爵制,其看法得到大多数人认同。

进一步考证后李先生得出,汉帝国得以拥有秦军功爵秘笈的关键人物是韩信。

韩信在被拜大将军后并没有立即领兵打仗,中间隔了八九个月。

这八九个月其实是韩信受刘邦之令把汉军由落后的楚国爵制改造为先进的秦国军功爵制。

汉军自此如同练了葵花宝典一样坚不可摧,迅速打败了项羽。

这种看法一开始就受到怀疑,因为和高帝五年诏实际上是对不上的。

看了新郪杀人案后(见链接:《新郪杀人案),想必大家能看出来大汉似乎不是靠的“先进秦军功爵制”打天下:

本案一共四位罪犯最后都是第19级关内侯,难得的是卷宗简记了他们的爵位履历。

四位都是由楚国的爵位根据对比替换后转为秦爵大庶长的,也就是说汉军长期实行楚爵。

更进一步县令“信”的履历最为详细,他是秦帝国的右庶长,然后由于守荥阳有功被汉军封爵广武君。

信的经历告诉我们,汉帝国不但没有改用先进的秦军功爵制,反而把人“先进”的秦军功爵强制转成了“落后”的楚爵。

守荥阳最早也在公元前205年6月,也就是说汉军直到此时仍然在实行楚爵。

实际楚爵转秦爵的时间很可能在公元前202年汉帝国建立之后。

新郪杀人案结案在公元前201年8月以后,卷宗详细记录了四位的楚爵替换为秦爵的过程。

这很可能是因为当时距离楚爵转秦爵不久,有必要写明爵位具体转置过程以避免混淆。

而其他案件都没有这样的过程记录,比如一年后的醴阳县令“恢”盗卖官米贪腐案,主犯也是左庶长的高爵,就没有记录他楚爵转秦爵的过程。

由此来看,楚爵转秦爵的时间最有可能发生在新郪杀人案前一年内,大致在公元前202年的高帝五年诏颁布前后。

其实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高帝五年诏。诏书涉及的爵位一共四个:大夫、七大夫、公乘、公大夫。

其中公大夫需要排除,我们看下原文:

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

这段话意思说现在我军中的七大夫和公乘以上的人士那可都是高爵啊,要知道当年秦帝国还在的时候,县令县丞见了公大夫就要平级相待。

可见诏书中的秦爵公大夫是拿过去举例时提到的,不是说的汉军现有爵位。

所以诏书提及的汉军现有爵位有三个:大夫、七大夫和公乘。

其中大夫是明确的秦楚共有爵位,七大夫是明确的楚国爵位,公乘爵秦爵肯定有,楚爵则不太清楚。

所以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楚爵也有公乘爵位,也就是说当时的汉军仍然都是楚爵;

还有一种可能公乘是秦爵独有,说明当时汉军已经开始楚爵转秦爵,但是还没完成,所以高爵中既有楚爵又有秦爵。

无论哪种可能都说明:汉军还真就是用“落后的”楚爵战胜的项羽,打下的江山。

其实对于秦帝国制度的执着是人们不自觉地简单化历史的一种表现。

我们期待能够找到那种一句话就能解释一切的原理,尤其是归究到玄而又玄的所谓制度上。

比如最常见的就是仅仅将秦亡汉兴归根于秦帝国没有分封,这会引发一种错觉:分封还是不分封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

但实际上西周王朝的分封、汉帝国的分封,两晋南北朝的分封和明帝国的分封本身就是完全不同的制度。

而分封本身也同样是有玩得好的,有玩得一塌糊涂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分封本身,而在于当时的实际环境。

所谓分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后面会有详细介绍,这里先不多说。

言归正传,人们基于同样的心理会对类似的秦帝国各项制度产生特殊的感情。

比如汉军进入汉中后就由楚国的官制转为秦国的官制,人们就认为这是因为秦帝国的官制先进。

于是人们又进一步期待汉军是因为先进的秦军功爵制而得以横扫天下。

然而军事政治多不是如此形而上的运行,具体制度的选择和流变往往基于现实需要,说得简单点无外乎“实事求是”罢了。

比如汉军进汉中后为什么要转秦国官制?

因为汉军此时地盘都是故秦国地盘,各郡县所有基层机构都是用了几百年的秦官制,吃饱了撑的换别的?

同理为什么官制都换成秦官制了,汉军还要用楚爵做基本奖惩爵制呢?

因为汉军数以十万计的将士都一直用的楚爵,吃饱了撑的去换秦爵?

我们自然会有疑问,那为什么最后汉帝国要把楚爵换成秦爵呢?

那同样是因为现实需要,并不因为秦爵楚爵谁更先进。

实际上各国爵制中的低级别爵位名字都几乎一样,差别远比想象的小。

我们猜测,汉帝国最终由楚爵转为秦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战争告一段落了,汉帝国有时间来处理和稳定现实的政治基础了。

大批没有加入汉阵营的人群是非常重要的处理对象,这么持久的战争,这些人很多都有其他阵营的爵位和功劳。

汉帝国既不会轻易认可其他阵营给予的爵位奖励,又不能完全无视这个群体的利益。

因此最后以战争开始前的秦帝国时期为分野:

你在秦帝国垮台前拥有什么样的爵位和田宅,现在我可以给你恢复,这七年就相当于你人生画了个圈。

这种“既往不咎,新的不认”的模式,也是此后历朝历代面临类似问题主要采用的方式。

那我们自然很容易理解,此时改用秦爵是最合适的选择。

秦爵和楚爵1-4级的“士”是完全相同的,甚至第5级的大夫也相同,所以所谓楚爵换秦爵,受影响的都是相对高爵者。

这些群体大多是地方实力派人物,他们过去的秦爵再换成楚爵,难免因为不准确而在敏感时刻引发问题。

所以这个时候全国范围内改实施秦帝国的秦爵就可以避免一轮切换,避免新的动荡。

大家肯定要问了,你换成秦爵当然可以避免这些非汉阵营的实力派切换爵位,可是汉军中军功高的人不就要切换爵位了吗?

没错,确实有一大批汉军需要切换爵位,但此时此刻汉军切换爵位是恰当时机,因为此时汉军的爵位不需要精确!

是不是觉得有点难以理解,我们回头再看下新郪杀人案四位嫌犯的爵位履历就一目了然了。

回看前我们先要给新朋友普及下,战国各国的军功爵制度,都是脱胎自周王朝的等级制度。

不论是20级爵还是多少级爵,都是对侯,卿,大夫,士这四个身分级别的细分(细节见链接:《商鞅变法

言归正传,四位嫌犯中有三位是封君,还有一位“贅”是五大夫,也就是说他们的爵级各不相同。

五大夫在秦爵里仍然是大夫级,不过从四人爵位替换履历来看,在楚爵里应该是卿级。

接下来汉帝国实施楚爵到秦爵的爵制替换,这四位爵位各不相同的人全部被替换成18级大庶长——卿级爵的最高级。

为什么要全部替换为大庶长呢?

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

原来这轮爵位转换是和高帝五年诏配套执行的,根据规定,所有大夫以上的爵位拥有者升一级。

因此这四位卿级爵位的嫌犯在羁押待斩首的几个月里,按照政策全部升一级成为了关内侯。

现在是不是琢磨过味来了?帝国所谓大夫以上升一级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士”级的楚爵和秦爵相同,所以直接升为大夫,大夫以上先楚爵转秦爵顶格升到本级最高,然后加一级自动升一大级。

也就是说所谓的升一级并不是真的只升一级,而是升一大级。

当然光看新郪案四位案犯似乎样本有点少,无独有偶,一年后的醴阳贪腐案,案犯醴阳县令也留下了爵级——左庶长。

第10级左庶长恰恰是卿的第1级,这么高的爵位只可能来自军功,那他肯定也是涨过一级的。

也就是说普涨前这位县令级别就是秦爵大夫最高级五大夫,可见他在楚爵转秦爵时也是执行的顶格转。

大家可能要问,一个爵位为什么要绕这么多呢?那是因为现实就是有这么多的不同人群啊。

我们简单想下,汉军中必然有很多很早就参加革命的,有很多快胜利了才参加革命的。

又必然有很多到最后都没回过味来没能加入汉军成了反革命的人。

这些不同的人群显然需要想办法给予不同的但又最能让各方满意的处理。

汉军的政策不会是突然冷不丁来一下,很多政策当是业已实践多年或在此基础上的延续。

比如说新投靠汉阵营以秦帝国为界恢复你的爵位田宅就多半是早就有的原则。

否则汉军这些年来源源不断有新人加入难道还能都不处理?

所以我们大体就可以看出汉帝国对于老汉军,楚国最后大崩溃时加入的汉军和非汉军有了较清晰的分别对待。

新投靠者只要肯投靠就恢复原秦爵,新加入的爵位还没换成楚爵,就可以直接在原秦爵基础上加一级,老人则先顶格换秦爵再加一级。

咱们说的更简单易懂点就是:

反革命咱大汉宽大为怀,恢复你的秦爵,你们不要再闹了;

晚革命能弃暗投明,值得鼓励,统统给我升1小级;

老革命是大汉柱石,需要大大嘉奖,咱们分两步走曲线救国:

先楚爵转秦爵顶格转升到大级别里的最高级,再普涨一级,等于统统升一大级。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来,汉军这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是为了既区别对待不同群体又具备可执行的统一标准。

这一节林林总总说这么多,只是想通过爵位变迁这么一个小小窗口,窥见政策制定是多么的艰难。

政策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又必须要尽可能可执行,尽可能少模糊空间的标准化细则。

无论是勃兴的新帝国,溃亡的老帝国,他们的政策制定都是在不断实践中反复改版,反复讨论出来的。

我们很容易把帝国的兴衰简单理解为一个或几个容易之极的政策条文,但这并不符合实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