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7年,蒋英和钱学森,婚宴上的一张罕见合影,处于颜值的巅峰

 史烛台 2024-01-27 发布于福建

98载春秋,钱学森无私奉献。

两弹一星,撑起国人的脊梁。

一组珍贵老照片,回顾钱老的一生。

儿时钱学森

1911年冬日,新生命的啼哭声划破了宁静。

襁褓中的婴儿眉目如画,父母欣喜地给他取名“学森”。

生在书香世家,祖上是世代富甲一方的丝绸商人。

父亲钱均夫,是早年赴日留学的知识分子,母亲章兰娟也来自于显赫人家。

这样优渥的环境与血液传承,让他迸发出惊人的智慧与抱负。

在这个书香门第中,钱学森儿时的画面,仿佛是一幅充满温情的油画。

这张合影凝固了时光的美好,也见证了家族的辉煌。

儿时的钱学森,宛如穿越时光的少年贵族。

精致的毛领大衣,衬托他玲珑圆润的身形,一双眼睛闪烁着探索天地的光芒。

他总爱抱着厚重的典籍,穿行于繁华的北京城,一派知书达理的文雅少年模样。

仿佛能感受到,书籍散发着墨香和纸张的清新味道,扑鼻而来。

如同一股淡淡的芬芳,弥漫在他的周围。

只是不经意间在树下自得地匍匐看书,也叫人浮想联翩,不期然生出一幅国色天香的图景。

他少年的梦想之火,正是在那个朦胧年代点燃的。

从老师爱国演说中的激昂与热情,他便立志要将国家与民族的荣光,推上新的台阶。

这便是钱学森未来一生豪情万丈的开端,也是他日后成就的源头活水。

老宅团聚

杭州老宅里,钱学森与家人团聚。

木制家具散发着岁月的沧桑气息,摆设也细雕整饰,空气中仿佛都飘荡着墨香。

钱学森的父母,从容站在装修精美的门前,桌子的西洋器具散发着时尚的气息,显然都是深谙品味之人。

这温馨祥和的画面,让人看了就觉得无比惬意。

透过老照片,我们窥见这曾经的盛况。

岁月流转,人世间变革太大,许多旧时光景早已湮没尘埃。

然而那个背负家族香火的天才少年,依然在时代波澜中砥砺奋进。

1929年秋,一袭书生朴素的钱学森,踏进上海交通大学校门。

这里汇聚了当时世界一流的铁道工程师教育资源,正是学子摇荡青春、谋划理想的热土。

转眼四年之间,钱学森凭借敏锐智慧与刻苦功夫,在交大绽放异彩。

他的成绩永远名列前茅,平均分高达90分,让人望尘莫及。

唯一的遗憾,就是一场伤寒病难,将他的学业生涯阻断了一年。

正值壮年的钱学森,不慎染上了当时叫做“不治之症”的伤寒病毒。

那是在没有任何特效药的年代,微小的病菌,几乎夺去了这个英才的性命。

在燥热的夏日,钱学森整日被烧的意识不清,命悬一线。

朦胧中,他看到父亲红着眼圈守在床前,母亲则日夜擦拭他滚烫的额头,在病榻前泪眼婆娑......

就这样,一个本该青春飞扬的暑期,钱学森在病魔与生命的拉锯战中度过。

但他最终赢得胜利,死里逃生!

尽管为此不得不休学一年,这场凶险命悬的病魔考验,也彻底磨砺了钱学森坚韧不拔的韧性!

1935年秋天的一天,正是枫叶飘落的季节。

钱学森站在校园林荫道上,目送前师长离开的身影,心中涌起难以名状的感慨。

原来,老师建议他将研究重心,转向航空工程理论上来。

这一刻,钱学森脑海里,瞬间闪过前二十余年求学的点点滴滴。

最终,他微微颔首,无声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抉择——我将继续努力,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开疆扩土!

在冯·卡门的悉心指导下,27岁的钱学森,很快解决多个航空领域的世界难题。

28岁成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36岁成麻省理工教授。

一时间,他这张稚气未脱的笑脸,便成了世界航空科研界的顶尖科学家!

九月上海,和平饭店

1947年九月的上海,正值金秋送爽之时。

和平饭店里弥漫着喜庆的气氛,一场别开生面的中西结合婚礼,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饭店大堂布置得如同仙境。

高挑的花瓶里,插满了娇艳的鲜花,香气扑鼻。

华美的吊灯悬挂在空中,投下晶莹剔透的光斑,仿佛星星点点的祝福,在注视着这对新人。

当钱学森和新娘蒋英现身时,在场的所有宾客都为之倾倒——这对新人犹如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

钱学森西装笔挺,优雅帅气中透出一丝书生气,端庄而不失风度。

而新娘蒋英则以弧度完美的旗袍,勾勒出东方女性的婀娜身段,温婉大方中不失高贵气质。

如梦如幻的容颜,在丝丝微风中摇曳,她的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和甜蜜。

这张珍贵的婚礼现场照,也成了那个年代中西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流传至今!

1955年9月17日,一艘巍然的邮轮静静停泊在码头边。

邮轮的甲板上,钱学森一家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

钱学森身着整洁的西装,一脸期待。

而妻子蒋英,身着休闲装,举止间透露着淑女的风采。

微风拂过,一头黑发随风飘逸。

这一别多年的海外游子,此刻即将融入这艘奔赴远方的巨轮,开始他们回国的旅途。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船甲板上,照亮了这一家人的笑容。

钱学森的眼中闪烁着对祖国的眷恋,而蒋英则满怀期待,仿佛是在说:“我们回来了,祖国。”

最尊贵的席位之一

1956年2月1日,毛主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钱学森也在邀请之列。

灯火辉煌的宴会大厅,气氛热烈,每张桌子上都摆满了美味佳肴,整个场面充满了欢声笑语。

原本,钱学森的座位安排在第三十七桌。

当钱学森踏入宴会厅时,工作人员迎了上来,引导他走向一个特殊的位置——第一桌。

这个位置,毗邻毛主席座位的右侧,是整个宴会厅中最尊贵的席位之一。

这突如其来的安排,让钱学森感到一阵惊喜和激动。

他蓦然升华为整场宴会的最大亮点。

钱学森与毛主席近在咫尺。

这一刻,他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对他的特殊关照,也感受到整个宴会厅对科学家的崇敬。

毛主席对钱学森说:“听说美国人把你比成五个师,依我看呀,他们保守了。对我们来说,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得多。”

摄像机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切:

每一次的眼神交流、微笑,都成为永恒的记忆。

这张照片不仅定格了两位伟人的笑容,更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使得观者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历史的宴会现场。

1966年,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实施了“两弹结合”实验。

夜幕降临,星空璀璨。

发射场的气氛凝重而肃穆,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等待一个历史性的瞬间。

钱学森注视着倒计时的时钟,额前微微沁出汗珠,倒计时的数字在屏幕上跳动,每一秒都是一次心跳。

随着最后一声巨响,烟雾弥漫。

导弹升空的瞬间,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这是一场对未知探索的挑战,是为国家力量注入的一剂强心针。

2004年的冬天,寒风凛冽,孙家栋走进了钱学森先生的家。

探望的脚步,轻轻地踏过岁月的痕迹,来到晚年恩师面前。

钱学森虽已年过九旬,仍然炯炯有神,脸庞略显苍白,手臂上清晰可见的伤痕。

床上的小桌上摆满了书籍和报纸。

就算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个,仍想着为国出一份力。

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孙家栋静静地聆听着恩师的言谈。

彼此没有繁文缛节,只有一颗颗默契的心在交流。

寒风吹过窗外的时候,孙家栋悄悄为恩师掖上了一层毯子。

尽管已是冬天,心中却涌动起一股温暖。

这一次,是弟子来探望恩师,是时间在这个温馨的瞬间凝固。

两弹一星,民族脊梁

2009年10月31日,岁月的车轮,在98岁的钱学森身上停滞。

这个消息,如一道震撼的电流传遍祖国大地,悲痛的情绪弥漫在千家万户。

11月6日的八宝山殡仪馆,天空低垂着沉重的云层,仿佛是大地为他的离去而哭泣。

数万人涌入殡仪馆,目光充满了崇敬和不舍。

殡仪馆内外,数万民众前来献花、献上的最后一程。

香花飘香,铺满了哀思的殿堂,每一束花都是对这位科学巨擘的无尽怀念。

诸多花圈中,一条挽联惹人泪目:

“两弹一星,横空出世惊寰宇,人民方傲立;民族脊梁,风雪交加辞神州,国家可安好”。

葬礼上,三军仪仗队庄严肃穆抬棺木,党旗盖棺木,这样的规格举世罕见。

东风第一枝,国士无双辈。

98载春秋,他无私无我、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赤诚之心,将激励更多新生代科技工作者报效国家、造福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