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东海之子 2024-01-27 发布于浙江

800多年前,暖风中异常迷人的杭州城一片歌舞升平,生产力跃上中华文明冷兵器时代巅峰的南宋王朝,在'只把杭州做汴州'的迷失中忘记了'靖康耻,犹未雪'的伤痛。杭州这个在中古崛起的城市,富饶而美丽。来到杭州城的北方新贵们并不知道,这片土地上,在距他们4000多年前的某个时间,同样有一群人在这里快乐地生活着。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生活场景

崧泽文化走向衰落,良渚文化崛起,这是王朝的更替吗?

据学者对古气候的研究,太湖区域在全新世温暖期这个期间有两个气候稳定的时期,分别是距今7200年-6000年和5200年-4000年。如果对照着考古文化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时期,在太湖流域分别出现了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

我们知道,按照考古学界的主流认识,崧泽文化是我国最早进入神权加王权的古国时期的一支考古文化。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我们无法准确知道那个年代,这个僻处江南的古国曾经有过怎样的面貌。

或许考古发掘能够带给我们一些认识,但无论如何,与后世汗牛充栋的历史典籍相比,我们能够窥到的只不过是这个古国的冰山一角。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长江下游考古文化发展序列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在学界已经成为了共识,不过葛剑雄老师有一段精辟的描述,笔者还是认为非常有其独到眼光的,或许可以让我们对中国考古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有一个不同的视角。

葛剑雄老师认为,张光直先生针对中国'连续性发展模式'的理论其实质上是以黄河中心区域的考古文化为蓝本的,并不能覆盖到整个中国。他提出一个词叫'断续相伴'。同时他总结出来的聚落进化的三种模式,既'连续进化模式'、'异化进化模式'、'断裂进化模式'。

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文化同时存在这三种模式的发展轨迹。

应当说在考古时代 ,长江下游各小区域都没有依照同一文化谱系由始至终地发展,因此,无法总结出像黄河中游那种连续进化模式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换言之,考古时代长江下游的聚落进化模式呈现出断裂式和变异式特征,尽管各小区的估况互有差别,时间断续有长有短,但总体上却是断裂式的 。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崧泽文化势力范围示意

这个问题我们另文再做详述,实际上笔者在对长江下游考古文化研究的过程中也的确有此感受,对于各支文化的边界一直处于有些迷惑的状态,葛剑雄老师的一番话,的确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从'上山文化'到'跨湖桥文化','马家浜文化'和'骆驼墩文化'到'崧泽文化',包括杭州湾南部的'河姆渡文化'。无论地域还是文化衔接上,始终存在着模糊地带。本文的主角'良渚文化'与'崧泽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同样看到了这点。其他文化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笔者相关文章,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在崧泽文化时期,随着海水的回落,海岸线开始东移,大概维持在外冈至竹港这条线上。同时降雨量也明显下降,无论太湖区域还是杭州湾南部地区,大量的泥沙淤积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面积平原的形成,整个这片区域成为了地势开阔、河流密布的理想生存环境。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杭州湾地区海岸线变迁

从考古文化上看,马家浜文化晚期主要分布在太湖的东北部和西部,崧泽文化实际上延续了这个传统,这片区域的考古文化遗址数量也非常多,显示出来在这个时期,这里处于核心区域。

在崧泽文化末期,太湖区域的考古文化出现了重大的变迁,这种变迁是上文提到的'断裂式'的。在太湖东南部和余杭地区出现了大量新的聚落,这些聚落从崧泽文化末期一直到良渚文化早期均有发现。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崧泽文化末期考古文化遗址分布

这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上文我们提到的,海退之后陆地平原面积的扩大。同时根据学者研究,在崧泽文化的后期气温出现波动,整个地区的气候开始变得干旱,这也是崧泽文化走向衰落的一个原因吧。

这个时期的变化是明显的,无论陶器玉器这些器物的变化,还是其他生计和生活的面貌都出现了变化。

这或许也是我们常说的'廊道效应',崧泽文化的边缘地区首先出现了改变。

这是我们后世常见的那种'改朝换代'吗?一个'崧泽古国'中的聚落在边缘地区崛起,并逐渐取代了'崧泽古国'。或许的确是这样的,不过我们无法得到确切的结论,那个遥远而神秘年代的记忆只在那些美丽的传说中存在。但随着考古的深入,这个取代了'崧泽古国'的'古国'逐渐变得清晰,他的面貌却让人大吃一惊。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古城变迁趋势

这是一个足以让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古国,他就是本文的主角'良渚古国'

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最亮的那颗星星

余杭地区发展起来的'良渚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将近两千年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他们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我们前文对长江下游考古文化及环境的变迁有过分析,这个地区考古文化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人们因此不得不常常迁徙来应对环境的改变。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人生活家园示意

随着'良渚人'生产力大幅提高,人口规模也逐渐加大,社会组织能力自然也随之提升。面对多变的环境,'良渚人'不甘于总是因为意外的环境变化导致他们远离自己辛苦建造的家园,所以他们开始寻求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那个震惊中外的'水利工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它就是在良渚古城西北的'塘山大坝',按照新近学界测量数据的结论,'塘山大坝'的建造时间是距今5000年前后,不过这个时间有着不同的分析结果,本文的观点是这个大坝应该是经过不同时期不断改造加固完成的,最初的建造年代的确应该在距今5000年左右。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塘山大坝分布示意

'塘山大坝'与西南方向一连串通过自然山岗及人工修筑的堤坝组成了一个最高达20米的'蓄水池',这个蓄水池的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这套水利系统据说可以拦截并储存百年难遇的洪水。同时蓄水池里储存的水,也会用来满足良渚人日常饮水及农田灌溉的需求。

'塘山大坝'沿着山脚分布,长度达到9公里,大坝底宽50m,平均高度在7m左右。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示意

伴随着良渚社会分工的加剧,王权的进一步形成,良渚古城也应运而生了。良渚古城的修建年代也有着不同的分析结果,大体在距今4800年到4500年这个区间。应该同样是有着不同的建造时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良渚古城的面积300万平米,如果算上'塘山大坝'围起来的“外郭”面积,应该有800万平米,古城城墙底部宽度40-60米,最宽处可以达到100米。城内莫角山地带有一个巨大的堆土台基,加上大坝,整个良渚古城需要的土方量是1100万立方米。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人修建宫殿及大坝工程示意

这个数字非常惊人,10000个劳动力也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如果按照日出工1000人,整个工程需要连续建造110年。

没有发达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组织,是无法完成这样浩大工程的。那个年代的良渚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人修建宫殿

快乐的良渚人,那是一个物质丰富的幸福年代

良渚人在修筑了水利工程之后,先后建造了莫角山的宫殿,反山王陵和瑶山祭坛。随后修筑了内城,良渚古城的城墙两侧都是水道,出入内城均需要通过舟船。仅在南部城墙有一座陆门。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水门示意

大约距今4500年,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良渚人在内城外又修筑了外城,整个区域河网密布,随处可见的古河道、码头展现给我们一幅四五千年前的江南水乡画面。

良渚人过着'饭稻羹鱼'的幸福生活。据学者分析,良渚人逐渐放弃了籼稻,而选择了口感和营养更好的梗稻。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起源比较早,在良渚时代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出现了成套的农具。因此良渚人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提高。

考古发现上,石犁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但是否有牛拉犁这种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朗。不过在良渚时期,水稻田的面积迅速扩大,最大者达到2000平方米,这与良渚人发达的灌溉系统有直接关系。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水稻田及水渠

纵横交错的河沟和田埂围出来大块的稻田,昭示着良渚人在当时兴旺发达的农业经济。这些稻田大多分布在良渚古城的外边。良渚人每天乘坐小船出城从事耕种和渔猎这些劳作,日落时候又乘坐小船回到城里的家中。

良渚人已经使用石镰进行水稻的收割,收割过来的粮食储存方式跟黄河流域有些不同,黄河流域古人通常采用地窖来储存,而良渚人居住的房舍是干栏式,所以粮库也是干栏式的。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建筑生活场景示意

良渚人主要食用的水产品有鲤鱼、卿鱼、鳍鱼、青鱼、鳖、龟、蟹、螺蛳、河蚌和海中的鲨鱼等。他们用麻线编织的渔网捕鱼,'网坠'有陶制和石制两种,在良渚文化区出土过长12厘米厚4厘米的石制'网坠',可见这个渔网已经很大了。同时能够看出来良渚人捕鱼的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还有出土锥形竹编的渔具和石制骨制鱼漂等,说明良渚人有着不同的捕鱼方式。

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均有独木舟发现,可见长江下游地区造船的历史非常悠久,从考古发现来看,良渚人的造船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所以良渚人可以很方便的出入江河湖海。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河舟生活示意

从营养的角度,饭稻羹鱼这种食物组合对人们体格的发展还是有所欠缺,所以良渚人同样从事狩猎活动,以便获得一些肉类的补充。随着驯养家畜走向成熟,通过家畜来获得肉类的补充也成为了良渚人的重要生活内容。

猎物主要以鹿和野猪为主,家畜则以猪鸡狗为主,不过从考古来看,狗大多用于祭祀。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人生活的一角

在农业生产进入古人生活前,采集是人们的一项重要食物来源,良渚人在稻作生产不足的情况下,也会从事一些采集活动。橡子、菱角、莲子、芡实这些是良渚人的主要采集对象。

对于水果,良渚人也是非常喜爱,从考古上来看,桃、梅、南酸枣、梨、李、甜瓜这些是良渚人主要食用的瓜果。

良渚没有发现酒的遗存,不过出土了大量的酒器,据学者推测,良渚人酿造的是一种低酒精度的甜酒,与现在的米酒制作方法类似,不过在后期掌握过滤技术之前,应该是又甜又稠。

在良渚遗址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坑灶,坑灶的使用让良渚人不仅蒸烤食物更加方便,同时能够实现火种的长期保留,不必每次都经过费时的'钻木取火'来使用火。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人户外活动场景

良渚人通常在室外煮饭,不过室内也有坑灶的发现。水井的使用在良渚时代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大致有四种水井,土坑井、竹圈井、木圈井、木构井。聪明的良渚人会利用放置在井中的植物或者木板贝壳之类的东西来对井水进行过滤。

良渚人会用搓好的细麻绳将装着陶罐的芦苇篓放入井中来提水。这样的水比直接取自江河湖泊的水要干净清洁许多。

我们知道,马家浜文化晚期出现了鼎这种饮器,从崧泽到良渚鼎的使用得到了全面发展。鼎、豆、壶作为代表器物成了良渚文化祭祀的典型组合。

也是良渚人使用的一种用来蒸的器皿,通常与鼎组合使用,通过鼎中的水蒸气将甑里的食物蒸熟。因此衍生出来一种新的器皿'甗'。就是鼎和甑合二为一。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鼎和甑

还有其他各类陶器,用途不一,显示出来良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形成了良渚人独特的饮食礼仪。

良渚人通常会在地上铺上一个用蒲草编织的席垫,席垫上摆满各种装满食物的盛器,一家人围着这个席垫进食。肉和菜及米饭均使用不同的陶制盛器,而良渚人已经有了进食的工具,就是'匕'、'匙'、'勺'这些。

匕类似刀叉的组合体,普通老百姓用的是骨制的,贵族通常使用玉和象牙制成。匙和勺与现在差不多,就是大小有别。勺的使用很古老,在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时代就已经出现。不过有件事很奇葩,这些食具柄部穿孔,有学者推测是挂在腰间。一个大勺子挂腰上似乎不妥吧。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嵌玉漆杯

良渚这些饮食用的陶器都制作非常精美,外边有一层光亮黑皮陶衣,还有的刻着花纹。贵族大墓出土的饮食用具多为玉、象牙、漆制器皿,良渚的等级分化已经很严重了。

穿着衣物上自然也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普通百姓通常穿苎麻织成的衣服。从纺轮大多出现在女性墓葬中可以看出来,纺织是由女人来完成,男耕女织的历史也很久远了。

良渚人已经学会了养蚕纺丝,丝织品是上层贵族的专用品,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吧。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贵族大墓示意

野兽的皮毛是古人最早的衣服来源,良渚人对此发扬光大,通过加工成'革'不仅让这些皮毛衣物更加耐用,同时穿在身上也很舒服。良渚人发明了专门用来切割皮革的一种'双翼'刀具,有石制和玉制两类,这些工作同样是由女性来完成的。其他针锥等纺织工具也自然是屡见不鲜了。

帽子作为古人所谓'头衣'也出现在良渚人的世界里,有皮制的,也有丝麻所制。良渚人的鞋以木屐为主,还有一些草鞋。对于良渚贵族来说,头上会插有漂亮的羽毛,帽子和身上均有佩戴各种玉制装饰品。

在'良渚王'统治下的良渚人过着富足快乐的生活,男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划着独木舟和竹筏悠然的穿过水门,在城外进行耕种和狩猎。晚上携带着满身的疲惫和收获回到自家的小楼(干栏式房舍)。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人撑着木筏回家

女人们在家喂养孩子,同时纺织衣物,在男人回来之前会将饭做好。一家人在蒲草编织的席垫周围欢乐的吃着鲜香的米饭和各种肉菜,同时还可以喝上几杯米酒。

这种酒足饭饱的日子悠闲得让人羡慕,而高高在上的贵族大王则享受着更加舒适的生活,绫罗绸缎和琳琅满目的配饰,让他们显得尊贵和与众不同。同时在高高的祭坛上指挥着良渚人祭天礼地。

长江下游考古-从崧泽到良渚的变迁,良渚古城和良渚人的生活日常

良渚人祭祀

结语:本文主要讲述了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变迁的历史和原因,同时对良渚古城及古城中的居民生活进行了细致讲解,虽然相对良渚庞大的文化面貌,本文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在5000年前那个蛮荒的年代,江南这里却显示出令世人瞠目的发达面貌,良渚人以其勤劳勇敢和智慧在中华文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本文参考文献如下

《初论良渚文化木质遗存》《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环太湖古文化演进与水域变迁关系初论》《江南海岸线变迁的考古地理研究》《聚落变迁和统一信仰的形成_从崧泽到良渚》《空间分析技术支持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研究》《良渚堤坝的主要功能是围垦保护》《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良渚文化迅速崛起原因探析》《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长江下游早期文明中断原因初探》《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纺轮的调查研究》《中国南方干栏及其变迁研究》《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国考古学大辞典》《长江下游考古地理》《长江中下游泥质黑陶的起源与发展》《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