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万红军被10万敌军紧追,一19岁战士想出渡江妙计,毛主席:神人

 振王府图书馆 2024-01-27 发布于湖北



1934年10月末。

红一方面军在湘江战役惨败,仅剩3万人,伤亡过半。

国民党薛岳指挥的10万部队,穷追不舍。

红军主帅面临巨大压力,茶饭不思,整夜难以成眠。

在遵义会议桌前,毛主席和朱老总两位主将忧心忡忡、机锋盼望。

必须果断决断,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使红军免遭歼灭的危机。

瓮安县猴场再次召开会议,众主将一致认为必须强渡乌江。

向西突围,进占川黔边区。

那里地形复杂,有利于红军运动作战,也可立足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由刘伯承担任强渡乌江战役的总参谋长,负责指挥具体行动。

猴场县,风雪凄凉。

毛主席独自立于门外,远眺茫茫天地间,一片苍茫。

他深吸一口烟,烟圈像自己乱成一团的思绪。纵使身经百战,此时心头仍是忐忑。

01

乌江“天险”

乌江是贵州省内的第一大河,有“天险”之称。

江水湍急,波涛汹涌。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对岸,那里森森黑影缭绕,隐藏着无数敌人埋伏。

如何渡过大江天险?成了挣脱包围圈的关键。

图片

1935年的冬夜,乌江边树林沙沙作响,刮来一阵冰冷的北风。

工兵营长王耀南手握电台,在简陋帐篷里静候命令。

这时,电台“滋滋”一声,紧急指令传来:

“迅速前往乌江边的江界河渡口!”

一阵号角声划破长空,工兵们豁然睁开还残留睡意的眼,迅速检查设备整备待命。

图片

路上虽然艰苦,但大家脚步从未有丝毫停歇。

到达乌江岸边时,浓雾弥漫,波涛汹涌。

命令再次下达:

“1月3日前,必须架好浮桥,配合主力部队强渡乌江!”

被毛主席亲自评为“工兵专家”的王耀南,站在江岸崖边,注视着下方这条奔腾的天险不禁深深地吸了一口凉气。

资料显示,乌江流速每秒高达4米,远超过安全架桥的速度标准。

更令情况雪上加霜的是,敌军早有准备,烧掉了所有木船,红军更是无材料取用。

十多个渡口也被毁坏,给强渡乌江增添难度。

王耀南回头看了看身后。

这些工兵们身着简陋,手中仅有些锤子、钉子等普通工具。

要在如此恶劣环境下,于极短时间内架设浮桥,难度可想而知。

图片

完成架桥任务的三个必要条件,在他脑海里清晰浮现:

足够承载重量的大木船;

熟练的船工作为制桥“良好船夫”;

至少保证一天的大晴天气候。

而这三样,似乎任何一项都难以达标。

沉重的云层,遮蔽了刚刚爬上地平线的朝阳。

江面上风浪肆虐,巨大的浪花不断拍打向岸边的峭壁。

年轻战士们面带紧张,等待王耀南的指示。

身后的十万敌军正紧咬不放,而江对岸,敌军也严阵以待。

图片

只剩30多个小时了,若不能尽快完成乌江架桥,红军就会陷入绝境。

生死存亡已经逼近,但后退没有出路。

经验丰富的王耀南,第一次感觉到了“泰山压顶”,艰巨任务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江面突然刮来一阵狂风。

巨浪拍击崖壁,水花高高溅起,王耀南一个激灵。

02

19岁红军小战士

这时,一名19岁的红军小战士走上前来:“报告,我家住这附近,从小在江边长大,也许能想个办法帮忙渡江!”

王耀南上下打量他:

“这事连我都无计可施,你小子有什么妙计?”

那名叫石长阶的战士毫不畏缩,详述了用竹子搭建简易筏桥的设想。

“江心水流最急,我们用实心圆木作为主桥身;再以青竹密集缠绕其上,可减轻承重。最后用竹绳固定连接即可。”

图片

石长阶眼中透着坚定。

王耀南听完石长阶的竹筏桥提议,眼前一亮,这正是突破当前困境的机遇!

工兵们迅速集结整队,高举斧头,飞快地冲进乌江边的青竹林。

年轻力壮的一斧一斧砍伐,老弱病残的则担负起搬运。

“记住,要区分公母竹,多留下一些母竹以便来年发芽。”石长阶一边指导砍伐,一边惦记着村民日后的生计。

这种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胸怀,也感染激励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图片

消息很快传开。

附近村民听说红军急需竹子,也纷纷拖家带口来帮忙。

乡间男耕女织的景象,一时间转换成斧斤林响。

万众一心,建桥效率之高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03

强渡乌江

1月2日清晨,金色阳光洒在乌江岸边。

经过一夜的辛劳搬运,足以建造60余只竹筏的材料,终于就位。

战士们迅速集结,整装待发开拔前往事先勘测的架桥点。

这处只有350米河面,尤其适合桥梁建造。

虽然水流湍急,但比其它河段都要窄上许多。

为准备强渡乌江,红军急需了解对岸敌情。

“虎胆英雄”毛振华自告奋勇,晚上率领4名战士,搭乘简陋竹筏摇摇晃晃地跨过乌江。

江风惨怒,浪潮汹涌。

他们的竹筏在波涛起伏中颠簸,好几次濒临覆灭。

但众战士奋力撑桨,终于登上了北岸,潜伏在隐蔽处。

第一批竹筏被抛入乌江时,激烈的波浪让许多战士措手不及,险些被卷入水中。

然而大家迅速调整状态,密集连接竹筏形成主体框架。

在工兵们娴熟的操作下,简易浮桥很快在两岸延伸。

图片

紧张作业之时。

忽然,对岸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炮响,接着是滚滚浓烟!

“敌袭!”

连长大喝一声,所有人迅速卧倒在地。

一轮炮弹呼啸着从头顶飞过,接着是第二轮、第三轮......炮口火光夹杂着炮弹劈劈啪啪的声响,让人心悸。

地面和江面不住颤动,水花与浮冰溅落的撞击声此起彼伏。

“快,没时间了!全力以赴,构建完这座桥!”

伴随着连长的嘶吼,大家重新回到岗位,全速进行。

更多炮弹轰来,有同志中弹牺牲,有人跌落江中再无还。

图片

浓烈的硝烟味弥漫在空气里,那片江面也被映得一片通红......

可战士的手依然在迅速移动,脸上尽是倔强。

生死战场上,流下的每一次血泪都换来了红军的一点点胜利!

“那时正是严冬季节,在水中工作的同志没多久手脚就麻木、僵硬。有的甚至裂口流血。从开始搭桥,敌人封锁江面的炮火从未停止。”

毛振华和他的四名战士就地取材,迅速在树丛中建立了简易掩体,开始还击。

他们凭借地利灵活机动,很快压制住了部分敌军火力点。

这时,“神炮手”赵章成,带领的炮兵连也加入战斗。

他们在乌江边迅速架设起几门土炮,选择有利位置构筑炮台。

“开炮!”

赵章成一声令下,数发炮弹如雷电般呼啸而出,准确地打击到对岸的重机枪阵地。

在双方火力齐射下,桥建部队终于完成最后用桥的铺设。

“过桥!”

在总指挥的一声令下,红军主力迅速踏过乌江,完成突围。

36个小时的浴血奋战,红军终于完成了乌江浮桥的架设,创下了第一条架桥纪录。

图片

这座乌江浮桥,是靠无数烈士浸透热血和生命铺就。

当初提出浮桥构想的石长阶,在混战中,见战友陷入江中濒临溺亡。

他毅然跳下水去,竭尽全力支撑住那具摇摇欲坠的竹筏。

就在成功救起战友的一刹那,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

他轰然倒下,沉入乌江波涛......

这位可歌可泣的烈士,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献给了革命事业。

图片

正是靠着,无数石长阶式的烈士。

红军才得以在乌江之畔立足,闯出生路。

04

红军当中多神人

1月3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乌江波涛上。

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中央领导来到桥头,亲自踏上这座来之不易的浮桥。

脚下是漂流的竹筏,桥身随波逐流地轻微摇晃。

毛主席扶着绳索环视四周,江山威震,气势恢宏。

图片

心中涌起无尽骄傲,感慨:

“太了不起了!用竹筏就在湍急的乌江中架起这样一座桥梁,哪怕放到全世界也是一个奇迹,我们红军之中有着众多神人!”

身后传来,队列整齐的脚步声。

毛主席回头望去,红军主力迈着方步走来,鹰隼般的眼神中隐含着坚定无畏。

他们就是创造历史的那团熊熊烈火,照亮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

——THE  END ——

作者:九笙,文史领域创作者,每一个字,都是我用心敲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