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国焘南下另立“党中央”,意外获林彪力挺,聂荣臻大怒一拳震碎桌上盘子

 智能人做超人 2024-01-27 发布于河北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懋功。

其时,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由瑞金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7000余人,可谓人马损失惨重。

而此时经过鄂豫皖苏区与川陕苏区的发展壮大,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抵达懋功时实力一度多达8万余人。

两相对比之下,彼时的张国焘真是志得意满。

然而,在此之前,中央就已经决定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可没想到的是,中央的决定下来后,张国焘不仅不服从早已定好的路线方针,反而打算调聂荣臻到三十一军当政委,林彪到另外一个军当军长。

不仅如此,没多久,张国焘便率部另立“第二中央”,企图与红军总部分庭抗礼。

关于张国焘为何如此行事,历来有着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张国焘此时权力欲望膨胀,想趁着麾下兵强马壮另立山头。

这种说法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并不全面。

早在红军总部确立北上路线之前,张国焘就曾这个主张致电中央:“请你们平心估计敌力和位置,我军……能否一举破敌,或与敌作持久战而击破之;敌是否有续增可能……”,“再北进……减员将在半数以上”。

也就是说,从这份他给红军总部的电文来看,张国焘担心红军主力一旦北上将陷入“无止境的运动战”,如果遇到敌人的围剿,自己能否站稳脚跟还很难说。

而如果南下的话,用他的话来说,“沿途2000户人家……粮、房较多,苞谷已熟……北进,则……病号皆需抛弃,南打,尽能照顾。”

换言之,红军主力南下给养等方面相较于地瘠民贫的陕北地区,势必会得到很好的补给,这对于彼时元气大伤的红一方面军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局。

可问题的关键是,南下虽然能缓解整个红军的一时之困,但就整体战略态势而言其实并没有任何好处。南下虽能暂时缓解红军缺衣少粮的处境,但地理位置过于偏安,不利于日后的发展壮大,而且南下处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夹缝之中,即便一时能让红军主力得到休整,但蒋介石怎会任由红军主力在他的卧榻之侧发展做大呢?

因此,对于这一点,徐向前就曾看得很清楚,他说,“张国焘的南下方针,虽然从战术上看不无可取之处,但从战略上看,这一方针会使红军退处川、康、边的偏僻之地,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是右倾悲观估计……”。

也就是说,在徐向前看来,张国焘南下或许在战术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却不利于日后整个战略态势的发展。

因此,对于张国焘的主张,事实当时我军内部也不尽然全是反对,这其中就有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

林彪之所以力挺张国焘的南下路线,主要在于林彪此人作战风格崇尚稳中求胜,不喜欢打无把握之仗,加之又珍惜战士的生命,打起仗来往往追求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胜利。

而在中央红军长征的路上,红一军团作为开路的主力先锋,损失较为惨重,此时亟待休养的红一军团指战员林彪,眼见南下能恢复红一军团整体实力,并且兵源给养等诸多方面能够得到及时补充,单就这一点来看,林彪心里无疑是赞同张的观点的,这也是他挺张的主要原因所在。

客观而言,林彪毕竟是一名天生的帅才,在激烈的革命战争年代,作为一军之帅的他当然会首要考虑部队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再考虑其它问题。

而毛主席就不一样了,他不仅要对全军负责,更要通览大局,洞察整个日后未来局势的走向,因此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央高层认为宜北上创立川陕甘苏区,继而打通新疆通道获取苏联的援助。

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由北到南统一易,由南到北一统天下者极为鲜见,况且,蒋介石的主要力量都在南方地区,地瘠民贫的陕北地区恰恰又是蒋介石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张国焘南下一时或可解决红军眼前的困境,但终究会在蒋介石集团的全力围剿下陷入处境极为不利的境地。因此,就当时的整体战略形势而言,北上无疑才是最终的出路。

可惜林彪没有洞察到这一点,或许是洞察到了这一点,在其位谋其政的他,也只能首先考虑的是红一军团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但不管是出于何种缘由,军事上虽然他有着自己的考量,但政治上毫无疑问偏离了主流路线方针。所以,聂荣臻得知张国焘的企图后,他告诫林彪要警惕张国焘,以防被“吃掉”。

林彪听到聂荣臻这么一说,瞬间板起脸来说道:“荣臻同志,这是什么意思?”,聂荣臻说:“张国焘和中央的思想不一致,我们就应该时时警惕,这是路线问题!”

一提到路线问题,林彪突然火冒三丈,用手猛拍了桌子反问道:“既然是路线问题,他说的路线不对吗?那么,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呢?我们才几个人?我们才有2万多,他们有8万!”

聂荣臻听了也很是恼怒,用力攥紧拳头猛地一下打在了桌子上怒斥道:“人多就正确吗?蒋介石的人更多哩,难道蒋介石的路线更正确吗?”

聂荣臻这一拳打下去,瞬间就把桌上的盘子震碎在地。

林彪见聂荣臻这样说,也便不再做声,拉耷着脸走出了营房。

而此事之后,林彪虽然站在纯军事的角度上有着自己的想法,但在此后北上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最终也选择跟随红军主力北方陕北,并在日后的抗日战场上大放异彩。

参考资料:《聂荣臻与林彪的七次争执》作者 冯应彬 李金森  《文史春秋》 2007年第7期41-43,共3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