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嗣同的一首佳作,信手拈来,极富气势

 思明居士 2024-01-27 发布于河北

登山临水是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山水诗作数量众多,源远流长,早在《诗经》里就有了以山水起兴的诗篇。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著名的才子王维,以及性格豪迈的文学家苏轼等人,都曾谱写过优秀的山水诗篇。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攀登高峰的体验,有时心中虽然感触良多,可是搜索苦肠,却又无法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们看一看古人是如何描写自己的登山感受,下面分享谭嗣同登上高峰,题写一首佳作,信手拈来,极有气势。

谭嗣同的一首佳作,信手拈来,极富气势

晨登衡岳祝融峰

清代 · 谭嗣同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谭嗣同的一首佳作,信手拈来,极富气势

谭嗣同是清代著名才子,也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幼年丧母,随父往来于大江南北,行程之长,几乎可以绕地球一周,从而让他见多识广,也了解到广大平民百姓的疾苦。

光绪十七年秋天,当时只有26岁的作者在晨光曦微中登上祝融峰,他远览深思,吟诗骋志,表达了内心的真切感受。

谭嗣同的一首佳作,信手拈来,极富气势

诗的大意是:身处祝融峰顶,诗人丝毫不觉其高,可是环顾左右,却不见一座峰峦。白云在绝顶之上不停飘飞,仿佛就在身前跳荡,让人顿时感觉心胸开阔。

云海翻腾,地沉星没,初升的太阳宛如正在冶炼的火球,光芒万丈,染红天宇。才子俯瞰大地,八百里的洞庭湖竟像半勺之水。深秋的清晨,湖面上波光粼粼,一条巨龙仿佛正在起舞。

谭嗣同的一首佳作,信手拈来,极富气势

祝融峰是衡山上五大主峰之一,挺拔突起,高出诸峰之上,乃是衡山72峰的主峰。诗人一路游览,不仅观赏了老圣殿、上封寺、望月台等景点,也在南天门、会仙桥等处留下足迹。山上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兴致勃勃地观日出、看云海,文人墨客们更在此留下了他们的墨宝。

诗的前两句突出了祝融峰的高峻,“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祝融峰海拔1300米,乃是衡山的最高峰,诗人当时身体强壮,没费多少力气地攀上了山巅。他站在一处平地,感觉此处好像并非很高,可是周围却再也不见高出祝融峰的景点。这两句朴实自然,采用对比手法,展现出山峰的高耸入云。

谭嗣同的一首佳作,信手拈来,极富气势

接下来的两句继续描绘诗人在山上的感受,“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诗圣杜甫登上泰山之巅后曾吟诵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谭嗣同似乎也有同样的体验,升腾的云气,使人心胸摇荡;浮云来去不定,也让才子想到人生也是升沉起伏,无法精确地把握各种要素。

五六两句写诗人登上祝融峰巅所看到的情景,黑夜消逝、晨曦初露,日出以前,太阳好像刚放进炉子里去冶炼,光焰染红了天边。诗人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刻画出一幅红日喷薄欲出时的壮阔场景。

谭嗣同的一首佳作,信手拈来,极富气势

七八两句描写作者在山顶上远眺洞庭湖,“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半勺极言其小,诗人从高处下眺,洞庭湖看上去只有半勺水的容量。秋寒水落,憩息在洞庭湖中的蛟龙也沉不住气了,好像要腾空而起。

谭嗣同的这首五古看似信手拈来,却显得极有气势。尤其是诗的末句,寄寓了诗人奋发向上、跃跃欲试的心情,也彰显出才子不凡的诗歌功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