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好的领导营造共识,差的领导威逼利诱!

 shineboy1 2024-01-28 发布于加拿大

《资治通鉴》第六十四卷 汉纪五十六
东汉·汉献帝建安九年(甲申,公元204年)

【原文】

易阳令韩范、涉长梁岐皆举县降。徐晃言于操曰:“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宜旌赏二县以示诸城。”操从之,范、岐皆赐爵关内侯。黑山贼帅张燕遣使求助,操拜平北将军。

【译文】

易阳县县令韩范、涉县县长梁岐都献出县城,投降曹操。徐晃对曹操说:“袁氏兄弟还未被打败,未归降的诸城都在侧耳倾听,应该表彰奖赏这两个县的官员,为那些城作个榜样。”曹操听从了,将韩范、梁岐都封为关内侯。黑山军首领张燕派使者来拜见曹操,请求派军协助曹操进攻袁氏兄弟,曹操委任他为平北将军。

【解析】

徐晃,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相比起其他几位,徐晃此人有些不一样。
他并不是单纯的武将,而是属于会动脑子的那一种。
材料中两地县令投降,徐晃建议重奖以激励后来者投降。
这个东西,其实并不是多复杂的东西,稍微动动脑子就能知道需要千金市马骨,以曹操的政治水平不可能想不到。
但问题也在这里,徐晃如此告诉曹操,内涵意义有2个方面。
第一,就是就事论事,提建议,减少部队伤亡。
第二,潜台词传递给曹操,意思是我徐晃愿意思考、动脑子,和别人不一样。
在一个组织内,你想求上进,必须要体现你的主动性。
体现主动性有两个方面,一种是积极埋头干事、主动揽下更多活,还有一种就是你愿意动脑子想事情。
前者很重要,后者更重要。
徐晃想要上进那就要给曹操看到,他不但能打胜仗,而且愿意琢磨事。
琢磨完徐晃咱们来看看事情本身。
这事说白了就是抓典型树立榜样,这事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很常见。
上层建筑想要形成一种新共识、新趋势或新意识,首先一步就是树立典型,给与奖励、荣誉,然后大肆宣传,鼓励他人模仿。
人嘛,面对重奖和风光无限,都是趋之若鹜的。
榜样一旦树立起来,必然会有人模仿,同时人心也开始发生微变。
就拿上面材料两地县令投降,徐晃建议设立榜样这事来说。
这两县令被重奖,其他敌对势力地方县令有些肯定会跟样学样。
有一个就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
到时候,见到曹操打过来立马投降,就成了一种大多数共识。
而此时县令心里面怎么想的?
唉,别人都投降了,我也跟着投降吧,大家都如此。
所以,事情也从主动模仿到随大流而转变,心理压力就小了。
不过,中间曹操对此的态度也必然发生了变化。
两地县令肯定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奖励会优厚,而之后模仿、跟随的,奖励会慢慢变小,再到这种共识、趋势形成,相应的奖励可能都没有了,甚至能保住当下就不错了。
只有当大多数人做不到,鼓励榜样,才能够起到激励作用。
当大多数人都能做到,这件事就不需要奖励,因为已经成了必须要做到的事,反而做不到要惩罚。

【闲扯】

树立榜样,相信作为管理者,要么如此管过员工,要么自己也被如此过。
但树立榜样这事,怎么干的好,却还是要一点技巧水平。
管理这事,说白了就是你手上有的那微不足道的资源如何把场面盘活,形成正循环。
很多人觉得管理靠给钱,这恰恰是很失败的管理方式。
你要记住一句话,国家朝代,无论古今中外,治民驭民,无不追求如何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起最大的效果。
只靠钱来管理,可持续性、可复制性极低,且后遗症极大。
所以,有限的资源你怎么玩好,这就特备考验治理、管理水平。(好好理解这句话)
树立榜样就是其中一招。
把那些能够自主、自发做符合乃至超过你要求、利益的人进行重奖,好资源花在刀刃上,鼓励他人学习,然后奖励逐渐递减,然后形成组织内的共识、习惯,这就建立了正循环、大框架。
接下来的就是,维护这种共识、习惯,而投入的资源也可以慢慢减少,转而到别的地方去。
我见过有的企业,从建立到如今,其好的共识、习惯、风气能够一如既往的维持。
也见过有的企业,好的共识、习惯,慢慢的被消磨殆尽,最后一地鸡毛。
更见过有的企业,艰难的去形成共识,不断摸索、试错。
这其中的关键都在于上层建筑是否意识到,人心虽然易变,却是共识的基石,管理制度不过是维护这种好的共识的配套,并不是因为管理制度而改变,恰恰是因为有好的共识,才有随之而完善的制度体系。
而能否形成一个小生态的良好共识,就在上位者自己。
所以,之前的文章才会说,好的管理者在营造共识,而差的管理者只会威逼利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