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人对中国象棋没兴趣,这是为什么?

 象棋残局解析 2024-01-29 发布于广东

我曾看过网上的外国人对比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最后他们的结论是中国象棋更强调攻杀,战术技巧,而国际象棋除了这两个之外还有封闭半封闭形势下的局面性对弈,这才是国际象棋的魅力所在。中国象棋没有国际象棋的兵链结构,相当于国际象棋的开放型局面。

“为什么大多数玩国际象棋的外国人对中国象棋没兴趣。”否则越南的象棋人口比例似乎不下于国内。

这个很正常,大多数玩象棋的国人,也没有玩国际象棋。

当你爱玩一种游戏时,自然更可能“冷落”其他的,而且是如此类似的两个游戏(和其他类型的棋类相比),更别说这两个棋有各自的国际象棋文化和中国象棋文化。

不过中国象棋即使除去东南亚国家,还是有些外国玩家的,例如高赞的象棋网站,创始人就是白人,其中玩家也有很多欧美人。象棋的特色主要是局面天生开放,对那些喜欢开放进攻局面的人来说玩得更舒服,再加上世界上象棋玩家的人数仅次于国际象棋,因此可以吸引一些人。

但是象棋目前有个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象棋输出的缺陷:规则不统一、不严谨。

特指“循环规则”、“限招规则”,尤其是前者。

当局面出现循环谁也不变招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分歧:“你这是耍赖,明明杀不死我还在走威胁我的招法”、“象棋本来就是战争要吃老帅的,你既然无法摆脱我的杀招,那不就说明你被我牵制了?应该和棋”、“你一直抓我的炮,赖皮!”、“就允许你先要抓我的马,不允许我去抓你的炮?”、“你都劣势了,还一直威胁吃我的帅赖和”、“劣势个毛,我本来就是弃子攻杀的,这个局面我也预料到了,我觉得应该鼓励攻杀应该你要变招”。

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象棋规则就不完善,绝大多数人都有各自的一套循环规则,而不是遵守一套统一严谨的规则——为什么被困毙不能说“我要被吃就不能不走棋?所以不算输”,因为大家都遵守了这一套规则,困毙作负。而象棋循环规则并没有严谨的规定,程序也没有统一的程序规则。至于《象棋竞赛规则》(俗称中规,国规)和《世界象棋规则》(俗称亚规,世规),它们根本就不严谨,极多地方没说清楚,一些循环局面的判决都是裁判众说纷坛。

《世界象棋规则》是程序的主要参考规则,因为它很简单,但仍然有一些没说清楚的地方甚至矛盾,所以说各个象棋程序的规则都是不一样的。

但即使这样,和其他棋类一比,象棋程序规则也是很复杂的,这成为毕竟国内大多人连本土棋类输出象棋的其中一个阻力——

棋的竞技规则都认为太复杂而鄙夷,更别说更复杂的象棋循环规则有的海外小众线上比赛甚至只禁止长将(循环的片段中,某方每步都在将军),以此摆脱那不严谨的循环规则。

还有一些可客观的原因:

第一,棋子是“车马炮”、“兵卒”等中文符号,外国人辨识起来有难度

外国人如果要下中国象棋,还要学一定的中文,无形中提高了棋子的辨识难度,成了中国象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阻碍。

第二,世界各国已有类似的替代棋种

比如西方国家的“国际象棋”,没有楚河汉界,可以“王车易位”、“兵卒生变”,玩法比中国象棋更自由。

比如日本有“将棋”,和中国象棋相比,多了类似“升变”的规则,还有别具一格的“打入”规则,即可以用一手棋将吃掉对手的棋子放回棋盘成为自己的棋子。

比如朝鲜象棋,又叫高丽象棋,韩国象棋,由中国象棋演变而来的一个棋钟,和中国象棋有很大的不同,没有楚河汉界,“楚”、“汉”在九宫的中间,“兵卒”开局就可以直走横走,单边“马”、“象”可以换位置,“炮”无论是走子、吃子必须隔一个棋子,“炮”不能隔炮吃子,也不能隔一子吃对方的炮。

以上仅举3个例子,由此可见,不同的棋种都是跟自身的文化特质和思维习惯有联系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没有接受比较好的宣传和推广的前提下,放弃自己熟悉的棋种,去玩别国的棋种,是不现实的。

第三,无论是中国象棋,还是其它棋种,目前都要接受以电子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新事物冲击

如今是互联网社会,随着智能手机、家用电脑的普及,对于广大的成年人、青少年来说,现在有了更多娱乐的项目可供选择,比如英雄联盟、王者荣耀、“吃鸡”游戏等。这些游戏玩法更丰富、互动更密切,颇为流行。不单单是中国象棋,还有很多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书法、字画、国学等,不要说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宣传,在国内的发展也是不容乐观的。

其实近些年,随着我国象棋事业“引进来,走出去”等有效措施的付诸行动,如越南棋手赖理兄参加我国的象棋甲级联赛,中国象棋大师出国讲课、交流学习等,中国象棋的推广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象棋事业以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中国人又有几个对国际象棋有兴趣的?

现在棋类培训围棋最多,国际象棋次之,象棋与之相比,等同于无。

但现在下象棋的还是三棋中最多的,包括现在的小学生和中学生。

没人喜欢,根本原因就是周围没人下,没人下就不会有人喜欢,就这么简单。

中国象棋在西方是这样,国际象棋在中国还是这样。

不能说优劣之分,无关游戏本身,但是,现在相关部门把棋规这么搞,真的是不知道为什么。

众所周知,中国象棋中的相(象)是不可以过河界的,这也是一大缺陷,就使得残局很多时候相(象)是没有作用的。

我觉得这种操作,抛开棋理不谈,本身是挺好的。

因为通常残局阶段优势方相(象)、仕(士)的作用不大,尤其是相(象)。

本来是挺好的。

可是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本来是简单有趣的棋规,非得把问题复杂化。

搞个什么“棋理”一说:黑车如果车9进7吃红相,就会在下一步立刻被红车车二进三将死,因此不能吃,“捉”是无效的。

本来是言简意赅的,你搞“棋理”这个东西,又把“棋规”搞废了。

这个“棋理”比“棋规”还别扭。什么“隔一步原则”,对方隔一步将死,己方就还算是捉,仍然需要变着。

下面用两个例子说明,“棋理”就是子虚乌有的伪概念,根本就没有办法定义。

如上图:红炮三进二,黑车4退2;红炮三退二,黑车4进2。黑方长捉,必须变着,最终红炮顺利挪移位置,红方获胜。

这里潜在的“棋理”,就是红方的操作非常巧妙,不算违规,黑方虽是被迫,没有吃炮的打算,但是车随便拦着炮,也太容易了吧?能够轻易和棋的,就是耍赖皮,必须通过某一条棋规对车的能力(尤其是防御能力)进行限制。

这个局面潜在的“棋理”就是,别的地方形成这个棋形,应当判黑方违规,角上有特殊性,依然不能换一条规则,只能长捉意味着已经无路可走,因为中腹和角地的规则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棋理”是随意解读的东西,象棋协会也从来没有定义“棋理”的概念。

说什么“棋规向'棋理’靠拢是棋规改革的方向之一”,可是,“棋理”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伪概念。棋规的制定围绕“棋理”展开,但是棋理本来就是没有定义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就是说,现行的棋规,本来就是没什么“法理”可言的,完全是为了增加游戏趣味性,减少消极和棋出现的概率游戏规则,而不是裁定原则。

就这样,还要增加新的棋规,让原来的棋规废了,变成了毫无价值的累赘规则,又使得整个棋规体系毫无规律可言,规则却非常地累赘。

你还不如直接说:形式上的捉就是捉(除非有根),不管下一步发生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