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底了,又到了大大小小的公司举办年会的时间了。 年会这件事,恐怕只有涉世未深的职场新人才会有点期待。 而对于辛苦搬砖了几年的老员工来说,仅仅是又一场不得不参加的无聊团建。 更可怕的是,要给各位领导敬酒环节无比尴尬。 被动社交,勾心斗角,酒桌简直秒变《甄嬛传》。 
劝酒文化,害人不浅的陋习 劝酒花样那么多,谁听了都害怕。 最近在抖音上经常刷到这样一段劝酒令——“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就想跟你喝杯酒,杯中酒,酒中情,杯杯都是真感情!” 这哪是职场酒桌呀,分明是误入了《甄嬛传》现场,“皇帝皇后”都在主位正襟危坐,仿佛一杯不喝,就活不到下一集了。现在,有些90后、00后也已经加入职场酒局大军。 甚至在校园都有酒局文化。
如果你参加过学生会及各类社团、组织,可能多少见识过象牙塔内凶猛的劝酒文化。 
比如学生会敬酒3∶1制度,下敬上、男敬女从数量到手势都事无巨细、有据可依。 而网上流传的一套《大学生喝酒指南》标志着酒桌文化已经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据《南方周末》报道,曾是婚庆主持的修伟良开“酒桌班”教人如何“喝出生产力”,学生中有官员、商人、大学生等。 他的学生陈明创造了“喝出3000万”的记录。凭着他花1000多元在速成班上学来的“套路”,他谈成了一笔3000多万元的大单。 
推杯换盏,渐渐成了一种复杂的人情世故。 除了职场酒局,家庭酒局,也是当代年轻人们不得不过的“一道坎”。 尤其是因为以广大农村地区为代表的家庭酒席,规矩多多。有的家庭酒席虽简陋,但人情礼金不低,乔迁新居、孩子满月等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越来越多。主家心态纯粹为了赚钱,所以办的酒席简陋,有人直接送了人情就撤,并不会吃主家酒席。还有的酒席,是一家比一家更舍得花钱,为的就是面子上不输别人,从而造成恶性竞争,办酒席不但赚不了钱,还要贴钱。酒桌攀比风盛行,排场越来越大,人情味越来越冷淡,究竟什么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只有酒文化,没有酒桌文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意义却大相径庭。在古代,中国的酒和祭祀相关,有一官职就叫“祭酒”,现在出土文物里还能发现古人所酿的酒。这种悠久的历史,本身足以说明酒嵌入人类文明的程度之深。中国古代的酒文化,重心还是在于“文化”二字,有很多古诗人文化轶事都与酒有关。而酒桌文化却是多了强制性的酒桌规则,把酒当社交利益工具,是被拿来当做服从测试载体的糟粕文化。从座位到拿酒杯的高度,从敬酒的顺序到喝酒的辞令,无不有其尊卑秩序。而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无疑只能扮演低眉顺眼的下位者角色。职场上还有些男领导,专爱灌女孩的酒,以便“铺垫”,也好事后遮掩“喝多了”。当人和人之间还未完全信任,又需要建立某种合作关系的时候,喝酒就是让双方放下戒心最简单的方式。喝嗨了的双方就会产生一种畸形的社会信任。而那些转身从酒桌上下来的人,已耳濡目染习得一整套“酒桌文化”,将之延续到家庭等场域。当年轻人坐在家庭酒桌上才发现,不仅有坐错位的尴尬,甚至有时被人叫起来换座位,都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学会怎么坐以后,还要面临敬酒的考验:敬酒的顺序,什么时候敬酒,敬酒时说什么话,这都有讲究。这种“讲究”需要年轻人在一场一场酒桌中耳濡目染习得,琢磨“喝酒”比琢磨工作还要累。无酒不成席,事业、感情和酒局,真的是无法调和的关系吗?中国是人情社会,小到朋友交际,大到职场生意,总是得跟人搞好关系,才能“好办事”。于是,酒就成了最好的人情润滑剂,人情生意也从酒桌上发扬光大。乐观的是,属于年轻人的时代正在慢慢到来。在许多90后为主力军的公司里,能力是最有用的筹码,年轻人们不屑于在酒桌上进行利益交换。当代年轻人们,愈发开始追求更轻松、更健康的酒局体验。因此,更注重“养生”的年轻人倾向于拒绝饮酒,并不奇怪。更重要的是,酒桌上的长幼有序因为城镇化与生育政策,若干年来已趋于淡化。年轻一代已难以理解大家族的情感维系。趋于现代和文明的社交方式,早已不只有饮酒一种。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在内,情感的维系取决于日常的沟通与联系,而不在于酒席上“陌生人”之间的热络。畸形的酒桌文化已经受到年轻人的抵制,热衷“酒桌文化”的中年人总要退出权力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