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术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你有看过吗

 勤脚虎 2024-01-29 发布于海南

图片

        相信有很多人都还不知道,中国美术馆的十大镇馆之宝有哪些?其实除去那些被神秘富豪收藏的部分藏品,一般来讲就在各国的博物馆或者美术馆里面,而这些难得一见的十大镇馆之宝,是富豪们再多钱也买不着的珍贵艺术品。接下来就为大家盘点一下,中国美术馆的十大镇馆之宝有哪些,与大家一起见证欣赏。

1、罗中立《父亲》 1980年

        罗中立借鉴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领袖像般的巨幅尺寸,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大巴山区的一位农民形象,具有充沛的情感和强烈的视觉张力。《父亲》这幅作品,冲破了原有美术观念和样式化的束缚,用真切的情感和平视的手法,真实地揭示了人民的心声,这种真实的人性“美”,震撼人心,引起了社会对这幅画的关注,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反响,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图片

2、吴作人《齐白石像》 1954年

        《齐白石像》是吴作人的代表作品,堪称现代中国油画中富有民族气派的典范性作品。画面上齐白石安坐在紫红色的沙发之中,宽厚的体魄及深色睡帽和虾青色大袍衬托出的鹤发童颜,显示出阅历深厚的老画家端庄安详的心境。

图片

3、齐白石《工虫册页》1924年

        这套1924年的工虫册页,是全面展现齐白石寻求变法突破时期的作品。他在深厚的传统功力基础上,以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为“万虫写照、百兽传神”的笔墨技巧,成功地实践了他所坚持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信条。白石老人曾说,画虫“既要工,又要写,最难把握”,“粗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

图片

4、靳尚谊《塔吉克新娘》 1984年

        《塔吉克新娘》将中国审美趣味的“意”与西方油画语言的“形”相融合,表现出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精神美、人性美,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这幅画也被当时中国油画界认定为“新古典主义”的开始。

图片

5、李可染《万山红遍》1963年

        整幅作品和谐地将墨色、朱砂以及“挤白”三个不同基调统一在画面中,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愈加地增添了深秋群山的雄峻气势。此作体现了作者在山川写生后提出的“采一炼十”的创作主张,手法纯熟自由,具有“李家山水”的撼人魅力,恰当地诠释了诗词中的恢弘意境。

图片

6、吴冠中《巴山春雪》 1983年

        本幅《巴山春雪》是艺术家吴冠中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画面中占据主体的山峦仅用墨笔勾勒起伏的结构,看似随意洒脱,却显示艺术家坚实的造型功底;明快的墨点点出山上深色的树丛和山脚村庄的生机盎然;片块状的淡墨深深浅浅,既拉开了山与天的距离,又让山峦显得更加立体,更同时营造了雪后初晴,斑驳陆离的美妙意境。

图片

7、孙滋溪《天安门前》 油画

        油画《天安门前》作于1963年,是新中国红色美术经典作品之一。作品以进京游览的人们在天安门前留影的普通情景为契机,反映了在中国人心中,天安门不仅是一个历史古建,而且是新中国的象征。同时深色的主要人物生动有致的排列,与天安门形成了空间的前后关系,在视角上作者采用散点透视的办法,使人物和天安门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保持天安门高大的感觉。此作品具有五六十年代油画创作的浪漫主义情怀,其形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图片

8、蒋兆和《流民图》 1943年

        创作于1943年的作品《流民图》,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被认为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人物画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巨大成功,也显示了艺术家在抗战烽火中的拳拳爱国之情。历经三年的准备,在大量速写、写生的基础上,蒋兆和创作了这幅长约26米、高2米的巨幅历史画卷,总共绘制了百余个人物,充分显示了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才能。

图片

9、潘鹤《艰苦岁月》 1957年

        《艰苦岁月》这件作品代表了新中国雕塑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作品跳脱了群体场面的宏大叙事,仅以老战士吹笛、小战士托腮倾听的非战斗情节表现艰苦年代的乐观精神,是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图片

10、任伯年《赵德昌夫妇像》

        此作是任伯年45岁时为外祖赵德昌夫妇所画肖像,正是其肖像画风格最为成熟时期。右上署款:外祖德昌赵公既祖妣魏太孺人之像。在这幅画中,他融精妙的肖像技法和简练的人物勾勒于一体,重点突出人物神态。画面地毯的纹饰是云鹤图案,寓意“云鹤仙境”,意为长寿、祥瑞。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