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坛春秋 | 澧县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曾斌:以学校文化建设助推县域普高特色发展

 城头山视窗 2024-01-30 发布于湖南


编者按:澧县一中秉承“前哲流风,日新其格”的核心办学理念,先后荣获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湖南省文明校园”“湖南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以学校文化建设助推县域普高特色发展

澧县一中党委书记、校长 曾 斌

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软实力、内生力;文化是特色、名片、增长点,是核心竞争力。澧县一中坚持从四个方面打造校园文化,即以红色文化坚定信念、以书院文化滋养情怀、以湖湘文化开阔视野、以耕读文化提升人格四个方面打造校园文化,形成了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澧县一中以学校文化建设助推了教育教学持续、稳定、高位运行,助推了县域普高特色发展,成效令人瞩目。

澧县第一中学是国内少有的千年学府之一,校园曾是州府、王府、学府“三府”之地,前身为创建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的范文正公溪东书院,至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建为澧阳书院。1902年依清廷诏令改为澧州官立中学堂,1952年定名为澧县第一中学。1959年澧县一中被认定为湖南省重点中学,2004年全省统一挂牌改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学校秉承“前哲流风,日新其格”的核心办学理念,先后荣获了一系列荣誉称号,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国内一流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自1902年创办新学以来,学校先后走出了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澧县一中前身名誉校长贺龙,红军将领游端轩,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绪榜、朱作言,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志栋,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曹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陈燕东等一大批杰出英才。

澧县一中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众多、文化故事丰富。学校始终坚持挖掘文化的力量,丰富德育的内涵、发挥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传承澧县一中文化、讲述澧县一中故事,以文化化人,以文化立校。

弘扬:以红色文化坚定信念

教育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澧县一中办学坚持守正,始终以民族大业为己任。澧县一中先后走出中国共产党早期53名党员之一朱务善,“军委四烈士”之一颜昌颐,开国元勋蒋翊武,28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汪浩等。澧县一中前身名誉校长贺龙在这里曾举办军官教导团和政治讲习所;在这里,党组织举办澧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所以,澧县一中近代发展史,就是一部党在澧州的伟大斗争史,传承红色基因,让沉睡的历史复活。

学校再现红色文化元素:贺龙雕像、讲习所旧址、蒋翊武雕像、翊武门等,建中国共产党澧县历史陈列馆,全面真实展现澧县共产党人波澜壮阔的斗争岁月。高一新生入学,开学第一课就是组织学生集中参观、学习,让全体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革命先辈的感召下勇毅前行。

此外,学校将户外研学活动纳入学校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学生每年定期开展红色教育校外研学活动,各年级学生分期分批到韶山、雷锋纪念馆、王家厂革命暴动纪念馆等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每年参加研学活动学生达3000人次以上。

传承:以书院文化滋养情怀

澧县一中办学渊源悠久,可追溯到南宋宝庆二年(1226),时为纪念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而创办的溪东书院,至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在原址重建改办为澧阳书院,“采芹藻,登贤书者,济济相绎,几于希风岳麓矣”,澧阳书院办学成绩斐然,一时名声大噪。

澧县一中的文化底色就在这千年传承中不断进化,并由万千杰出校友来展现。有忧国忧民、气象宏阔的志向;有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态度;有经世致用、不尚空谈的学问;有能屈能伸、大度包容的谋略;有涵养血性、不怕牺牲的性格;有诗书作伴、灵秀儒雅的气质。学校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凝练了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前哲流风,日新其格”。孕育出学校独特的校园精神“崇尚忧国忧民,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崇尚经世致用,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崇尚勤奋刻苦,培养有进取精神的人”。

澧县一中自新学以来,历代先贤,如范仲淹先忧后乐,陶澍经世致用,车武子囊萤夜读等经典故事,始终在校园内回荡,激励澧州学子勤学苦读,报效国家,传承学校优良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绎澧县一中故事,谱写澧县一中故事。

学校先后修缮范文正公洗墨池、溪东书院遗址、溪东书院教学楼、澧阳书院教学楼,重建后乐亭,为先贤范仲淹、陶澍、车胤,“两院”院士沈绪榜、朱作言、雷志栋树立铜像等校园文化景点建设,系统构建书院文化。通过环境熏陶,让众师生随时与众先贤面对面对话,引领师生崇德象贤。

学校坚持每两年确定一个主题,定期举办洗墨池文化节。 以论文报告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书画展、摄影展等形式交流学校文化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学府遗墨》《前哲流风,日新其格》《学府文韵》《弦歌悠悠》《学校文化基因的体认与扬弃》《文化引领》《澧县一中文化建设纲要》等7部专著。积存学校史料,也确保学校文化建设有章可循,作为校本教材用于新教师入职培训,提供给学生学习。

发掘:以湖湘文化开阔视野

清代,湖湘经世学派创始人陶澍、“湘中诗老”张九越、“湖南四杰”之一左中植等大家、名流曾主讲澧阳书院,形成“兴国之道,育人为本;教育之途,强师为要;学问之的,经世为重;办学之旨,植品为先;读书之法,进退为义;求学之要,立志为首”的澧阳书院办学理念,湖湘文化早已植根于学校文化内涵。澧县一中用湖湘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引领学生目之所及,心之所向,不断激发学生要想干大事、能干大事、干成大事。

基于上述思考,学校构建澧阳书院楼栋文化,考虑澧阳书院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湖湘经世学派创始人陶澍、“湘中诗老”张九钺、 “湖南四杰”之一左中植等主讲澧阳书院,澧阳书院办得风声水起。文献有载“采芹藻,登贤书者,济济相绎,几于希风岳麓矣。”意思是澧阳书院人才辈出, 成绩斐然,堪比岳麓书院。因此,学校在楼栋内悬挂澧阳书院办学理念,文献《澧阳书院学约》《澧阳书院序》,澧阳书院名师,魏源、曾国藩等湖湘文化名人名言录等内容。比如澧阳书院办学理念及制作,从六个方面概述澧阳书院办学理念。从中我们仍然可以寻求老师施教、学生求学的良策。如“古人有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之法”,强调学思结合,主动反思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又如“讲习必赖朋友,方不至悠悠度日”,强调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澧阳书院悬挂对联,为李翰昌题澧阳书院联:范希文是此地秀才,谁为后起?胡安定亦方州博士,敢薄闲曹!体现尊师重教。

学校整理书院时期文献、楹联、历代名人咏澧州等内容,碑刻建成澧县一中历史文化长廊——学府遗墨,承载着澧县一中的文脉底蕴。每年928日,高一师生在此隆重集会,纪念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有这些承载学校悠久历史、彰显学校深厚底蕴的文化景点,共同构建成澧县一中开放式“校史馆”,在潜移默化中,师生时刻都会受到熏陶感染。

从书院湖湘文化中凝练优良文化基因。远大的志向:忧国忧民,志趣高远;进取的态度: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务实的学问:经世致用,不尚空谈;灵活的谋略:能屈能伸,大度包容;坚定的性格:仗义血性,不怕牺牲;儒雅的气质:诗书为伴,君子之风。

从书院湖湘文化中凝练学校主要办学理念。八百年薪火相传,秉承“崇德象贤”办学传统,“前哲流风,日新其格”成为学校核心办学理念。前指追踪前哲,效法先贤,强调传承。后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调发展。

从书院湖湘文化中凝练学校校园精神。澧县一中悠久的办学历史,从范仲淹断齑画粥、陶澍学以致用、车胤囊萤夜读的经典故事孕育出学校独特的校园精神:崇尚忧国忧民,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范仲淹);崇尚经世致用,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陶澍); 崇尚勤奋刻苦,培养有进取精神的人(车胤)。

培养:以耕读文化提升人格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写进党代会的报告。一直以来,澧县一中对学生劳动习惯培养是非常重视的。

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闻名遐迩的“中华城祖,世界稻源”之地,澧水穿境而过,境内澧阳平原为湖南省最大的冲击平原,形成了澧县得天独厚的农耕文化。学校在三凰山下建屡丰亭,收集农耕器具建设澧县一中民俗馆,让学生认识、了解传统农具及使用,熟悉农耕文化,崇尚劳动,敬畏历史。学校与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地签约开辟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假期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不断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稼穑之艰辛、收获之喜悦。

澧县一中坚持家庭、学校、社区与社会相结合多维度开展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抓好生活自理劳动、校园常规劳动、家务劳动、社区公益劳动、生产实践劳动、劳动技艺比拼等活动。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生活自理技能,满足自我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校园文化向内凝聚,向外辐射。澧县一中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核,持续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名片,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传承百年名校优良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栋梁。

主编/易宗明| 编辑/刘 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