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适:“人之所以为人,是为了有一种爱真理的灵性在于躯壳之上。”

 乡愁里的福州 2024-01-30 发布于福建

走访连江县吴氏宗祠

作者:孟丰敏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国人民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一次伟大斗争。在这场革命中,许多革命先烈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2024年1月20日,受黄鲁贻的后人陈熙律师的邀请,我前往连江县东湖镇东塘村参观吴氏宗祠。辛亥革命义士吴适孙女吴丁女士盛情接待了我们。同时来参观的还有义士施卫民的儿子施元亮工程师、陈可钧的孙子陈人健。

吴氏宗祠是一座清代建筑,宗祠门口有一块福建省人民政府2001120日公布的“光复会旧址”碑,属于福建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宗祠看到多面体现吴氏族人光宗耀祖的匾额,可知吴氏人才辈出,在当地的影响力颇大。

在吴适的展馆里有吴适的革命事迹介绍和书画作品展。吴适是清朝秀才,认为救中国唯有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于1905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同盟会,创建了连江“光复会”。辛亥年间,他率领22位连江义士,参加广州起义,被捕后选择英勇就义。关押期间,他在遗书上写道:“人之所以为人,是为了有一种爱真理的灵性在于躯壳之上。这种灵性一去,徒有肉体是无用的。虽然明天我将要灵性与肉体分离,应该镇静以待,看它灵性怎样脱离躯壳。”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被解救,得以生还被称作“黄花岗生还义士”,后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1949年后,任福建省第一届政协委员、福建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福建文史馆馆员,1958年病逝,享年81岁。吴适孙女在介绍中充满了对爷爷的崇敬和自豪,也讲述了吴适与四任妻子的曲折复杂情感经历,让人看到了一位至情至性的革命家、书画家。

福州籍的辛亥革命的烈士30人中连江有22个拳师,可见连江人多英勇。吴氏宗祠内展示了十个辛亥革命烈士的照片和遗物。即使时隔百年,老照片中的英雄正气依旧扑面而来,看到这些年纪轻轻就为革命事业牺牲的青年英雄,令人顿时肃然起敬,也感到疼惜。

95岁高龄的施元亮身体硬朗、神态慈祥,看到吴适的展品和其他烈士遗物时颇为激动。他说一直想来这里参观,因其父施卫民和吴适是好友,更一起并肩战斗过。他向大家介绍其父施卫民的故事时思路清晰、口若悬河,体现了一个高级工程师的思想文化水平,也让人感受到他对英雄父亲的崇拜和深切怀念之情。

施元亮曾撰写一篇文章《忆先父——闽籍黄花岗起义生还义士施卫民》。文章介绍施卫民曾就读于福州观我中学,学习刻苦、身材高大、秉性刚烈,受具有激进革命思潮沈鸿英老师的启蒙与教导,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加入福州爱国会,立志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国民革命奋斗一生。他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重伤突围,后不畏艰险又积极投入福州起义,参加北伐学生军。1919年,他曾随吴适、林立、何遂等人策反李厚基部团长朱元嶽刺炸主闽军阀李厚基,可惜事败逃往广州。1920年返榕时,他被捕受曝日晒及各种酷刑,下狱近两载,后经营救而保全性命。1924年因福建军务督理孙传芳被炸死,再次入狱,此后在仕途上也十分坎坷。1935年冬,施卫民看不惯时政,申请离职,后与吴适二人在辛亥革命历史文物陈列馆任职。吴适任馆长,施卫民任副馆长,又被在世的黄花岗生还义士和死难烈士家属推举为闽籍黄花岗义烈士总代表。施元亮说:“抗日战争中期,物价暴涨,法币贬值,1941年先父呈报告给时任福建省长刘建绪诉说黄花岗烈属和在世的黄花岗生还义士生活困境,祈求救助,省长刘建绪批示“发给黄花岗烈士和黄花岗生还义士(在世的)每月法币六十元,每户每月平价大米数十斤,由先父统一领回,每月在我家分发。先父还到闽救济署为烈士家属和生还义士申请救助(不定期),争取到救济物品,有衣物(内衣、外衣、呢大衣、风衣、羊毛衣、袜等),食品有大罐头(牛肉、豆粉),小罐头(三花牌牛乳等),通知烈属、义士各家到我家中以公平方式抽签领取。”讲到生还义士每月来施家领取生活补助金,和他父亲叙旧时,施元亮提及了很多义士的名字比如方应团等,都是大家不熟悉的义士,却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施卫民于1961年10月在福州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关于方应团的故事,很多人不了解。他是福州仓山区上渡人,自幼聪颖好学,文武兼备、胆略过人。1893年,13岁的方应团在外国轮船上当童工时结识了孙中山,于1906年经林斯琛介绍加入了福建同盟会。1911年春,他毛遂自荐与李长顺、林依等三人带领福建选锋队(敢死队)队员到广州参加起义。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受伤躲避居民家中逃过清兵的搜查,后按照原定计划撤退回到广州联络点,后帮助生还者一起逃离香港,回到福州。当年118日下午,方应团和杨琦率领民团义勇队入城巡防。翌日清晨,民团义勇队占领屏山及弹药库,方应团同队员又加入炸弹队,和满洲八旗旗兵作战。福州光复后,方应团担任闽侯竹岐关监督、省财政部税务局局长,但由于彭寿松夺取福建军政府领导权,罢免方应团职务。方应团从此远离仕途,靠救济金和经营木业为生。1926年,方应团与王子俊、陈金狮创建上渡救火会,任会长。19485月,方应团病逝,享年69岁。方应团的孙子方炳卿撰写了一篇文章《我的祖父——黄花岗起义生还义士方应团》说道:“我们写了许多纪念祖父的文章;身为辛亥后代,我们不能也无法忘记自己的先辈为推动民主共和时代付出的心血。”

陈可钧的孙子曾撰写《我的祖父,闽籍黄花岗烈士陈可钧》。陈可钧在儿子3岁时参加黄花岗起义而牺牲了。陈人健是陈可钧最小的孙子,说他对祖父的认识多来源于长辈的口口相传。《辛亥革命辞典》中记录:陈可钧1888年出生于福州(侯官县),幼年在蒙学堂读私塾。蒙学堂位于鼓楼区的文儒坊,1902年由中国新闻界先驱、近代民主革命者、教育家,福州人林白水与表兄黄鲁贻共同创办。这是以宣传新思想,为辛亥革命培养骨干力量的、福州第一所具有革命色彩的新式学堂, 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的摇篮之一。福州最早的反清民主革命志士很多都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陈可钧与陈与燊、陈更新结成生死之交,三人盟誓以明志,号称三陈,皆为黄花岗烈士。

1905,三陈一起到日本留学,是第一批中国同盟会员。陈可钧与同盟会暗杀团成员方君瑛,汪兆铭一起去京城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后潜回日本。191011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同盟会骨干会议,决定再一次在广州发动起义。陈可钧得知后,从日本连夜赶至广州参加起义,成立敢死队,发誓与清政府决一死战。因叛徒告密,清兵埋伏,陈可钧多处受伤、流血不止,力尽被捕。429日,清朝刽子手把被捕起义者押赴刑场。临刑前,陈可钧言笑自若,引项就刃而死,时年24岁。52日,陈可钧烈士遗骸安葬在黄花岗。

这次的参观和交流让我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辛亥革命英雄故事。他们和林觉民一样,不惜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只想为天下人谋永福。但参与辛亥革命的30个革命者却只有少部分烈士得以宣传个人英雄事迹,大部分革命者连姓名都不为人知,包括生还的义士在世时也从未想过要为个人谋取名利,默默无闻地过完余生。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家的英雄精神是我们今天生活安逸的人所难以想象的。这正是因为他们有强烈崇高的爱国情怀,有自己坚定的争取人民民主的信仰。信仰愈坚定,革命人的战斗意志愈坚强。

长期致力于创办黄鲁贻文物展,从事福州辛亥革命后人口述史工作的陈熙律师邀请作家们来参与口述史的撰写工作。他和孟老师希望更多人了解近代福州这些可歌可泣的辛亥革命英雄人物及英雄精神对后人思想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影响。这也符合近年福州市政府积极推广良好家风家训的精神。比如陈与燊、与年的侄孙女婿、曾经的公安边防战士、红色历史传承志愿者郝征宇曾在光禄坊的家风家训馆分享《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家族情怀》。

陈与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科。是中国近代法学研究者。1910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了陈与年的《日本民事诉讼法论纲》,现仍是政法大学的必修课本; 1917年商务印书馆初版陈与年的《欧美宪政真相》;1917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不用药食物疗病法》;1919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人种改良学》等。19277月,福建省政府委员会正式成立,陈与年担任福建省政府委员会代秘书长。陈与年的三子陈人禔在世时,回顾前辈和自己一生的经历,亲自对后代总结提出的家风家训。思有法,行有度,人有节。陈与燊、陈与年的后人就在良好的家教和家风的引导下,思想进步,学业有成,在百年历史变革和时代浪潮中茁壮成长,多成为教育、工业、农业、建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孟丰敏作曲的林觉民《与妻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