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高盛”“一个华泰”“一个海通”“中金一家”,指的是什么一个?

 阳城书生 2024-01-30 发布于广东
这两年国内券商的年报、半年报里越来越多地放出“一个券商”的说法,来体现综合服务、以客户需求为主导的一场转型。
"One-firm”这个理念,比较出名的是2018年高盛,新 CEO(David M. Solomon)就任,推出的“一个高盛”(One Goldman Sachs)内部计划。中金公司学习了作法,业内逐步开始推广。
但倡导“一个券商”更深的原因在市场,是这几年国内机构业务快速增长、机构客户多元且个性化的需求特点、28原则极度贯彻带动的自然结果。
这其中有对机构客户的进一步精选对战略性优质客户的重点服务,组织架构上成立一个专职的客户关系部门,有对战略客户综合服务的有效落地,协同机制上做专项的跨部门协同方案或场景服务,有对以上优质服务建一个品牌,并系统上建一个机构客户服务的平台等等。
只是,以上国内“一个券商”的实践,落地程度还不够,较于高盛能做的也还有很多。
01
一个高盛
“One-firm”本质是针对一小群关键客户的关系管理。对公司已有客户进行数据化筛选和分类,寻找出一部分具有较高战略重要性的客户,优先集合公司内部资源,有针对性地提供定制化服务。从满足客户需求进行的反应式营销,转向受“以客户为中心”驱动的基于组织的大客户管理。
新 CEO Solomon是关系专家,履新后向公司发布的第一个倡议就是“一个高盛”,旨在改变高盛与客户的关系——与客户形成一种注重长期利益的深厚关系
过去高盛试图从每笔销售或交易中赚钱,但solomon认为常理并非如此,有得也会有失,每笔交易都逐利时,就会错失很多生意,也变得没那么有关联。
“现在要尝试每笔交易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要赚钱,相应地是形成更多的客户链接,有更富创造力的回报。”(Bank of the Year:Goldman Sachs,IFRAwards 2021,18 Feb)
我理解,为建立关系一味的牺牲利润也是不可能的,Solomon想要的是建立更广泛的合作探索,以不注重眼前单笔利润换取与客户做更远期性、多样广泛的对价合作,而形成这种业务打法的基础就是眼前先真正试图理解客户面临的挑战、建立信赖的相互关系。
2018年Solomon的倡议,首先落在了改变原有各部门割裂的客户服务模式,当年高盛正式推出跨部门客户服务方案,搭建跨市场小组,由机构客户服务、投资管理及投资银行业务的高管组织领导,与有多样业务需求的客户进行试点。

这个方案已成功帮高盛全面服务了约30个关键客户,投入了超200名专业员工,赢得了97%的客户好评。2020年1月29日高盛首次对外公开战略会议(高管群集召开“投资者日”),更加注重对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会上表示计划扩大实践“一个高盛”,覆盖约100个客户。

注:高盛投资者日视频及演示PPT链接https://www./investor-relations/investor-day-2020/

当扩大关键客户数量覆盖时,“一个高盛”的内涵就不限于扩大TOP30客户的创收而已,他们想链接更广泛的圈子。之前的实践,对客户态度的转变在机构交易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Solomon认为这一定是普世性的适用:

用最定制化的服务和支持,当你真的在照顾客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贏得他们的信任,你做正确的事情,好事就会发生。”

“多年来行业各家都在自己的井田里,担心自己的产品、自己的部门、自己的损益表以及自己的客户——但没有考虑更广泛的机构团体,'一个高盛’模式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计的。

若为链接广泛的机构,“一个高盛”所含的内容就是更为体系化的理念和机制,包括了协同、激励机制、资源共享、专业人才配备,以及最重要的数字化平台,包括对客数字化交付平台,以及内部全局性、协同性的客户数据分析。

高盛的优势是技术支撑,这也是“一个高盛”看似理想派但确实出业绩的核心枢纽。例如机构交易平台Marquee逐步成为一个像苹果APP商店的“应用市场”,上架一系列的交易、风控、投研、数据分析、资产管理的应用,让高盛内部的用户和外部的客户按需使用。

Marquee 的意义在于,它把高盛各条业务线都“赶”到统一的平台上,迫使它们以一致、可控的方式在平台上与客户做生意。各条业务线不必重新发明车轮,可以快速迭代业务,而客户则在同一个“应用市场”上各取所需。

同时高盛还把一些技术变成中立的平台,共享和服务于同业,促成更多元的生态,例如对同业开放服务于高盛内部财富管理顾问的平台。以及推行一些内部孵化创新系统项目,越来越像一个互联网科技公司。

现在的Marquee,已经被重新定位成一个“以创新方式连接人、资本与创意的电子交易平台”,一个连接的生态。

“一个高盛”经过三年半的实践,确实促成了印象深刻的领先优势:
  • 跨市场小组的实践,公司咨询业务客户范围尤其扩大,咨询业务收入增长84%至57亿美元,带动ECM和全球市场业务,增长强劲;
  • 2021年高盛净利润达到创纪录的216亿美元,是2020年95亿美元和2019年85亿美元的两倍多;
  • 截至2021年底,高盛共有4.39万名员工,人均创收135万美元,同期摩根士丹利的7.48万名员工和摩根大通的6.75万名员工的人均创收约80万美元。

02
关键客户管理

高盛的实践有两点比较有趣,也很核心:首先,核心业务线高管躬身入局,试点开展多触点的客户服务,他们想做的是mind share转化为market share,其次科技上投入,对“一个高盛”战略举措落地的保障,以及进一步开源(open source)生态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一套战略客户的服务管理体系至少包括三个核心环节一是深化与机构客户的关系,无论通过高管、交叉销售还是大客户服务部门;二是机构信息和业务资源内聚,帮助前端销售展业;三是做业务全流程管理,提供跨部门服务方案以及后端利益分配机制减少摩擦等。

而这些核心环节都需要数字化的手段做前提支撑,不然就是高管再怎么躬身也走不远。

国内券商的高层当下能做的主要是前端环节,比如去打关系,包括外部客户需求的了解、内部业务线的资源调度,但这局限于“派单式”的协同项目,“会诊式”的接收内部服务资源很难有,因为客户过往业务情况不知道,潜在业务需求分析不清楚、业务进展透明度没有。

无论对战略客户的信息引入、分级分类管理到建立关键客户池,对业务需求挖掘、接收到组织协调实施,还是交叉销售贡献记录、客户综合创收核算到综合激励分配,都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

最底层的技术是客户统一编码,及这编码下的客户信息、项目、创收、内部协同方等全局数据,这基础之上才可以发生故事。例如考核Top10客户在高盛内部创收目标KPI,这样的“一个高盛”考核机制的实现,就是背后客户维度统算的技术支撑。

然而,让我们看现状。一个同业财务老师和我说了这样一个事情:有一单新的用资业务,他隐约记得已经有业务线对这个客户投了很多个亿,怕集中度太高,最后只能给一个个业务线打电话去问,才查出公司对这个客户共投入了多少,一看集中度已经高得吓人。

国内“一个券商”的实践,目前局限于少数战略客户的关系管理,即便如此,或许也不能仅为表面上的一次组织架构的调整,更应该是一次深刻的技术探索,逐步由几十个核心客户的关系管理实践,延伸为多客群高交互性的新生态创建。

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