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第一方”桂枝汤精解※

 子君zijun123 2024-01-30 发布于河北

桂枝汤是由五味药组成的,有的说是药,有的说就是厨房里的调料,分别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芍药在汉代的时候不分白芍和赤芍,炙甘草在汉代的时候,也不是现在由蜂蜜制的,就是火上烤一烤,就叫炙甘草,后世的做了一些调整和改变,也有利也有弊,我们在这儿暂且不论。

我们这儿的芍药就暂且叫白芍就可以了,具体后边桂枝为什么是三两,芍药为什么是三两,生姜为什么是三两,甘草是二两,大枣十二枚,这个具有更深的智慧,更高的境界,叫河图洛书的秘密,我们把它叫河洛之钥,我们没法破解,这是数术医理之间的关系。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大枣为什么用十二枚等等,这个是河书。我们最容易理解的一套办法是从微观解剖的角度,我们看桂枝汤为什么是天下第一方,我们都可以从 n个方面解读桂枝汤是天下第一方。天下第一方桂枝汤,我研究了很多年,一直怀揣着这个问题,凭什么说它是天下第一方?几味厨房里头的破调料组成这么个方子,就是天下第一方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研究了很多年,都是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其实就是不懂,但是我们从微观的六经结构解读以后,似乎让我觉得懂了一部分了,所以我就把这个思维讲给大家,我们共同学习。

桂枝汤里头包含三个方根,也包含很多个方剂。也就是我们学过的排列组合,用五味药,可以两个药组合,三个药组合,四个药组合,五个药组合,再加上后边的其他的药,那组合起来叫千变万化。所以我们桂枝汤也叫做群方之首,万方之主。整部的伤寒论都是由桂枝汤的思想演化出来的,他演化的就是三个方根,这三个方根就是: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甘草生姜大枣汤。那么我们把桂枝甘草再加上生姜大枣,就相当于桂枝汤去掉芍药,起名叫桂枝去芍药汤。我们一点一点地沉下心来,先解读桂枝汤里头的各味药的药性,然后我们通过这三个方根分别来解读他的药性,和我们现代的微观解剖与我们古中医的阴阳结合起来解读,看看是怎么回事。首先要解读桂枝。

我们解读每一味药,中医里头主要就是看他的四气五味。四气,指的是温、热、寒、凉。温,理解起来很简单,热就比温更热一些,温度更高一些,他的性质叫四气,寒、凉,其实是两气,我们把它分成了叫四气,根据他的四气,我们就知道:温者能通,温者能行,温者能暖,就这意思,他是温药,他能通行,热胀冷缩,热者能胀,冷者能缩,就是这个观点,所以他是热药,还是寒药,苦寒的药,我们就结合到了五味了,酸、甘、苦、辛、咸。酸者能收,甘者能缓,苦者能坚,辛者能散,咸者能软。

对重要的学习我们就学习它的四气和五味,然后再看他的长相,他是长的是根呢,还是茎啊还是上边的花呢,还是果呢,然后看他的形状,我们叫取向比类,然后,根据他的长相,再根据他的栽种和收获的的季节时间,他什么季节开花,什么时候结果,或者他长在什么地方等,我们才能把这个药综合起来弄明白,我们尽量简单的只抓住它的主要的东西。我们来看桂枝这味药。

从四气五味上看,它是辛和温,他不单单是温,可能还要热,是温热药,辛者能散,辛者能行,温者能通,温者能行。然后看桂枝的相,桂枝,就是树枝,汉代就叫桂枝,现代有桂枝和肉桂之分,现在我们用的桂枝是树尖上的小嫩枝,肉桂呢,是大粗枝,我们把它锯下来,把它外边的树皮退了,就是肉桂。我们炖的就是桂皮。桂枝就是桂树的枝,不管是粗枝还是嫩枝,它的作用是类似的,或者说粗略看就是一样。

他的作用是什么呢?他既然是枝,那就是往外散的,往四肢走的,往表走得偏重一些,树上的枝不就是蓬勃向上向外,在人体的作用就是向外散向上长。相当于我们的血管从心脏出发往外散,这是取向比类,然后我看看桂枝的剖面,他有一个轮,中间是一个圆心,就代表有从心脏望外散的这个趋势,所以我们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一个是他是辛温的,辛者能散,温者能行、能通,第二个,他是枝,也是往上走往外散,密密麻麻的,就好像我们的血管往外散,第三个,从他的轮上面看,他是中间有一个心,向外散、向外打,我们结合这三个因素,最后桂枝的功能,我们就记住这七个字,就叫通心阳,温通血脉。

先解读什么叫通心阳。简单地说,就是能够振奋我们心的阳气,加大心脏泵血的力量。温通血脉,就是心脏泵出的血能够通到我们人体的四肢末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只要有血的地方,尤其是有毛细血管的地方,通过心脏加大了泵血的压力以后,我们桂枝能够温通远心端的一些毛细血管,解除远心端的毛细血管的痉挛,所以桂枝的作用靶点是两个地方,一个靶点是振奋心脏的阳气,让心脏泵血的力量加大,第二是能够解除远心端的那部分毛细血管的痉挛。

我们有的地方毛细血管不通了,我们就用桂枝,我们心脏这个地方不舒服了,我们可能也要想到桂枝,心虚了,必须用桂枝,我们下面就要讲到了。然后我们再看甘草这味药,天下甘者,莫过于甘草,甘就是甜,他的五味就是甜味的,他的气呢,他不温不寒不热也不凉,叫平。甜味的药能干什么呢,我们首先从四气五味上看,就记住甘者能缓,缓什么呢,缓急,这是他的第一个最大的作用。

我们身体如果哪个地方疼了,是一种急症吧,离不开甘草,我们要缓,就用干草,甜味的不一定只有甘草,但是最甜的就是甘草。我们现代人或者后世的医家呢,生怕甘草还不够甜,又加蜂蜜炙甘草,在干锅上炒一炒,炒得半焦不焦的,就是古代的炙甘草,甚至有的锅都不用,就到火上烤。这为什么要烤呢?我们以后再说。

我们先看甘草的四气五味,干草这味药是吸水的,甘草能够存水,因为他长在沙地里头,具有非常好的保存水的吸水的功能,沙地多干呐,没有多少水,但是它都能把水吸上来,所以它是能够补液的,能够吸收津液的。甘草里头富含了大量的津液,它长在沙地里都死不了,你看看,它有一点水就能够生长,它能够保存水,别的草就不行。

长在沙地里头的甘草就能够吸水,你想补水补津液,那就是用甘草,但水多了呢,要滤水呢,我们一般就不用甘草了,因为它太能存水了。甘草还能够解百毒,解其他的草的毒,甘草还能够和事佬,调和中药,

我们用的很多的热药,很多的良药,很多的苦药,把你们四气五味我给调的和和美美的,谁也别冲撞谁,并且你们之间混合不要产生化学反应,甘草还有其他的很多作用,我们在这儿就不说了。但甘草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甘者能缓,缓急迫,缓急切,疼痛啦,心脏跳动太快了,肝脏太急躁了等等这所有的急事,甘草都能够缓。好了,我们讲了两味药了,桂枝、甘草。我们就把这两味药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方子,也叫方根,就叫桂枝甘草汤。桂枝是辛味的药,甘草是甜味的药,把辛味的药和甜味的药放在一起,就叫辛甘化阳。化什么阳呢,怎么就化了阳呢,似乎我们有点懵懂,有点似懂非懂。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开头就说,桂枝通心阳,温通血脉,就是用上桂枝甘草以后,桂枝能够加大心脏的泵血的力量,同时解除了远心端的那些毛细血管的痉挛,让我们的血液很容易从心脏打出来,打出去了一是有力量了,二是不痉挛了,没有阻碍了,就增加了动脉输出的这种趋势,所以桂枝甘草汤就是解决动脉输出的,心脏这儿有力量了,血液从心脏这儿沿着各级动脉打到所需要的地方,叫动脉输出,那是从血管里头打到血管以外,就叫由营出卫。

营就是血管以内,卫就是血管以外,我们的组织间叫卫,然后把血液、氧气打到组织间了,那细胞就处在这个组织间的环境当中,我们细胞就从这个组织间的环境当中吸收这个血液中的营养,当然,他不会把整个血液打出来,是血液里的营气的能量打出来了,甚至也有液体的交换,是小分子的,你得穿透血管壁啊,血管壁很致密,你总不能把血管里血液里头的红细胞白细胞都打出来吧,那是出不来的,那个比较大,出不来,出来的是能量,含有大量的能量的液体,从毛细血管喷出来了,这就叫由营出卫辛甘化阳、动脉输出。

这个方子能治什么病?我们记得高秀敏、赵本山还有范伟的一个小品,范伟来了,弄了一个热罐子,在心上这儿腾腾,放在这儿还得用手捂着它,大夫说拿下来,到了医生这儿了,还能行吗?不,我的心脏这拔凉拔凉的,我得拿着他腾腾,这种病就得用桂枝甘草汤。

心悸、心慌、心虚,觉得空落落的,就是心这个地方也包括我们心下,总是觉得心慌心悸,阳气不振,觉得胸闷,有时胸闷,是心脏这个地方泵血的力量不够了,我们的血液不能及时的从心脏这块打出去了,血液量是够的,就是打不出去了,反正不舒服,我们经常做的一个动作,就是要不用手按着他,有的时候用一只手,有的时候就用两只手,甚至有的人双臂交叉,在听课的时候自然不自然的就双臂交叉,就把自己的胸捂起来。

这样的人就是心情不开挂,心情不展这样的一种表现,我们就用桂枝和甘草这两个药,快速的顿服,量还特别大,一下子就把心脏阳气振奋起来了,那范伟他还用罐干嘛呀,拿下来,用个热药温一温,热罐是外置,心脏有劲儿了,然后一下子把血液打出去了,心脏就不闷了,不慌了,有力量了,这就叫辛甘化阳。那么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上还有很多的扩展,我不光是心慌,我不光是心里头憋闷,我还害怕的不得了,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关灯睡觉,一遇到什么事就害怕的不行,那我们再加点安神的了。

你要是再严重了,我们就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上可以加上龙骨牡蛎。如果心脏周围邪多了,那么就痰多了,我们就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蜀漆救逆汤,他都是这么一个一个扩展起来的,今天在课里头,我们的后边都不用记了,我们后边学习都会在这个基础上拓展,我看我后边第三第四第五加什么点点点,加很多,我头晕,就是脑子里头有水了怎么办?我们用桂枝甘草,畅通血液微循环,把那脑子里头的水给带出来,不就行了吗,怎么带呀?加有点苦味,还有点干燥,还有点温的辛苦温的药白术,把那水一收,收到血管里头。

什么药能够把水收到血管里啊,是茯苓,所以加个茯苓,加白术茯苓就淡渗利湿、健脾燥湿。白术是健脾燥湿的,象干燥剂似的,就把那个水收出来,然后用茯苓把它一渗,渗出来了,进入血管了,桂枝甘草再把心阳一振,把血液一畅通,好了,水该去哪去哪,该出汗出汗,该走小便走小便,脑子里水没啦,不头晕了,大名鼎鼎的苓桂术甘汤。再拓展出来的,再加上点利水的茯苓泽泻就是五苓散,咱们都是一步一步出来的。

我们单独讲芍药这个药,四气是凉的,他并不太大寒,他是凉,凉的,就能够往下降,热者能行,热者能通,凉的呢,就能往里收嘛,要下降嘛,热胀冷缩,五味是酸,酸者也是收的,我们吃的酸的你看看这个嘴就往里收的嘛,吸气的嘛。酸者能收,凉者能降,这就是芍药的本性。

芍药还有一个特性,他能够解除我们血管壁的痉挛。我们人体都是两部分的毛细血管构成的,一部分是动脉输出血管,一部分是静脉回流血管,静脉回流的血管和动脉输出的这种毛细血管,它是连在一块的,是连绵不断的,通过每一个脏和每一个腑连在一块儿,紧密的交叉连接在一起,通过脏腑相连、交错,密密麻麻的交错在一起,有动脉输出就有静脉回流。

桂枝甘草汤是解决动脉输出的。那芍药甘草呢,芍药就是解除我们静脉回流的这一块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善这个通透性叫解痉挛。芍药这个药是酸凉,酸凉就是收,同时他的长相呢,他是用的根,这个植物的根是一种灌木植物,它长不高,桂枝用的桂树的枝,它比较大,芍药你看他长不大,长不大就有一种收缩的相,同时用的根。

如果那种藤状植物长得特别长的,葛根啦瓜蒌啦这类的,它绕梁绕房的那种葛根,他那个根是能够吸收精华往上走的,这种冠状的他不往上走,走不了,就长那么一点点,所以想要用的是根,所以我们记住他就是酸凉收降的,能够解痉挛,就是改善了肌肉层面的肌肉里头的痉挛,就改善了静脉回流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让我们处在组织间的组织液就能够通过静脉回流,叫由卫合营。

这样的话,我们就相当于补充了血容量了,就叫酸甘化阴。配上甘草,芍药甘草汤,一个酸的,一个甜的,酸甘化阴,化什么阴呢?就是我们血量多了,组织液不从外边跑了,不交换到汗里头跑了,我们阴液一般就是血,血液量多了,从组织间组织液当中合营,静脉回流,酸收,痉挛也解除了,我们血液也就多了,我们就叫酸甘化阴了。

肝脏的功能是藏血的,还有管疏泻的,肝脏的本身是藏血的,我们都吃过肝,猪肝羊肝,你看它生的时候,是不是红红的,很丰富的血,储存血量的,在肝里头进行代谢和清洗的疏泻的,清洗去毒的,解肝毒的,所以血液量大量的充斥在我们的肝脏里头,那经过芍药和甘草这一类的药,就把我们人体里头的血液就回到了血管里头,然后充满了我们的肝脏,让我们的肝这里头血液量多了,那么肝里头的邪气就给卸掉了,排出去了,叫去肝邪,邪气少了,肝就柔和了,肝就平静了。

所以芍药这味药,我们就记住这几个字:芍药者,酸、凉,芍药能够收降,重在柔肝。好了,这是我总结的。芍药是酸收的,凉降的,能够解除痉挛,解除哪儿的痉挛呢,尤其血管多的地方,血丰富的地方,血管多的地方,其肌肉层面的,肌肉方面的痉挛、疼痛,静脉回流多的地方的那个毛细血管,就是静脉血管的痉挛,当然肌筋膜的地方,我们都说我们的血液循环也离不开水液循环,他俩不停的在交换,你的静脉回流,你就是经不起痉挛,你就是血管不痉挛,如果我们三焦里头的肌筋膜痉挛了,你怎么回流回来?

我们的组织液也回流不回来,所以首先要把这两个痉挛都解除,最主要的是解除静脉血管的血管壁的痉挛,改善了静脉回流的血管壁的通透性,那我们肝脏里血液量就多了,肝就不急躁了,就柔和了,就舒缓了,所以要重在柔肝,我们叫柔肝和血,和血合营,重在柔肝。

芍药是酸收的,凉降的,能够解除痉挛,解除哪儿的痉挛呢,尤其血管多的地方,血丰富的地方,血管多的地方,其肌肉层面的,肌肉方面的痉挛、疼痛,静脉回流多的地方的那个毛细血管,就是静脉血管的痉挛,当然肌筋膜的地方,我们都说我们的血液循环也离不开水液循环,他俩不停的在交换,你的静脉回流,你就是经不起痉挛,你就是血管不痉挛。

如果我们三焦里头的肌筋膜痉挛了,你怎么回流回来?

我们的组织液也回流不回来,所以首先要把这两个痉挛都解除,最主要的是解除静脉血管的血管壁的痉挛,改善了静脉回流的血管壁的通透性,那我们肝脏里血液量就多了,肝就不急躁了,就柔和了,就舒缓了,所以要重在柔肝,我们叫柔肝和血,和血合营,重在柔肝。经常芍药和当归一块儿用,我们说是补血的,其实是补上血了,肝就柔和了,我们往往要照顾到肝的一体两面.

一个肝脏,他有一个本体的功能,还有一个升发的功能。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你不光是将军,会打仗,匹夫之勇,那不行,还得有谋,要有勇有谋,你不能光发脾气,象张飞那样的,什么样的人最符合肝的特性,应该是非岳飞莫属。如果这个将军不听话了,光冲动,静不下来,爱闹腾,我们就要柔肝和血,柔肝和血都不行了,我们得用五行的另外的办法。

怎么多补血呀?

我们加上当归和血嘛,用芍药合营不够了,我们加上个当归和血,往里合,还是让组织液里头东西,或者我们吃进去的这些东西多进到血液里头,当归芍药一块一吃,多往血管里头合一下子,芍药叫合营,当归叫和血,有类似的作用,所以当归芍药经常一块用,我们在这儿拓展了,我们还用地黄了,还有川芎了,四物汤来了。

为什么用地黄?

用地黄是补肾水,以生肝木。补肾水,补其母升其子,那张飞,如果用当归芍药他都不安静,我们就补其母,让他母亲管他,用地黄嘛,他母亲还管不住他了,还得找谁能克他呢?金能克木,金是什么呢?是肺吗,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是皇帝的师傅,大家想想谁能管住张飞,给张飞立军状的非我们的诸葛孔明先生不可,诸葛孔明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的肺金来克肝木,所以芍药甘草汤解决静脉回流的,芍药重在酸收凉降,能够补充血容量,能够让组织间组织液合营合到血液里头,然后解除痉挛了,我远心端的地方容易静脉回流多,所有的从心脏出发打到远心端,远心端的血液都得回来吧。

静脉回流管比较丰富,哪儿啊?脚上腿上嘛,所以叫芍药甘草汤,也是解决腿抽筋的,痉挛了,抽筋的,叫去杖汤,芍药甘草汤就能够解决腿抽筋的现象,不仅仅是腿抽筋现象,这是基本的一个,同时芍药的作用靶点,就是静脉回流多的地方,组织液丰富的地方,那我们人体有一个整体的重心,也就是我们人体是一个网络框架,这个网络框架里头,主要是水,人体百分之七十多的都是水。

人体的重心在哪儿呢?

就是我们的小腹的下丹田,从解剖学上,就是肌筋膜、三焦系统的重心,存在水最多的地方,或者小肚子那个地方,关元里头,实际上是小肠的下半部分,肚脐眼周围吧,这地方人体水最多,容易冷,这地方一冷,我们就要用芍药了,让水往血管里多走走,把那水利掉,加上白术茯苓,这就是我们的当归芍药散,其实是芍药、当归,一样,所以方剂懂了他的原理以后你任意组。

那我还冷了怎么办呢?

加附子,芍药甘草附子汤,腿抽筋腿凉腿疼脚疼好了,是吧,痉挛嘛,痉挛就是疼嘛。所以这后面慢慢咱们再学治病啊,但是知道了芍药甘草他是一个方根,他可以组合出来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然后把甘草去掉再加上什么白术茯苓真武汤腿上也有有水了,白术茯苓生姜是吧,然后我们还有当归芍药散,白术茯苓泽泻当归芍药,加上这化淤血的,肚子疼。

芍药的作用靶点,主要是组织液多的地方,离心脏远的地方。

一个是我们的肚子,第二是腿上,是下半身的,我们用芍药,有水,我们再加上去水的药。上半身的用桂枝,离心脏近点的用桂枝,动脉输出多点,头上有水用桂枝甘草,再加上去水的白术茯苓,就好了。

下边的问题常用芍药解决,上边的以胃为分界线。

上边的,我们就用桂枝,你看桂枝是枝嘛,往上走的,芍药是根,是解决静脉回流的,他是凉的,解决下边的水多的问题,尤其我们说是肚子的地方水多,用芍药,你减肥肯定肚子大的,肯定离不开芍药,经常肚子疼的离不开芍药,将来我们会讲到小建中汤,什么当归芍药散,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真武汤,都是芍药的方子变化出来的。

我们共同学习一首新的方剂,“天下补肾第一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在学习这首方剂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全身的血液微循环由三个小的血液微循环系统构成。一个是心、肺和大脑构成的所谓上焦的血液微循环系统,第二个是我们腹腔包裹着的肝胆、脾胃及大肠的升结肠以及横结肠血液微循环系统,第三个就是双肾加生殖系统以及大肠的降结肠与直肠还有双下肢构成的下焦的血液微循环系统。人体又由这三个血液微循环系统构成了全身的血液微循环的大系统。

在人体机能不足的时候,我们首先容易损失或者痉挛关闭的就是我们下焦的血液微循环,而往往在我们下焦的血液微循环处于一种关闭或者半关闭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人体的很多疾病就会出现。

因为最大的垃圾排放出口,是要通过膀胱、小便和大肠蠕动、直肠、肛门、大便排除体外。如果我们这一部分的血液微循环出现了问题,将影响整个人体垃圾的排放和气机的运转,就会让我们上下不交通,所谓心肾不交。造成的结果是头上的垃圾过多或者上焦的垃圾过多,而下焦处于痉挛、虚寒的状态,这样造成了很多的疾病,例如失眠、多梦、易惊、腿沉、腰沉、男性功能失调、女性生殖功能问题及其他很多的宫寒痛经等等一些情况,当然还有我们现代所谓的高血压等等各种疾病,这种疾病数不胜数。

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下焦的血液微循环痉挛以后,不仅仅影响了人体垃圾的排放,我们叫肾司二便,我们的双肾,虽然它位置比较靠上,它挂在了我们腰上边一点,他是个 L形的,有个拐弯,双肾及生殖系统以及双腿是一套微循环系统,我们人老要先老腿,人老再老生殖功能,慢慢老,这是我们避免不了的。但是,我们往往提前出现了很多病症,甚至还严重到女性、男性的不孕不育、男子精冷等。即使能怀孕,孩子也不一定能够健康,因为精子的活力不够,这些都有可能出现。

我们先看一下原文,这个原文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

我们以前的文章,学习过另一首方剂,桂枝倍芍药加贻糖的小建中汤,也出自这一篇,再加上一两半的黄芪叫黄芪建中汤,同样也出自血痹虚劳篇。

仲景先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发,仲景先师不浪费一个字,把每一个条文的排序做的都非常的严谨和工整。他说叫血痹虚劳,也就是我们虚劳的很多症状,包括我们抵抗力差、免疫机能差、体质弱、容易得病、不想吃饭、大便便秘等等很多情况,都是因为血痹!中焦小肠为主的血痹就用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而下焦的血痹引起的一系列的症状,也是一种虚劳。哪儿虚啊?肾虚或者是下焦生殖区虚或者寒,都是因为血痹,叫血脉痹阻。

其实我们仔细的读张仲景的《伤寒论》或者《金匮要略》都会看到一个现象,我们很多病症都是因为血液循环的不畅通,都叫血痹。引起血脉痹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虚和寒再加上淤血。

我们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虽然他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但它并不是孤立的,我们的血液要和我们三焦里头的组织液进行不断的交换,血痹也叫血不行,血不行了,我们的水道通行也不可能利,叫血不行则水不利。血液通行不畅通,也会造成水道流通不畅通,那我们全身整个的代谢也都会出问题。反之,三焦水道里头垃圾堆积过多,影响了三焦的水道跟周边的血道之间的交换,也就叫水不通则血不行,水不通血不行,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因为他们之间在不断的进行交换。

但总的来说,有一个主次的问题。在仲景先师的整部《伤寒杂病论》里,把血液微循环的障碍叫血痹,血脉痹阻,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桂枝汤就是一个通行血脉、温通血脉的一首方剂,所以说桂枝汤是天下第一方,也不为过。而通行三焦的,当然就是以柴胡类方为主的方剂。我们以后再探讨。

我们对原文进行解读,仲景先师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表达了很深的意义,需要我们去揣度、去联想,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原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后边给出了方剂。还是桂枝汤的原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再加三两的龙骨,三两的牡蛎。

在当量换算上,百度百科里头看桂枝九克,芍药九克,这是我们现代国家的药典标准里头给规定的,按汉代的一两等于三克来换算的。实际上,我们药典中的当量,是在汉墓挖掘以前的当量换算,明代大医李时珍说了一句话,古之一两今之一钱。明朝的时候,一两是三十克,一钱就是三克,所以说,汉代的一两就相当于明代的时候的一钱,也就是三克。所以,我们的药典一直沿用到现在,把伤寒论里头的方剂一两就按三克来换算。

但是自从在一九八一年汉墓出土的文物当中进行了大量的核对和考证,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15.625克,这样就把我们的药典给否定了,一两等于15.625克也好,就按十五克算也好,如果还是按一两等于三克,也就是相差了五倍之大,那我们怎么用这个方剂呢?也没必要在这纠结不清。实际上,我们在服用这个当量或者配药换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它的体重或者它的耐药力进行。

举例,简单的说,一个体重很瘦弱的人,或者一个儿童,他如果是按一两等于三克算,有的时候都已经显大了,你若对一两岁三岁以下的儿童,甚至我们还要按一两等于两克甚至一克来算,如果碰上一个姚明那样的巨人,我们一两等于十五克来换算,也不为过,甚至还略有不足。我们往往在临床上是具体按一两等于三克,还是一两等于五克,还是一两等于十克,还是一两等于十五克,是因人而异的。所以量不定,完全是根据这个人的体质、体重还有它的耐药性等等,这样的服用和当量的配比。

一般情况下,我们就按桂枝汤的将息法,就按原方原量,一两等于十五克来抓一副药,但是不一定一天喝完,我们先喝一顿,哪怕儿童,我少喝一勺看,例如桂枝汤,将来所有的方剂都是这样的,我们按一两等十五克配出来,然后慢慢的、少量喝,小促期间,等上半小时到一小时,假如喝发汗的方子,到时没有发汗,我们就再喝一点,没有这种反应,我们就过上半小时到一小时再喝一点,小促期间,一直喝到觉得有了这种反应,比如我们发汗的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好了,出汗能够出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但是有的人出了半个小时没有汗了,那我们不一定非要等到晚上再服那一顿了,我们马上就把剩下的再喝一点,让它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一直出上至少在两个小时的汗,还不要大汗流离,大汗流离病必不除。这样是最恰当的,就是一剂而愈。剩下的药干嘛呀,剩下的药不用了,病好了就不用了。千万不要说后边的药别浪费了,再喝了吧,那就不对了,所以叫不必尽剂,剩下的药宁可浪费倒掉,也不要再喝了。因为喝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为中病而止,就可以了。中病,病已经好了,把这个病,把我们人体这个杠杆阴阳调到最好了。所以这个药喝得慢不好,喝的太多也不对。所以当量换算,我们就是按这个当量换算。

有的朋友会说,干脆我就多抓几副,就按一两等于三克,我抓上十副。这样不如按一两等于15克,抓上以后不一定喝那么多,小促期间慢慢喝。

这有什么好处呢?

你熬一副药,他里头的剂量、熬药的火候或者我们掌握的尺度,一次和一次分着熬可能不太一样。如果我们一下子多熬点,一次熬出来,它的剂量、火候都是一样的,这样,药的持续性都会得天地之灵气,对我们治病有一定的好处。也就是剂量上我们自己掌握,如果按一两等于三克,桂枝九克,芍药九克,什么龙骨九克,最后牡蛎九克,可能在临床上是治不了病的,没有什么大效果,真是这样的。

这个方子,一般不适宜儿童服用,都属于大人的,不管男女。尤其在男子失精、男人方面的应用范围更广。

我们现在解读原文:“夫失精家”,就这四个字,我们也要仔细的品味什么叫失精家?简称失去精华的人,就叫失精家。那失去什么精华呢,不一定是男子晚上遗精才叫失精家。

经常失去水谷精微的人,比如经常出汗的人,这叫失精,是不是就可以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汗出过多,阴阳不平衡,我们用桂枝汤。有的时候对一般的营卫不合的,我们调一调,也可以治疗这个出汗过多的现象,而再加上龙骨牡蛎以后,就更能固涩收敛.

我们还是把这个方子先解读一下,然后再解读条文。先把这个方子的制方思想学会了,同时把龙骨和牡蛎这两味药也学会了。

桂枝汤,就是改善全身血液微循环的。现在,重点是要解决下焦的血液微循环的痉挛,或者叫血痹,那么我们就把桂枝改善微循环的功能,用龙骨和牡蛎给他潜阳潜到少腹或者是下焦。那为什么用了龙骨牡蛎就能够给他引到下边儿去了呢?这是甴这两味药的药性来决定的。

为什么把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称为天下补肾第一方呢?

我们看一下这个方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龙骨三两、牡蛎(熬)三两。就是桂枝汤原方加生龙骨、煅牡蛎各三两,就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首先把这个方子解读一下,然后再解读条文。先把这个方子的制方思想弄明白了,解读条文里的症状及应用就轻而易举了。

桂枝汤,就是改善全身血液微循环的。现在,我们重点是要解决下焦的血液微循环的障碍,或者叫血痹。我们就用龙骨、牡蛎这两味药,把桂枝汤改善全身血液微循环的功能潜降,引到下焦或者少腹,从而就能改善下焦的血液微循环。

为什么可以用龙骨、牡蛎把血液循环引到下焦去呢?

这是由龙骨、牡蛎这两味药的药性来决定的。

以前共同学习桂枝加葛根汤的时候,是用葛根把桂枝汤或者是我们全身的阳气引到病理的位置,引到脖子上,这是跟葛根这种植物的特性有关。要把血液循环重点引到小肠肚脐周围,或者叫中焦,我们是用多加一倍的芍药和饴糖给他引到小肠这儿的。而要引到下焦,我们就用龙骨、牡蛎。

先说龙骨这味药,顾名思义就是龙的骨头,是一种化石,实际上是一种很沉的一种化石。他是干嘛的呢,他这个化石不凉,四气是微凉。然后有点什么味道呢,没有什么味道,那算甘或者什么,有的说他还有点酸的味,总的来说,他是沉重的石头,矿石一类化石,石头是沉的,他的气也相对偏沉,味比较重,这个味说的不是味道,他不是发散闻着有大味,而是四气五味,气为轻,往上飘,味为重,讲的就是他具有一种往下沉的这种味。虽然我们熬出来的不一定吃这个石头,但是我们所有的植物或者是矿石类药或者虫类药都有它的走向。石头的气的走向,就是往下沉的。所以这味药,他也能够沉。哪儿沉呢,让我们的肝沉下来、静下来。

所以,龙骨是入肝的,调肝的,让肝平静下来!不要肝阳过亢,或者说是潜镇龙火、雷火,能够重镇肾中的龙火,也能够潜镇肝中的雷火。使龙雷之火而不上犯。所以主要是入肾和入肝。

那牡蛎呢,牡蛎是入肺的!就是我们的牡蛎壳粉,它的四气五味是咸寒。海里的牡蛎壳磨成粉。咸味的,还有寒,寒则凉降,能够降。咸者入肾,咸能软坚。同时,他又是白色的,又能入肺。从五行木火土金水,这是相生的一圈关系。所以牡蛎这类药,他就能够降肺气生肾水,叫金生丽水!同时,他又是咸味的,也能够入肾,又是寒的,能够凉降。而且,牡蛎这味药是海里头的,处在海水当中,他有什么作用呢?它还有利水的作用!也就是在水里头,他都能够很好的生存、生活,所以,就具有利水的作用。然后,我们再看它的象,牡蛎壳是不是把牡蛎肉紧紧的包裹在里头呢?也有一个封藏的相,封藏什么呢?这种咸寒、白色入肺、降肺气生肾水,然后,他能够紧紧合在一起收藏,收藏龙火。让我们肾里的龙火不要往上窜。

一个牡蛎是在海里的,一个龙骨是在天上火里的,所以,用上龙骨和牡蛎,在古中医就叫水火既济。

用我们现代的解读,用他这种特性,能够把整个的肾中龙火,从肺金那一路,我们就叫往下降,而同时从肝木那一路,又不使火往上升,使劲给他平。

重镇潜龙!

肝木本身是往上升的,而我们用了龙骨以后,就不让它升了,少升一点,所以肝火就不怒了,龙火也就在肾宫里呆着了,而牡蛎呢,就从右路肺金的这一路给他又降肺金,然后生肾水。肾水不要随便顺着这个肝火发上去。两路兵马同时让龙火潜镇在我们的肾宫里头。

同时,我们还要用桂枝汤来改善血液微循环!用这两路兵马,让全身的这种能量波,血液也好,血液带动水液也好,从心脏出发的这种振动、脉冲波,就能够重点潜移到我们的下焦或者肾区或者生殖区域或者腿部,改善了下焦的血液微循环。牡蛎是咸的,咸者入肾,直接就能够把桂枝汤改善血液微循环的功能引到肾里头,改善了肾的血液微循环。牡蛎一味药就有很多作用,用两味药,龙骨和牡蛎的配合,就能够更好的改善肾脏、肾的区域、肾相应的生殖系统、下焦还有下肢的血液循环。也就是这几个区域的血液循环是一套循环系统。

古中医说,肾司二便。

通过改善下焦的血液微循环,不仅改善肾、膀胱、小便的功能,同时也能够改善我们大肠的降结肠、直肠的血液微循环,从而改善大便的功能。

然后,我们再通过这样的思想拓展,就知道了他能解决多少问题。

单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上说,我们也可以把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叫天下“补肾第一方”!

补肾到底应该怎么补?

我们可以用引阳入阴的办法,例如,用地黄类的方剂,加上少量的肉桂和附子,把阳引下来,这也是补肾。用地黄类的药补肾水,同时收敛精气,用肉桂、附子改善肾区的血液微循环,引阳入阴,我们全身的能量就引回来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也是这个思路,大的思路是一样,但是用的方法不太一样。

桂枝汤改善全身血液微循环,调阴阳、和营卫,再加上龙骨、牡蛎,潜阳归宅,其制方境界很高。

一个天上的龙骨和一个海里的牡蛎,形成了水火既济。也就是把心阳和肾水,心和肾之间让他交通起来,心肾相交。桂枝汤再把血液循环一改善,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是一个升降出入的大循环,再加上龙骨和牡蛎,就有点心肾相交、上下通达的意境了。

我们可以想到,古人的智慧相当的高,心和肾这两头靶点一交,桂枝汤里外畅通、上下通达的一循环,重点的又改善了我们肾区的血液微循环。肾这个地方血液微循环一畅通、血液量一充足,肾得到的营养就多了,用现代医学就是肾区的肾小球细胞得到的营养就多了,我们整个生殖区域的血液微循环一改善,想不好都不行!

《金匮要略》原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我们学习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方解,条文解读起来就好解读了。每个条文就都迎刃而解。

最根本的病机就是下焦的血痹

那么,我们就要使下焦这个地方,包括肾、还有生殖区域、大肠降结肠及直肠以及双腿的血液微循环改善,使充血量足一点、营养多一点,这地方就好了。古称“威喜丸”名符其实!

以后学习“天下女人笫一方”温经汤,那是女人专方,男人也可以用。男人最常用的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女人也可以用。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夫失精家,经常失去精华的人,都成专家了!也可能是经常拉肚子、经常出大汗的人,出血过多的人,经常遗精的人,还有一些看不到的能量消耗过大的人等等。就是这一类的方子。但是不是他就是唯一处方或者马上就对证呢?不一定!然后接着看,动不动就出大汗的人,经常拉肚子的人,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呢?大便稀,一天大便好几次,不成形。下焦血液循环不好了!

肾司二便,大便不好。那大便干燥的呢?便秘的呢?也有可能。我们以前学习的小建中汤,改善了小肠的血液微循环。这个是改善了大肠的降结肠以及直肠的血液微循环,小肠的血痹痉挛用小建中汤。大肠的降结肠是给大便信号的,我这个便在小肠和大肠里都满了,大肠和直肠那地方有神经,腹腔这个地方布满了很多神经,然后给一个触发信号,他就该大便了。如果大肠的降结肠没给信号,就没有便意。为什么呢?

大肠肠管壁都是平滑肌,里面都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周围分布了丰富的神经系统,他不给信号,你就没有便意,那不就便秘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这类的方子是可以双向调节的。失精家,还有干脆连垃圾都排不出来的,这都有可能。

然后,经常出血的人,晚上经常遗精的人,还包括男性经常主动遗精的人,反正就是经常失去精华的人,都属于失精家!

我们介绍一个失精家的头型,就是头上头发少,年轻轻的就谢了顶了,这叫失精家的头型。

少腹弦急。少腹,指的就是我们生殖区域这个地方的小肚子,准确的说少腹是偏两侧,小腹肚脐下边偏两侧的整个的附件、生殖区域这个地方都属于少腹。少腹弦急,弦,就是有寒,紧张、有痉挛的现象。就是小肚子,也不管少腹还是肚脐以下这一块了,反正这个地方紧,硬邦邦的,小肚子冷。急,就是小肚子不仅寒冷,还急迫,也就是隐隐疼痛,不舒服的各种感觉,这叫急。弦急就是又冷又痛的急迫感。

小建中汤是肚脐周围硬邦邦的,是小肠壁痉挛所致,这个是肚脐下边及两侧小肚子这硬邦邦的,弦急痉挛了。这个地方为什么痉挛呢?一般是因为寒,寒主收引,毛细血管都痉挛了,这个地方血液过不来了。

阴头寒,男子的生殖区域都寒了,那你小肚子不寒吗?生殖区域都寒了,供血都供不了了,充不上血了,当然男人就不可能功能好。

主要就是下焦虚寒、血供不足,寒造成的血痹,血痹造成的供血不足,然后造成的痉挛,造成的这种肾虚劳。

目眩,指的是什么呢?

有人年纪轻轻眼睛就不好使了,岁数大点的,老眼昏花,老花眼。很小的时候,有些儿童就有散光、远视、弱视、斜视这类人,也叫目眩,也有这样的症状。

刚才说的失精家,大了还尿床,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啊?经常尿床的人,控制不住,也是这个。有人一紧张就漏尿,有点什么事儿一急就想尿,肾司二便的功能差了。

有人一被惊吓就尿裤子了,肾主恐嘛,恐惧了,吓得尿裤子了,这样的人都属于失精家。

目眩,老眼昏花了,儿童的斜弱视了,眼睛不好了,很小就近视了,戴眼镜了,现在学校里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戴眼镜的都要超过一半了,这都属目眩。如果不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还会越来越多。须警惕!!!

发落,掉头发了,失精家头型。年纪轻轻就掉头发,一把一把地往下掉,自己看着都心疼。

少腹弦急,阴头寒,是下边冷,下边的问题。目眩、发落,是上边热,头上的问题。

为什么会目眩,为什么会发落呢?

这是我们出现了上热下寒,上边的垃圾代谢不掉,出现了上边垃圾堆积过多,不仅仅是目眩,还包括我们的眼睛疼,目框疼,眼睛周围不仅仅是老眼昏花还觉得疼痛,包括迎风流泪、眼睛框疼这样的,掉头发就更不用说了。

女人太欢迎这个方子了,洗完澡地上一把头发,办公室、家里到处都有头发,看着就让我们心疼啊!

我们仲景先师早就把条文、方子都放在这儿了,都放了快两千年了,我们就是不会用,真是可叹、可悲!

因为下焦的血液微循环不好,肾司二便,我们的大小便都通过下边走的,上焦、中焦、下焦的大部分垃圾都得通过下边排。下边痉挛了,垃圾在头上下不来,又产热。清阳、水谷精微、肾中精气不仅升不上去,反而常失精华,不能濡养头发和眼睛,下边的血供不足,血液循环也不好,头上的血液循环由于垃圾过多也不可能好。垃圾堵着运不出去。

清阳上不去,浊阴下不来,就造成的目眩、发落等一系列病症。

妇科圣方温经汤,补气补血,活血化瘀,被称为“妇人第一方”。

吴茱萸三两,当归、芎䓖、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

我们解读这个方子: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如果有大枣的话,我们就是原方的桂枝汤。原方桂枝汤桂枝、芍药各三两,这里桂枝、芍药各二两,这个无所谓,这个是因人而异,在这儿就写了二两,我们就按二两,桂枝和芍药等量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就是标准版的桂枝汤。

因虚,什么虚?

气虚了,大枣的营养可能就差一点了,我们就用上人参,人参是补气的,补什么气呢?人参是补阳气的,补元气的。什么叫阳气,在伤寒论里头,就是我们的津液。

人参这味药,在古代的时候都是野人参,最好的就是山西上党地区的人参,但并不是我们现在叫的党参。山西上党地区的人参早就绝了,它是补阴的,阴中有阳,阳寓阴中,这样的人参,是凉的,我们含在嘴里头,觉得能补元气,口不渴,津津玉液。我们当下的人参没有这个功能了。

我们当下一般的就用党参补补气,补气的作用大,补津液补能量的作用就小了。

到底是补什么气呢?元气还是阳气,还是胃气呀?

从微观上看,人参是振奋细胞机能的,人体粗分可以分为六大类细胞,我们通俗点讲,人参是能够补充人体无氧状态下细胞的机能的,或者是振奋这一部分细胞机能的,而黄芪是能够振奋有氧状态下细胞的机能的。

血虚,当归,帮合营的芍药合血,接着补充血容量,把三焦里的组织液往血管里合,血仍然不够,用阿胶,直接补充血容量,都是围绕着血容量来进行的。

要把血行起来,用川穹。

但是我们要有淤血怎么办呢?就用丹皮。标准的说法,丹皮是调理血管壁的,消炎的。丹皮,我们中医叫活血化瘀,但是,不能仅仅用活血化瘀来理解它,它的作用靶点是血管壁发炎了,太通透了。我们在经方扶阳体系里头,对每一味药应该有更精细的解读,要不丹皮你不会用,丹皮是在我们血管壁通透性太好的时候,也就是血管壁发炎了,有渗出,有脓肿,有血液渗出,老是流血,这个时候用丹皮。

例如鼠疫造成的血液往皮肤外部渗透,有出血的症状,那就是除了芍药以外,还有一种丹皮,血管壁通透性太好了,有炎症了,我们用丹皮,所以在这儿呢我们就用了一个丹皮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或者说不要太通透了,有炎症,活血化瘀。

最终的根本还得落实到血寒,血有点儿冷,血寒积结胞门。

所有的都是因虚,还有积冷呢,最后血都冷了,我们得用上一味药叫吴茱萸,暖血。

为什么单用吴茱萸呢?

吴茱萸这味药是特别好的一味药,我们神农本草经365味药,唯独吴茱萸有大苦大温大辛的特点,辛、温、苦,特别苦,特别辣,热性挺大。

为什么选择这个苦温药?如果我们只是选择又辛又辣又温的药,那有很多呢,例如细辛、附子都是这样的,我们目的是要暖血,让流通在女人肝和子宫里头的血液循环好一些,还得温暖一些。血太冷了,长年累月的至有历年,最后我们宫寒,得暖起血来。但是暖起来了又怕上火呀!辛温药一散,血热了,热血沸腾了,肝的雷火就开始动了,一动我们心神就不宁了,就上火了,所以在暖血的同时还要把血收住,不要过于激动,热血不能沸腾,就是吴茱萸。

因为他的味道很苦,天下苦者,莫过于黄连,吴茱萸比黄连还苦,当然这是一个说法而已,其实它主要是又苦又辣,真难喝,但是就用它这个大温大辛大苦,暖血而不沸腾,就把血暖起来了,还不上火。

温经汤里头包含了很多个方剂,里头有吴茱萸、人参,就叫吴茱萸汤,治什么呢?久有陈寒,头痛吐涎。

暖血而不沸腾,能够去陈年累月寒,寒的时间长了,身体里头又有通行的水、邪、还有痰、浊的地方,就流不动了,挤压在我们的大脑里头了,或者胃肠道里头了,那有的时候就恶心,堵住了,把我们的胃黏膜给糊住了,出现一种症状,一吃东西就想吐,就用吴茱萸汤,还有陈年累月的头疼,我疼了20年了,甚至我头疼病疼了50年了也没治好,记住吴茱萸这一类的方子,因为把血暖起来了,血才能流动起来,吴茱萸汤都合在温经汤里头了。

所以陈年累月的头疼,不治头,治哪儿啊?治子宫宫寒,用温经汤,因为它包含了吴茱萸汤,还有川穹。

我们教大家是治病大法,不一定非要教大家一个方子,干什么用,因为它的作用太广了。吴茱萸能够暖血温血而不沸腾,去陈寒。

当归、芍药、川穹,没有地黄,归、穹、芍、地是我们后世大名鼎鼎的号称天下“补血第一方”的四物汤。

前面这一段,几乎就是桂枝汤在芍药这个方向上的拓展,增强了补血的力量,又加了活血化瘀的力量,又加上了暖血的功能、行血的功能等等,让这个血就流起来了,活起来了,解除了血脉痹阻。

我们上一讲讲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引血下行,引阳入阴,或者叫重镇潜阳。他还不是引,他是镇,镇压,镇下去。那个没有产生淤血,也没有血冷,血容量也并不缺,那如果缺了呢,就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芍药那个方向上,你也可以这么去拓展,我就教给了大家一些缺血补血,有淤血化瘀血,血冷了加吴茱萸,大家就明白了。

所以,以前我们讲的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自己可以酌情的加减化裁,合方应用。

还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一味丹皮,代表了活血化瘀的整体思路。如果子宫里头有子宫肌瘤,活血化瘀的力量太小了,不够了,那就要在丹皮这个基础上拓展了,要加强活血化瘀的力量。

仲景先师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医圣给的每一首方剂,都是一个公式,一个理法,需要在这个理法的思想指导下,自己去根据每一个人的病情酌情化裁,因人而异,因人制宜。

比如在丹皮活血化瘀力量不够的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加丹皮、桃仁、水蛭、牤虫、大黄等等。相当于我们和用其他的方子,例如去瘀血汤,就是大黄蛰虫水蛭这一类的,还有抵挡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我们后边再说加减。

血不行,血痹,血少了,血冷了,有淤血了,然后血流不动了,血流不动了,就和我们三焦这儿的交换差了,水也不可能流的特别好,就在人体里头产生了很多的水湿。

水和元气是在三焦流通的,血不行了,水也不利了,就会湿气重了。三焦里头不仅仅是湿气重了,可能痰浊也重了,水也多了,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加健脾祛湿的白术、茯苓、泽泻,就相当于当归芍药散也能够合进来了,一加去水的药,就相当于当归芍药散,再加上桃仁,就相当于合上了桂枝茯苓丸,加上个大黄水蛭牤虫,就相当于合上了去瘀血汤或者是抵挡汤等等,就根据每个人情况再酌情的加减,不要怕,我们先用基础方来,你大不了加一个桃仁嘛,丹皮桃仁,你愿意加个红花,加个红花,我用三七行吧,三七是后世的,又贵、劲儿又小,你用它干嘛?当然,用用也未尝不可,也可以用三七作为日常保健用药,经方里头不用,力量太小。那么在桂枝汤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加强了补血、和血、行血、活血化瘀,我都给他调理的特别好了,头痛也治疗了。

但是,我现在要重点解决生殖区域的血液微循环的障碍,让这个功能,暖血、行血、补血、活化瘀血的功能都给他潜到我的生殖区域和子宫这个区域,解决血寒积结胞门的问题,怎么办呢?

理中汤理中,四君子汤补中,六君子汤和中。我们现在提出一个新概念,建中!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

我们怎样建中呢?

如果我们的小肠这个地方出现了问题,肚脐周围小肠的血液微循环出现了障碍,造成的腹痛、肚子硬、里急,营养过不来,全身瘦弱,虚劳,抵抗力差,免疫力低等现象。

我们以前讲过,用甘草生姜大枣,甚至参姜术草的理中汤理中的概念,又讲了加上半夏以后或者陈皮、半夏以后和中的概念。让它营养能进去,垃圾能出来。围绕这个胃肠道,胃肠道是个太极轴,营养得从胃肠道化生进去,同时很多的一部分垃圾,还得顺着我们那个三焦膜系统进入胃肠道排出去。如果胃肠道粘膜给堵住了或者封闭了,由于痰浊封闭了,交通就受了影响,营养进不去,垃圾出不来,那就要用半夏和胃的思想,即用干姜、人参、半夏、甘草和胃,这叫和中的思想,理中、和中。

但是,现在我们出现了问题。我们不是有痰浊,也不是小肠的气化的能力、动力不够,而是小肠壁的毛细血管儿痉挛了。不管什么原因,不管我们是吃凉的,吃冰棍儿,从一岁就开始吃冰棍儿,吃到几十岁,吃了几十年的冰棍。 久而久之,把我们小肠壁很多的毛细血管儿都给冻得痉挛了,我们小肠壁当然也就痉挛了,那你不疼才怪呢!肚子疼是小肠痉挛,那肚子里头有什么?

肚脐周围就是小肠,没别的了,小肠肌肉痉挛了。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小肠壁痉挛了,他致密的像一个钢管子那么硬,我们吃进去什么东西,营养能够进去吗?

首先说小肠痉挛了,让你肚子疼那是轻的。营养进不去,那我们全身细胞儿不都得饿死啊,这种极端的情况,我们就得饿个半死,半死不就是肌肉萎缩了,或者是全身能量差,看着弱巴巴的,抵抗力差,免疫机能低下,病殃殃的。化生无源!我们的能量化生无源。

这是小肠壁里头的毛细血管的痉挛。

小肠壁这个地方从解剖学上看,静脉回流和动脉输出的血管儿的比例是2 : 1,为什么呢?第一,需要动脉输出,血液才能达到这儿给小肠供血。第二,吃进去的食物,化生营养以后,首先要通过静脉回流,送到心脏里头。

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营养以后,要穿透小肠的毛细血管儿壁进入血液,进入血液以后,你不能从胃肠道这儿就往全身去输布吧,靠什么?得靠心脏。营养先通过静脉回流,回到心脏里头,所以静脉回流为主导。主要是静脉回流出现了障碍。

从解剖学上观察到,静脉回流的微循环的血管儿是2套血管儿,动脉输出是1套血血管儿。所以张仲景医圣就选了一个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有了三两的芍药了,我再加三两芍药,叫倍芍药。芍药就是解决静脉回流的毛细血管痉挛的。

小肠儿这个地方的血管正好是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2 : 1的关系。那我就在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的基础上,我再加三两的芍药叫倍芍药,然后把血液微循环的整个功能就引到了以静脉回流为主的地方,正好这地方是2 : 1。好,那就在我小肠这个地方,重点改善小肠部位的血液微循环与能量的分布,把阳气往这儿调。

同时还怕他调动的不够,我让阳气在这个地方多待一会儿,本身就是从小肠化生出来的津液和阳气,那就在我这儿多呆会儿吧,加一个甘味儿的,甘入脾胃、入小肠,正好加一个麦芽糖,或者叫饴糖,具体为什么是饴糖、麦芽糖?为什么不多加甘草,这个就不细说了。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用饴糖,没有饴糖用麦芽糖代替,为什么呢?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泌别清浊,后天之本。从这儿化生营养,化生精微物质的,我们用麦芽糖代替就行。麦芽,麦芽生长发源的地方 ,做成了糖,第一它是个六碳糖,分子量特别小,特别容易吸收。

第二呢,甘味儿,挺甜的,这种甜味儿人都挺喜欢,胃肠道也挺喜欢这种甜味儿。同时它有升发的功能,从这儿发源地,特别适合于胃肠道的吸收,又是六碳的,分子量特别短,容易吸收。

麦芽糖是大麦牙做出来的糖,还不是小麦芽。所以就让我们的阳气在小肠的部位多待一会儿,通过倍芍药解除小肠部位毛细血管的痉挛,让小肠壁得以畅通。

这就叫建中,小建中汤,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就是小建中汤。

我们要逐步理解理中、补中、和中、建中的思想,要想理中,须先建中,要想和中也要先建中。中建不起来,即使营养化生出来了,小肠壁还痉挛着呢,营养也进不去。

小建中汤具体能治疗什么呢?在小建中汤基础上稍微一变化,变化出来的黄芪建中汤还有大阳旦汤。小阳旦汤是桂枝汤,大阳旦汤就是小建中汤加黄芪加人参。把黄芪量稍微一变,就成了我们张仲景的黄芪建中汤。

这只是给了大家一个概念,小建中汤是用芍药和饴糖,把桂枝汤整体的能量或改善血液微循环的功能,或者人体的阳气,给他引阳气到小肠部位,并在此多待一会儿,那么就改善了小肠部位的痉挛。

仲景先师的一句话,“引阳气则愈”让我们回味无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