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85回 资治通鉴:作为领导者,要有主见更要定位自己的角色

 鉴史悟道 2024-01-30 发布于浙江

《资治通鉴》汉纪一 第9卷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乙未,公元前206年)

  【原文】

  冬季,十月,沛公刘邦率军抵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素车、驾白马,颈上系着绳子以示自己该服罪自杀,手捧封好的皇帝玉玺和符节,伏在轵道亭旁向刘邦投降。众将领中有人主张杀掉秦王。刘邦说:“当初怀王之所以派我前来,原本就是因为认定我能宽容人。何况人家已经降服了,还要杀人家,如此做是不吉利的。”于是便将秦王子婴交给了主管官员处置。

  【译文】

  冬季,十月,沛公刘邦率军抵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素车、驾白马,颈上系着绳子以示自己该服罪自杀,手捧封好的皇帝玉玺和符节,伏在轵道亭旁向刘邦投降。众将领中有人主张杀掉秦王。刘邦说:“当初怀王之所以派我前来,原本就是因为认定我能宽容人。何况人家已经降服了,还要杀人家,如此做是不吉利的。”于是便将秦王子婴交给了主管官员处置。

  【材料解析】

  刘邦出身农家,个性洒脱豁达、不拘小节,颇有度量。人到中年,提三尺之剑,斩白蛇起义,仅用7年时间,从一介平民荣登帝王宝座。刘邦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成功,除了站在时代风口外,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卓越领导者的品质,能让一批奇人异士心甘情愿跟着他。其中,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有自己的主见,思想不会被他人所绑架。比如,刘邦起义军攻入咸阳后,在是否杀子婴这个问题上,这个品质表现得非常明显。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杀子婴对刘邦来说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先讲好处:

  第一、刘邦能够跟下属打成一片。天下之所以揭竿而起,在于暴秦对天下百姓进行残酷压迫,而秦王子婴是暴秦的代表人物。刘邦的手下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曾经或多或少受到过摧残和压迫。现如今风水轮流转,秦王朝这个帝国大厦已经倒塌,这些穷苦百姓终于有机会,靠杀掉暴秦这个代表来以泄私愤。这种心理是大众心理,很容易被理解。这个时候,如果刘邦顺应他们的请求,他们会认为老大是自己人,为我们着想,于是会对刘邦更加亲近。

  第二、杀掉子婴,代表暴秦彻底灭亡。楚怀王曾经跟项羽和刘邦说过,谁先入咸阳者为王。既然事先都有约定,那么怎么证明自己入了咸阳,抢到头功呢?你说你入咸阳,你凭什么证明?所以,唯有把暴秦的政权代表人物子婴杀掉,才能证明你彻底攻入咸阳。天下百姓知道是你刘邦杀的,你就是天下苍生的救世主。这样能收获一波特别痛恨暴秦的百姓。

  杀掉子婴,那有什么坏处呢?

  首先,子婴投降很有诚意,不杀他可以避免更多的流血冲突,但是如果杀掉对方只会有损刘邦的仁义之名。子婴虽然在刘邦攻占咸阳时,也做过抵抗,但是总体来说,并没有做什么坏事,他与秦始皇,秦二世胡亥不同。

  其次,子婴为人仁厚,没有杀他的理由。况且当时刘邦的军队都是杂牌军,并不是什么正规军,刘邦不杀子婴可以间接安抚秦民,让其安心接受现实,不必担心投降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接着,杀掉子婴相当于他是第一个入关的天下共主。这无疑是在和项羽公开的站对立面,现在还没有实力跟项羽对抗,不杀子婴是为了保证他来之前,可以全身而退。

  最后,不杀子婴,刘邦这是在给设计项羽。项羽知道刘邦率先进入咸阳,而自己还在苦哈哈对抗秦军,所以必然会恼羞成怒。这个时候,留着子婴,让项羽拿刀做掉对方,不仅能让项羽发泄,而且还能凸显刘邦的仁厚。

  刘邦不杀子婴,估计有这些考虑。

  刘邦之所以能成就大事,关键在于他善于听取下属的建议,有才能的下属得到领导的重视后,必然死心塌地为其效力。但是不代表,刘邦没有脑子。小事情上,刘邦可能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大方向他会自己做主,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同意下属的请求,杀掉子婴,表面上能跟下属打成一片。但是所带来的后果很严重。不说项羽会怎么样对付刘邦,单凭团队的带领上会出问题。

  因为一个领导者,不能为了迎合下属,而作出不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事情。领导者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同样的事情,下属都要求这样,作为领导就不能随声附和,因为位置不同,立场不同,对事情的态度要不同。刘邦的下属要求杀掉子婴,站在他们的立场,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泄私愤是普通人最基本的情绪诉求,除了这个,他们不会从做全面整体的考虑。

  但是作为团队的领导者,那就不能被团队其他人的情绪所绑架,要学会全盘,全面综合考虑。基层永远只会为自己的利益和情绪考虑,同时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团队中某一个人走了或者作出错误决策,最多波及他个人,不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命运。但是领导者如果出现错误的决策,那会给团队带来灭顶之灾。

  刘邦不杀子婴,并不是怕项羽,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他本身就是志向远大,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考虑有什么后果。但凡那些能成就霸业的人,都是善于笼络人心的高手。杀掉子婴弊大于利,会让其背上残暴不仁的人设标签,不利于团结人心。更何况像楚怀王,秦王子婴等标杆人物,这些人虽然没什么实力,但是在当时社会有极高的人设形象。对他们动刀子,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这个舆论没有好坏之分,你驾驭得好会收获一波民心,驾驭不好就容易被其伤害。项羽他没有弄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仅凭自己的情绪做事。

  以前刚在一家医院做行政主管的时候,医院很多医生跟我投诉,说医院食堂做的饭菜特别难吃,希望我过去跟食堂阿姨沟通一下。当时我以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提醒一下食堂阿姨就可以了。结果对方仗着跟院长是老乡,完全听不见别人的建议,跟我大吵一架。这种完全不听指挥的下属,我本想当天就把对方给开除掉。于是我就先征求一下院长的意见,结果院长说先别急于做事,然后还叫我跟着阿姨一起去他办公室聊聊。

  听到这话后,我觉得肯定开不了任何人,也没有任何权力指挥任何下属,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夹在中间的传话筒。

  事实上,却是如此。所以从那以后,我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主,无论大小事务,都先让院长做选择。这样我也就少了很多烦恼,反正我只是一个打工的,我只要自己吃饱就可以了,至于其他医生有什么问题,我也只能打哈哈。

  不过话又说回来,站在院长的立场,他这样和稀泥方法也是对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下属架空。下属和基层有摩擦,他可以做中间人,两边可以说好话,这样功劳和“皇恩”都在他手里。唯有全院所有人事权和财政权抓在自己手里,就可以牢牢控制整个医院,那么,无论医院换多少个中层干部,都不会影响他的基本盘。

  总体来说,当自己成为领导后,主见是一方面,不能因为下属说什么就是什么,还有就是自己最关心的是什么?

  如果你想把一个组织做大,做强,你作为一把手,就应该大胆放权给自己的下属,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什么都抓在自己的手中,这样还需要中层干部干什么呢?别人想做事,基层可以直接过来跟你诉苦,然后你再过来和稀泥。基层有你在撑腰,后面中层干部就更难开展工作了。

  如果你只想牢牢控制住一个组织,不至于被下属架空。那就要想办法把人事权和财政权抓在手中,一个人没有人事权和财政权,他就无法驾驭下属。因为你给不了别人任何待遇,你也没有能力开除或者提升对方。

  如果你什么都不想,只想把这个组织当成过渡。那就不要把自己当领导,该自己干的活,自己干,不多嘴,不做主,不诉苦,不改变现状。以前怎么样,就一直让它怎么样。

  【启发】

  1、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人云亦云,尤其是领导者。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下属说什么,你就同意什么。下属之所以是下属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领导者不仅为自己负责还要为整个组织的利益负责。

  2、普通阶层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你这次满足了他的要求,下次他还会提出过分的要求。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不同意他就会怨恨你,同意的话,他还有下次。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团队的发展,还不利于自己的形象设立,因为你已经成为下属眼中的老好人。

  3、驾驭下属不是只有和他们打成一片就可以的,适当与他们保持距离,才有敬畏感。天天嬉皮笑脸,什么要求都能满足,对方就不会把你放在眼里。下次你对工作提出要求,他们就很难做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获取【如何成为领导心腹】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