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厉害:说软话,办狠事,离开群

 布衣粗食68 2023-11-14 发布于湖南

有一种树,歪歪扭扭,没有人喜欢。

正因为没有人喜欢,树独自成长,活了百年,形成了树冠。

庄子说:“这是无用之用。”

诚然,看一个人是否厉害,别看当时,不是谁凶谁就有用。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赢到最后的,不一定是冲刺最狠的,而是耐力最大的人。

一个人坚持低调,不是认怂,是不动声色地成长。

01

说软话,示弱。

秦朝末年,刘邦、项羽崛起。

项羽一出场,就叱咤风云,在巨鹿之战时,带领将士,破釜沉舟,战胜了强大的秦军。

毫无悬念,他被称为西楚霸王,一时间,诸侯们闻风丧胆。

为了巩固霸王的位置,项羽安排了鸿门宴,对刘邦的种种行为,进行指责。

刘邦自知实力不如项羽,于是带着谢罪的口气,说:“我和将军你,一起攻打秦国,我也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先到咸阳。可能是运气,要不然,我都不能在这里见到将军了。”

一番话,让项羽更加洋洋得意,于是不再把刘邦当成强敌。

另一边,刘邦暗自努力,终于战胜了项羽,建立了西汉。

在春秋时,吴王夫差,一举打败了越王勾践。

勾践在被围困的时候,派人传话给夫差:“您太厉害了,我为了活下去,带着夫人一起去给你做奴仆,一辈子臣服于您。”

夫差洋洋得意,接纳了勾践的建议,因此有了后来的“三千越甲可吞吴”。

《礼记》有言:“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所有恶毒的话,到头来会回到自己身上。也就是说,你对人凶恶,其实是把别人激怒,然后别人的拳头,大概率会对着你。

你给人好言,别人就会化解愤怒。你可怜巴巴的样子,还会得到别人的同情。

说软话,不是自己软弱无能,而是顾及到了三种情况。

其一,对方比自己更强大,不服软,就立马会被压制,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其二,自己很强大了,若是咄咄逼人,就会引起一群人的怨气,导致有人冷不丁地伤害自己,还不如服软,争取大家的和睦。

其三,彼此不知底细,自己服软,再根据对方的情况来判断。就算自己一直服软,也没有关系,这是教养。

在金庸写的《鹿鼎记》里,有一种功夫叫“化骨绵掌”,只要有人被击中,两个时辰后,此人就会骨骼酥软,失去战斗力。

柔软的力量,于无形之中,变得强悍无比。

02

办狠事,赚钱。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不赚钱是不行的。

说软话,其根本就是为了更好地立足在世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厉害的人,身段、言语、眼神等,都会很柔软,然后开始办狠事,为自己和家庭而努力。

在上世纪的德国,有一个叫埃·奥·卜劳恩的男人,绘画功底很好,但是他刚正不阿,得罪了当局。

很长一段时间,他被禁止参与绘画活动,任何报刊杂志都不得刊登他的作品。

没有了绘画的工作,他和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儿子要花钱读书、吃饭,妻子又不能独自撑起家庭。他一狠心,就去了小工厂打工。

人家都笑他:“堂堂大画家,也会和工人站一起。”

他只是笑一笑,不予争论。

在工作之余,他坚持绘画,留下父与子的生活画面。

很快,《柏林画报》找到他,并且发布了父与子的作品。为了能赚钱,他主动舍去了自己的名字,另外取了一个名字,放在作品上。

办事要狠,否则不会成功。但是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狠?从来不是咬牙切齿,也不是狠狠地伤害别人,而是逼着自己改变,哪怕委屈,也要努力前进。

埃·奥·卜劳恩在画作里写道:“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

记住自己的身份,不仅是为了一个人吃饱而活,还得考虑背后的家庭、事业等。

你不对生活狠一点,那么生活就会处处为难你;你不对收入狠一点,穷困会让你走投无路。

骐骥一跃,不能百步,但是一次次跳跃呢?千里之遥。

03

离开群,悦己。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一句话:“一群牛羊,不如一只老虎。”

不是群体大了,就能耐强大。

我们不是老虎,也没有以一敌十的本事,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独处,让自己冷静下来,也真正活成自己。

厉害的人,不是一直独来独往,而是常常在群里,但是不会被群里的氛围同化,有自己的思维,寻找自己的出路。

合适的群,就多待一会,不合适的群就退出,没有什么舍不得。

简单来说,就是合群不合群,都没有关系,就凭自己的真实感受,生活和事业的需求。

不因为孤独而去献媚别人,不因为合群而被人误导。

诗人余光中说:“不要把自己置于大众的天平上,不然你会因此无所适从,人云亦云。”

敢于做自己,朝自己喜欢的方向出发,也许路很难,但你会走得酣畅淋漓。

04

作家林清玄说:“花的开放,是它自己的力量在因缘里的自然展现。”

是的,一个人要绽放,不是蛮干,而是把力量集中起来,顺着自然的规律去用。

别人会嫉妒强者,因此你要变得柔软,让人察觉不到你的强大;别人会瞧不起穷人,因此你要狠心去赚钱,别老想着轻轻松松发大财;群体会感染你,因此你要有独善其身的本事。

做个不动声色成长的人,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