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苹果园常见害螨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栖霞资深果农 2024-01-31 发布于山东

第一篇   苹果园常见害螨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在苹果树上为害的植食螨,据记载我国至少有9种:果苔螨、苹果叶螨(苹果全爪螨)、柑橘叶螨、山楂叶螨、朱砂叶螨、神泽氏叶螨、李始叶螨、丽新须螨和二斑叶螨。原先它们对苹果为害是不重要的种类,但自50年代以后,由于广泛应用滴滴涕、对硫磷等有机合成杀虫剂防治桃小食心虫的同时大量杀伤了天敌,因此苹果园中的植食螨就失去天敌的控制而大肆蔓延为害。其中为害最重的是山楂叶螨、苹果叶螨和李始叶螨。山楂叶螨分布普遍,尤以夏季高温、干燥的河南、河北和黄土高原为害最烈;苹果叶螨则以气候比较湿润的近海省份居多,近年陕甘等地局部开始大发生;二斑叶螨在我国传播蔓延很快,目前在河北、北京、辽宁、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市均有分布,而且在有的地区已经成为优势种,造成果树提早落叶,为害相当严重;李始叶螨在陕西、甘肃、新疆、云南等地区为害严重。

【一】受害症状

植食螨的为害方式,是以口器刺入叶片表皮,吸吮细胞组织中的内含物。但因各种螨的活动范围和取食部位不同,其被害叶片表现的症状亦有所区别。

山楂叶螨常集中于叶背的某一部位拉丝结网,于丝网下活动、取食,叶片正面出现成块的失绿斑点,严重时螨群迅速扩散,叶背变为褐色,并转到叶面为害,被害叶片容易脱落。

苹果叶螨活动频繁,叶背、叶面均有取食,叶背以幼期螨为多,叶面是成螨占多数,失绿斑点散布,被害叶脱落不明显,一般无拉丝现象。

李始叶螨多聚集在叶片背面的主、侧脉两侧刺吸为害,因之,受害叶片的主、侧叶片两侧先呈淡黄色,而后逐渐向周围扩展,使整个变成黄褐色,一般并不脱落。

二斑叶螨多聚集在叶背主脉两侧,受害叶片初为叶脉两侧失绿,以后全叶焦枯脱落。种群密度大时叶面上结一层白色丝网。所有这些经植食螨为害的叶片,蒸腾作用增强,破坏水分平衡,叶绿素数量下降,光合作用停顿,导致苹果的果实小,产量低,而且还影响到翌年的花芽形成,特别是在苹果的枝、叶及果迅速生长和花芽分化阶段,植食螨为害的影响最为严重。

【二】生活史、习性

1️⃣山楂叶螨:在辽宁1年发生6~7代,河南黄河故道可达13代,以受精雌螨在树体翘皮下或根颈附近土缝中越冬。

翌年春季苹果树花芽开放时,就出蛰上芽为害;到国光品种花序分离期达到盛期时,开始产卵。因此,在越冬雌螨密度大的果园,苹果开花前或落花后,是用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以后世代重叠现象逐渐严重,全年以7月中下旬发生的第三、四代数量最多,7月下旬以后逐渐消退,而越冬雌螨就随之出现。

山楂叶螨行动不太活泼,常群集叶背结网为害。在树冠中的分布可分为4个阶段,即5月份越冬代雌成螨内膛集中阶段,6月份第一、第二代向外扩散阶段,7月上中旬第三代均匀分布阶段,7月下旬、8月上旬第四代以后外围增长阶段。全年以7月中下旬发生的第三、第四代虫量最多,种群增长为害最重。冬型雌成螨出现的早晚与树体的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种群密度大,树体受害重,营养条件恶化时,7~8月份即可出现冬型雌成螨。

山楂叶螨各发育阶段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见表-1,完成1代在平均温度9.2°C以上的有效积温是250.8日·度。

图片

山楂叶螨适合高温、干旱的生态条件,除此之外,在中、西部果区猖獗,还与如下方面因素有关。

山楂叶螨发育历期短,繁殖力高,既营两性生殖,也可单性生殖。未交配的雌螨所产的卵全部发育为雄螨;交配过的雌螨所产的卵,有的发育为雌螨,有的发育为雄螨。雌螨产卵前可进行多次交配,开始产卵之后,不再交配。当日平均温度达15°C以上时,开始产卵,产卵的适宜温度为21~25°C。随着温度的提高,日产卵量显著增加,发育历期明显缩短(表-2,表-3)。

图片

图片

由于山楂叶螨生殖力高,发育历期短,高温千旱又可促进其日生殖量提高,发育速度加快。因此,种群可在短期内很快上升,这是山楂叶螨在河北、河南和黄土高原苹果区猖獗发生的因素之一。

山楂叶螨适应性强,抗药性种群产生快。它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御能力,特别是对农药反应较快,很快产生抗药性种群。据河北省1964年的测定结果,山楂叶螨对连续使用多年的对硫磷、内吸磷产生了很强的抗性,抗性程度分别为48倍和80倍,并对从未使用过的乐果、乙硫磷、三硫磷等农药产生交互抗性。另据孟昭礼(1990)、曹子刚(1990)报道,山楂叶螨对目前生产常用的多种农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表-4)。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就是由于害螨的抗药性问题,有机磷农药已不能再用于防治害螨。

图片

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杀虫剂,致使果园生态自然平衡失调是山楂叶螨猖獗的第三个因素。据调查,在苹果园中控制叶螨种群的天敌极为丰富,而且实践证明,在不用药、少用药或施药合理的苹果园,自然天敌能把害螨控制在经济允许为害水平之下,使得叶螨不足为患。但是,长期广泛使用广谱有机合成农药的果园,自然天敌的种类与数量明显减少,破坏了天敌与害螨的自然平衡关系,害螨就从天敌的压力下解脱,因而大肆猖獗为害。

为了改善果园天敌与害螨的关系,恢复生态平衡,1980年我国分别从美国和澳大利亚引入对有机磷农药有明显抗性的捕食螨西方盲走螨,并在甘肃天水、陕西延安移植,建立种群,对山楂叶螨有显著的控制效果。

2️⃣苹果叶螨:在辽宁1年发生6~7代,以卵越冬。4月底或5月初开始孵化,孵化期非常整齐,至第五天几乎全部孵化结束。第一代产卵于5月下旬终花期达到高峰;终花后1周左右为第一代幼虫盛孵期。所以在苹果叶螨越冬卵密度大的果园,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也是在苹果开花前和落花后的时期。以后大约每3个星期发生1代,全年以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的第二代数量最多;第三代以后数量逐渐下降。冬卵从8月中旬开始出现,起初数量增长缓慢,进入9月中旬就显著上升,及至9月底达到最高峰,10月上旬以后,冬卵出现期基本结束。

苹果叶螨越冬卵发育起点温度4.4°C,有效积温达176.1日·度时开始孵化,229.3日·度时达孵化盛期,282.5日·度时孵化全部结束。越冬卵孵化与3月下旬至4月中旬旬平均温度累积值的关系式为:

Y=39.58-1.05X   (r= -0.9516)

X 单位为旬·度,Y以4月20日0,即旬平均温度累积值提高1旬·度,苹果叶螨越冬卵孵化盛期就提早1天。

苹果叶螨自60年代猖獗以来,在气候比较湿润的近海省份发生普遍。但是,近几年来在中西部果区也有发生,且为害严重。苹果叶螨的猖獗同山楂叶螨一样,既有适宜的生态条件,又有其本身的生物学特点。

苹果叶螨既可两性生殖,也可单性生殖,其后代发育与山楂叶螨相同。雌螨一生一般只交配一次,雄螨可多次交配。雌螨生殖的适宜温度为21C左右,高温对生殖不利(表-5)。

图片

图片

无论雌螨,还是雄螨,苹果叶螨的个体发育均需经历卵、幼螨、第一静止期、前若螨、第二静止期、后若螨、第三静止期和成螨8个发育阶段。各阶段的发育历期是随温度的提高而缩短,完成1代(卵至成螨)平均历期10~14天(表-6)。

图片

苹果叶螨对不良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御能力。如种群密度过高,营养条件恶化,便可吐丝下垂,借风扩散,或提早产越冬卵进入休眠期,而且对多种化学农药产生抗性或交互抗性(表 -7)。

图片

我国苹果上植食螨的天散达数十种之多。其中重要的是塔六点蓟马、小黑花蝽、小黑隐翅甲、中华草龄、大草龄、深点食螨瓢虫和捕食螨类等。天敌是自然控制植食螨发生的重要生物因子。试验证明,在没有有机合成杀虫剂干扰的苹果园,这些天敌完全可能控制植食螨的为害,可见天敌的作用是肯定的,我们必须加以保护利用。

3️⃣二斑叶螨:据1997年我国北方落叶果树植保会议资料报道,二斑叶螨在全国扩散蔓延很快,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发现该螨以来,目前在我国河北、北京、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均有分布,且为害日趋严重,大有取代山楂叶螨和苹果叶螨成为优势种的可能。

二斑叶螨一年发生7~9代,以受精雌成螨在根颈部、树皮裂缝、杂草根部、落叶或覆草下越冬,第二年果树发芽前后,平均气温达10°C左右时,越冬雌成螨相继出蛰,树下地面越冬的雌成螨出蛰后先是集中在须根杂草如荠菜、苦菜等上活动,然后上树为害;树上越冬的雌成螨春季出蛰后多集中在树冠内膛。6月下旬至8月下句间种群增长最快,为害最重。9月份以后陆续出现橙黄色冬型雌成螨并潜人越冬场所。

二斑叶螨越冬雌成螨解除滞育的起点温度为9.2C,有效积温为40.2日·度。卵和幼若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见表-8。

自发现至今,二斑叶螨在我国的传播扩散速度、为害程度、发生世代、生殖力、寄主范围和对农药的抗性方面,较过去为害严重的山楂叶螨和苹果叶螨更具明显的种间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寄主范围广,食性杂。二斑叶螨除为害仁果和核果类果树外,还可在多种农作物、蔬菜花卉、药材、林木和杂草上为害与繁殖,其寄主植物多达50余科200多种。因此,防治难度大。

第二,发育历期短,世代多,繁殖力强。二斑叶螨在生殖力、发育历期及田间种群增长等方面,较山楂叶螨和苹果叶螨均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二斑叶螨在20~25°C条件下,每雌产卵量为106.2~127.4粒,日最高产卵量9~15粒,完成1代平均历期8~10天。比苹果叶螨和山楂叶螨日产卵量增加7~10粒;平均产卵量分别提高47.1%~89.5%和29.3%~39.4%;完成1代的发育历期缩短2~4.8天(表-9)。

图片

而在田间同一时间内,无论在单一种群中,还是在混合种群中,其种群内禀增长力(单一种群rm=0.126/日)和种群数量的增长(单一种群增长225.0倍,混合种群增长154.2倍),也明显高于山楂叶螨(单一种群rm=0.089/日;单一种群增长 46.1倍;混合种群增长 6.3倍)。

第三,耐药性和抗药性强。在已发生该螨的果区,普遍反映常用杀螨剂效果不理想,难以控制为害。据报道(程立生等,1994)二斑叶螨在甘肃天水对三氯杀螨醇的抗性增长111.6倍,对克螨特抗性增长90倍,对双甲脒抗性增长48.3倍。另据山东临沂陈修会试验,该螨对扫螨净、尼索朗也有很强的耐药性(表-10)。

图片

4️⃣李始叶螨:在新疆1年发生9-11代。以橙黄的越冬雌螨,从9月上中旬开始在苹果树干、主侧枝的翘皮裂缝和根际等处潜伏越冬。翌年4月上,越冬雌螨出蛰,上芽为害,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结束。此时越冬雌螨,绝大部分集中于树冠内膛,而天敌还未尾随上树,是喷药治虫、避免伤害天敌的有利时机。从李始叶螨1年中发生的数量消长看,只是第一代峰期的分界明显,以后各世代渐趋重叠,6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一年中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盛的时期。9月上旬开始出现冬雌。

李始叶螨既可两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完成1代需9.2~21.8天,发育速率与温度、湿度有关,高温低湿对其发育有利。

5️⃣果台螨:果台螨为害叶片后,受害叶片呈现失绿斑点,严重时叶片苍白,一般不会造成落叶。冬春季节在果树枝条阴面、枝杈、果台、叶痕、剪锯口等处可见密密麻麻、暗红色的越冬卵。

果台螨在陕西1年发生4~6代,以卵在枝条阴面、枝权、果台、叶痕、剪锯口等处越冬。苹果树发芽时越冬卵开始孵化,初花时达孵化盛期。因春季气温常不稳定,时暖时冷,导致越冬卵孵化进程延续很长时间,给防治带来困难。4月下旬出现越冬代雌成螨,5 月中旬危害趋重,6~7月达危害高峰期。8~10 月天气逐渐转凉,最后一代雌成螨陆续产出越冬卵,以卵越冬。

果台螨早期多分布在树冠中下部,以后逐渐向上蔓延。该螨习性活跃,爬行迅速,喜在光滑叶面为害,不吐丝拉网。产卵于叶柄、果枝、果台和果实萼注等处。幼螨、若螨常集中在叶面基部为害。

【三】防治技术

如上所述,植食螨为害的轻重,与它的环境因子,特别是天敌的关系极为密切。这里仅介绍害螨本身的防治关键时期和使用的药剂种类及浓度。

1️⃣喷药时机:这4种植食螨越冬密度大的苹果园,都应强调在苹果树开花前或落花后喷药防治。此外,河北南部、黄河故道及陕西关中一带冬小麦栽培区,还应特别注意“麦收”前对苹果园植食螨的预防。因为“麦收”期间劳力紧张,气温高,植食螨繁殖快,在苹果园中一旦猖獗成灾,那就无暇应付。这种特殊情况,过去已是屡见不鲜,应当重视。

2️⃣选择药剂:

图片

1、山楂双叶螨防治技术

1️⃣生物防治①释放捕食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根据果树的不同树龄和山植双叶螨的基数,释放西方盲走螨、胡瓜新小绥螨控制害螨。②释放草蛉:在山楂双叶螨幼螨、若螨期,将宽4cm、长10cm的草蛉卵卡(每张卵卡上有卵20~50粒),用大头针别在叶螨量多的叶片背面,待草蛉幼虫孵化后自行取食山楂双叶螨,每株放蛉卵1000~3000粒。若叶螨数量密度过大,宜先用1次杀螨剂,压低叶螨基数,再放蛉卵效果较好。③保护天敌:尽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次数或使用不杀伤天敌的药剂以保护天敌,特别是花后大量天敌相继上树,如不喷药杀伤,往往可把害螨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以下,个别树严重,平均每叶达5头时应进行挑治,避免化学防治时选用光谱性杀虫剂大量杀伤天敌。

2️⃣农业防治:①刮除老皮和销毁枯枝落叶:休眠期刮除老皮,重点是刮除主枝分杈以上老皮,主干可不刮皮以保护主千上越冬的天敌。清扫枯枝落叶集中销毁,并进行树干涂白。②培土和施肥:在树干基部培士拍实,防止越冬螨出蛰上树。合理修剪,冬、春季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树势,③诱杀:雌成螨下树越冬前,在树干、主枝基部绑缚草把诱集雌成螨越冬,冬季解下烧毁,消灭越冬雌螨,降低虫口基数。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时应抓住关键时期。①发芽前防治  发芽前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可喷洒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倍液、含油量3%~5%的柴油乳剂于主干和主枝,特别是刮皮后施药效果更好,可消灭部分越冬雌螨。②花前防治  花前是进行化学防治山楂叶螨的最佳施药时期,在做好虫情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可控制在为害繁殖之前。可选用43%联苯肼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240g/L螺螨酯3000倍液、110g/L乙螨唑3000~4000倍液、50%溴螨酯乳油1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3000~4000倍液、30%乙唑螨腈3000~4000倍液、25%除螨酯(酚螨酯)乳油1000~2000倍液。选用3种以上杀螨剂轮换使用,可延缓叶螨抗药性产生。③麦收前防治  麦收前(5月底至6月初)即第2代若螨盛期,也是全年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时害螨集中在树冠内膛为害,便于防治。可选用43%联苯肼脂悬浮剂2000~3000倍液、240g/L螺螨酯3000倍液、110g/L乙螨唑3000~4000倍液、5%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均有较好防治效果,还可兼治梨网蝽、旋纹潜叶蛾等其他害虫。

2、苹果全爪螨防治技术

1️⃣人工防治:人工防治主要措施有:①彻底清园,彻底清除树干粗皮、老翘皮,并集中烧段;②刮除树上越冬卵;③树干涂抹粘虫胶,于春天、夏初在树干中下部涂抹 5~10cm 宽的粘虫胶,可有效防治红蜘蛛为害。

2️⃣化学防治:抓住用药的关键时期,第1次防治的关键时期在越冬卵孵化盛期,第2次防治的关键时期在第1代卵孵化盛期,第3次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各世代重叠发生时期。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阿维菌素,尼索朗、克螨特、四螨嗪、喹螨醚等。

3️⃣生物防治:一方面要重视本地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另一方面可以释放天敌。据甘肃、宁夏等地研究,在苹果示范园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巴氏钝绥螨,能有效控制苹果全爪螨的种群增长。

3、二斑叶螨防治技术:

关键时期科学用药,抓住关键时期防治:1️⃣二斑叶螨有两个关键防治时期一是梨树开花前后至落花后1月内害螨从树冠内膛向外围扩散,此期防治是阻止害螨上树扩散为害的第一关键期。此期可选用新型药剂30%乙唑螨腈悬浮剂2000倍,24%螺螨酯悬浮剂2000倍、50%四螨嗪悬浮剂2000倍、5%噻螨酮乳油2000倍、20%丁氟螨酯乳油4000倍液等。用药时间上从4月20日左右开始防治,间隔20天连续防治2~3次,宜早不宜迟。2️⃣6-8月份成螨盛发期是防治的第二关键期。此期应选用杀成螨与杀卵活性好的新型药剂混合使用,提高防治效果。推荐使用方案如下:①1.8%阿维菌素1500~2000倍+24%螺螨酯2000倍液;43%联苯肼酯4000倍+20%乙螨唑2000~2500倍液;20%丁氟螨酯4000倍+24%螺螨酯悬浮剂2000倍;24%螺螨脂2000倍+43.5%丁醚脲2000倍液。30%乙唑螨腈3000倍均匀喷雾。以上4个方案选择一个就行。

4、李始叶螨防治技术:

1️⃣防治关键期:李始叶螨三个防治关键期为:越冬雌成虫出蛰期,第一代幼螨孵化盛期(苹果落花后7~10天),第二代幼螨孵化盛期(谢花后 25天左右),如能在这三个关键时期防治彻底,就可控制全年危害。

2️⃣合理使用农药:①石硫合剂,苹果发芽期可喷洒3~5波美度,发芽后喷洒0.5波美度,开花后喷洒0.2~0.05 波美度。② 5%尼索朗乳油1500倍,或43%联苯肼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或240g/L螺螨酯3000倍液,或110g/L乙螨唑3000~4000倍液,或50%溴螨酯乳油1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3000~4000倍液,或30%乙唑螨腈3000~4000倍液,或25%除螨酯(酚螨酯)乳油1000~2000倍液。亦可和其他杀虫剂混用杀卵效果好,叶螨数量可控制45~60天。③为降低李始叶螨的抗药性,喷药期可用以上几种农药轮换使用以提高效果。

3️⃣农业防治:①秋季在树干上绑草圈诱杀越冬成螨,早春出蛰前取下草圈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螨、卵。②早春发芽前刮除果树主干、主侧枝上的翘皮及粗皮集中烧毁。

4️⃣利用天敌:目前已知果园有深点食螨瓢虫、中华草蛉、小花蝽、双斑廢瓢虫、丽色草蛉等对李始叶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考虑天敌安全。

第二篇     常见杀螨剂及其特点

害螨是一类植食性的节肢动物,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蜱螨目(Arachnoidea)。其个体少、活动范围广、高温干旱时繁殖快、世代周期短、强耐药性。一般螨类完成一个世代均经历4个虫态,即卵、幼螨、若螨和成螨。农业害螨是世界上公认的难以防治生物类群之一。在我国农业害螨多达40余种,其中较为常见的螨害主要有叶螨和瘿螨,其对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有极强的破坏能力,严重影响作物叶片的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减产。害螨的防控主要采用化学的防治方法,杀螨剂是现代农业防治害螨的主要手段。

1️⃣乙螨唑(Etoxazole)

乙螨唑是由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研究开发的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杀螨剂,1998年在日本上市,属于非内吸性杀螨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有较强的渗透作用。乙螨唑是抑制几丁质的合成,抑制螨卵的胚胎形成以及从幼螨到成螨的蜕皮过程,对卵及幼螨有效,对成螨无效,但是对雌性成螨具有很好的不育作用。在害螨危害初期使用最佳。对柑橘、棉花、果树、花卉等作物的叶螨、全爪螨等螨类均有防效。单剂以乙螨唑110g/l,20%和30%SC为主,与阿维菌素、联苯肼酯、螺螨酯、螺虫乙酯等复配,乙螨唑与联苯肼酯和阿维菌素复配使用占比较高。乙螨唑与常规杀螨剂无交互抗性,感温性好,混配性高,耐雨性强,持效期长达50天,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杀螨剂。

2️⃣联苯肼酯(Bifenazate)

联苯肼酯是由美国尤尼罗伊尔化学公司(康普顿集团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选择性叶面杀螨剂,主要作用于细胞的线粒体的复合体III位点,抑制细胞的线粒体能量传递。害螨接触药剂后3-10小时即开始表现麻痹和过度兴奋,1-2天内停止进食和产卵,3-4天害螨逐渐死亡。联苯肼酯不具内吸性,防治谱广、安全,击倒性强、性能稳定,不受光、热等的影响,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对有益昆虫和天敌友好,能迅速降低害螨的基数,既杀卵有杀成螨,更彻底防治害螨危害,对二斑叶螨等难防治的害螨更为敏感,持效期长,能长时间保护作物免受侵害,非常适合于害虫综合治理。单剂以联苯肼酯43%SC为主,主要与乙螨唑和螺螨酯复配。

3️⃣哒螨灵(Pyridaben)

哒螨灵是上世纪80年代由日本日产化学公司开发的一种广谱高效杀螨剂,通过抑制害螨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电子传递等方式,将害螨杀死。有较好的渗透、触杀活性,无内吸性,对害螨的成螨、若螨、幼螨和卵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哒螨灵杀虫快(螨类害虫只要接触到药液,1小时内就会被麻痹击倒,出现停止爬行的现象,最终麻痹死亡),性价比高(杀螨效果不错,而且与其他杀螨剂对比,价格是最便宜的),不受温度影响(哒螨灵不太受温度变化的影响,高温(高于30度)和低温(低于22度)下使用,不会影响药效),持效期短(相比其他杀螨剂,持效期比较短,建议复配持效期长的药剂一块使用,比如呋虫胺,可以增加药剂的持效期,最长达30天),抗性大(虽然杀螨效果不错,但是因为使用较多,导致近几年抗性越来越大)。常用的剂型有15%乳油和20%可湿性粉剂,为了减缓抗性,一般与阿维菌素、螺螨酯、呋虫胺、啶虫脒、噻嗪酮、丁醚脲、虫螨腈等复配。尽管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应用了30多年,目前仍然是防治害螨的首选药剂之一。唯一缺点是成分较老,抗性较大。

4️⃣氟啶胺(Fluazinam)

氟啶胺是日本石原公司于80年代末开发的二甲基苯胺类杀菌、杀螨剂,通过作用于ATP合成酶的多个特异性位点,在呼吸链的尾端解除氧化与磷酸化的关联,最大程度消耗电子传递积累的电化学势能,阻断病菌能量(ATP)的形成,从而使病菌死亡。氟啶胺既可以作杀菌剂(主要用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疫病、白菜根肿病等病害),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杀螨(杀红蜘蛛)作用。氟啶胺尤其在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疫病以及十字花科根肿病市场已表现不俗防效,近年来国内越多企业关注到其在柑橘红蜘蛛市场的潜力。氟啶胺对红蜘蛛的成虫和卵都有防效,触杀效果较强,抗性较低。未来氟啶胺在柑橘防治红蜘蛛市场上会有更多的发展,未来可期。

5️⃣螺螨酯(Spirodiclofen)

螺螨酯(spirodiclofen)属于季酮酸类杀螨剂、胚胎发育抑制剂,具有触杀作用,无内吸性,杀螨谱广,适应性强,持效期长(50天左右),但杀螨速度相对较迟缓(用药后5-7天效果显著)。除雄成螨防效较差外,对卵、幼(若)螨、雌成螨均高效,杀卵效果尤佳,虽不杀雌成螨,但能使其绝育。害螨接触药液后,抑制害螨体内的脂肪合成,阻断害螨的能量代谢,最终杀死害螨,以减轻或消除害螨对作物的为害,从而使作物增加产量。主要应用于苹果树、柑橘树、冬枣、棉花等作物防治植食性螨类,如对柑橘红蜘蛛、苹果红蜘蛛、棉红蜘蛛、二斑叶螨、锈壁虱等害螨有特效,对跗线螨、瘤螨防效差。常用的单剂以24%乳油为主,与阿维菌素,联苯肼酯,哒螨灵,乙螨唑等复配。螺螨酯对柑橘红蜘蛛、苹果红蜘蛛(苹果全爪螨)、二斑叶螨等害虫具有优秀的活性,与其他现有的杀虫(螨)剂无交互抗性,是杀螨剂市场上防治苹果、樱桃、冬枣、柑橘、棉花上红蜘蛛等害螨的重要药剂。

6️⃣螺甲螨酯(Spiromesifen)

螺甲螨酯(通用名:spiromesifen,商品名:Oberon)是由拜耳开发的螺环季酮酸类杀虫、杀螨剂。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于2003年在英国首发登记。作用机理是影响粉虱和螨虫的发育,干扰其脂质体的生物合成,尤其对幼虫阶段有较好的活性,同时还可以产生卵巢管闭合作用,降低螨虫和粉虱成虫的繁殖能力,大大减少产卵数量。螺环季酮酸类化合物的杀螨机制完全不同于现有的各种杀螨剂。是通过抑制害螨体内的脂质合成,破坏螨虫的能量代谢活动,最终杀灭害螨。螺甲螨酯对成螨的杀灭效果不高,但是杀卵效果优异,同时对幼若螨也有良好的触杀作用。螺甲螨酯虽然不能较快地杀死雌成螨,但对雌成螨有很好的绝育作用。雌成螨触药后所产的卵有96%不能孵化,死于胚胎后期。螺甲螨酯可以用于玉米、棉花、马铃薯、蔬菜(番茄、茄子、黄瓜、甜椒等)及其他园艺作物(苹果、柑橘等)上的烟粉虱、白粉虱、叶螨、茶黄螨、木虱等害虫的防控。此外,螺甲螨酯对榆蛎盾蚧以及叶蝉类等害虫也有很好的兼治效果。速效性较差,需要与其他速效性杀螨剂复配增加其药效。

7️⃣噻螨酮(Hexythiazox)

噻螨酮是一种噻唑烷酮类杀螨剂,作用机制为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和干扰新陈代谢致使若虫不可蜕皮或蜕皮畸形、羽化畸形而缓慢死亡。噻螨酮以触杀作用为主,对植物组织有良好的渗透性,无内吸作用。对多种植物害螨具有较强烈的杀卵,杀幼若螨特性,对成螨无效,但对接触到药液的雌成螨所产的卵具有抑制孵化作用。药效速度缓慢,施药后7-10天达到药效高峰持效期达40-50天。对作物、哺食螨和益虫安全。杀虫谱广,对叶螨、全爪螨具有高的杀螨活性,低浓度使用,效果良好,并有较好的残效性,与有机磷、三氯杀螨醇等无交互抗性,对农作物安全,对捕食螨的益虫安全,但无内吸性,对成虫效果差。该药属于非温度系数型杀螨剂,在不同温度下使用效果无显著差异,残效期长。该药对叶螨防效好,对锈螨,瘿螨防效差。常用的剂型有5%噻螨酮的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常与甲氰菊酯和哒螨灵复配。

8️⃣四螨嗪(Clofentezine)

四螨嗪是1981年英国布赖恩(K.M.G.Bryan)等报道了其杀螨活性,由英国FBC公司(FBC Ltd.),现已并入德国先灵公司(Schering AG)开发生产的特效触杀性有机氮杂环类杀螨剂,商品名有阿波罗、Apollo等。四螨嗪是四嗪类杀螨剂,胚胎发育抑制剂,不感温,对卵防治效果好,对若螨也有一定活性,对成螨效果差。四螨嗪药效迟缓,用药后10天才能显示出较好的防效,持效期长达50-60天,建议花前使用。对苹果红蜘蛛有特效,持效期长,但是效果来得慢,对捕食性螨和益虫无影响。常用的单剂有20% 四螨嗪悬浮剂和50% 四螨嗪悬浮剂,与阿维菌素,哒螨灵,三唑锡等复配。

9️⃣唑螨酯(Fenpyroximate)

唑螨酯为新型苯氧吡唑肟类杀螨剂,以触杀作用方式为主,杀螨谱广,并兼有杀虫作用。唑螨酯有E体和Z体两种,E体杀螨活性高,杀螨速度快。高剂量时可直接杀死螨类,低剂量时可抑制螨类脱皮或产卵,具有击倒和抑制脱皮作用。适用于多种植物上防治红叶螨和全爪叶螨。对小菜蛾、斜纹夜蛾、二化螟、稻飞虱、桃蚜等害虫以及稻瘟病、白粉病、霜毒病等病害亦有良好防治作用。对螨虫的卵、若螨、成螨均有效,对低龄若螨活性最高,广泛适用于柑橘、苹果、桃、梨等果树及各种农作物上防治螨虫,唑螨酯还能有效地兼治稻飞虱。唑螨酯速效性强,持效期达30天以上,建议棉花中后期。制剂以5%唑螨酯悬浮剂为主。

1️⃣0️⃣阿维菌素(Abamectin)

阿维菌素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是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的天然产物,对昆虫和螨类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微弱的熏蒸作用,无内吸作用。阿维菌素不仅是杀虫剂,而且是杀螨剂,还是杀线虫药剂。阿维菌素刺激精神经传递介质r-氨基丁酸的释放,干扰正常的神经生理活动,螨类成虫、若虫中毒后,麻痹,不活动,停止取食,2-3天后死亡。对螨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并有微弱的熏蒸作用,无内吸性,但对叶片有很强的渗透作用,持效期长,对成螨和若螨防治效果较好,但不杀卵。速效性好,无残留,是较好的杀螨剂,缺点是抗性大。目前适用5%有效成分制剂。单剂以1.8%阿维菌素EC为主,与乙螨唑,哒螨灵,联苯肼酯等复配。

1️⃣1️⃣炔螨特(Propargite)

炔螨特于1968年由美国Uniroyal公司1968年研制成功,用于红蜘蛛防治已有数十年,是线粒体ATPase(腺苷三磷酸酶)抑制剂,通过触杀和胃毒作用,破坏螨虫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杀螨目的。螨虫在接触炔螨特之后,立即停止进食,并且减少产卵的数量,一般在48-96小时内死亡。炔螨特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和渗透传导作用,对红蜘蛛、锈壁虱有效,其他螨类不理想。主杀成螨、若螨,杀卵效果差。高温效果好。20℃以下时,随着温度降低,药效不断减弱。气温高于27℃时,有触杀和熏蒸双重作用。同时要注意控制用量。在炎热潮湿的天气下,对柑橘新梢、幼果喷洒高浓度炔螨特,可能会造成药害(叶片皱曲或起斑点),但这对作物生长没有影响。炔螨特还具有选择性,对蜜蜂及天敌较安全,对人畜及自然环境危害小,综合来看是一款高效低毒的理想杀螨剂。国内登记以单剂(40%EC,57%EC和73%EC)为主,混剂登记较少。鉴于炔螨特与现有的杀虫(螨)剂无交互抗性,预计未来其混剂产品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1️⃣2️⃣三唑锡(Azocyclotin)

三唑锡是1977年科尔伯(W. Kolbe)报道了其杀螨活性,后由德国拜耳公司(Bayer AG)开发投入生产,是抑制神经组织的有机锡杀螨剂。商品名有倍乐霸、Peropal等。三唑锡是一种有机锡类广谱杀螨剂,触杀作用较强的杀螨剂。对叶螨、锈螨等的幼若螨、成螨、夏卵效果良好,用于防治柑橘、苹果、山楂、棉花、蔬菜等作物的害螨。杀螨活性较高,主要起触杀作用,无内吸作用,对若螨、成螨和夏卵有效,对冬卵无效。对光和雨水有较好的稳定性,速效性好,残效期较长。对柑桔红蜘蛛防效显著,该产品持效期长。单剂以25% 三唑锡WP和20%三唑锡SC为主,可与阿维菌素,乙螨唑等复配,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1️⃣3️⃣苯丁锡(Fenbutatin oxide)

苯丁锡属于触杀型长效专用杀螨剂,对红蜘蛛、锈壁虱有效,其他螨类效果不理想。对幼螨和成螨、若螨的杀伤力较强,但对卵的杀伤力不大,温度低于22℃时药效较差,高温使用药效才能充分发挥,持效期长(杀螨剂中较长的一种,可达2-5个月),对光和雨水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作物、天敌安全。缺点是容易出药害,特别是32℃以上高温时对嫩梢、幼果有较大的药害风险,建议尽量单打,不要与乳油剂型的农药复配。用于防治柑橘、苹果、梨、葡萄、茶树、豆类、茄子、瓜类、番茄等蔬菜的叶螨,也可用于防治观赏植物食性螨。单剂以50%苯丁锡SC为主,复配主要与哒螨灵复配。

1️⃣4️⃣乙唑螨腈(Cyetpyrafen)

乙唑螨腈(开发代号:SYP-9625)是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创制的吡唑类杀螨剂,属于非内吸性杀螨剂,主要通过触杀以及胃毒的作用杀死螨虫。乙唑螨腈与腈吡螨酯、丁氟螨酯同属β-酮腈类线粒体电子传递复合物Ⅱ抑制剂,其在螨虫体内代谢转化成羟基化合物,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进而作用于呼吸电子传递链中复合体Ⅱ,破坏能量合成,达到防治作用,一般1~3天就能达到防效高峰。对不同生育阶段的害螨(卵、幼螨、若螨、成螨)均有效,受温度影响小,具有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特点。其对各类作物常见的害螨均有较好的防效,对于棉花、花卉、蔬菜等作物的叶螨、始叶螨、全爪螨、二斑叶螨、朱砂叶螨等螨类,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还可以防治苹果、柑橘的红蜘蛛。

1️⃣5️⃣吡螨胺(tebufenpyrad)

吡螨胺是日本三菱株式会社于1987年发现的具有吡唑酰胺类杀螨剂,快速、高效的新型杀螨剂,对各种螨类和螨的发育全期(卵,幼螨,成螨)均有高效和速效,持效期长、毒性低、无内吸性,但具有渗透性,对目标作物有极佳的选择性,与三氯杀螨醇,苯丁锡,噻螨酮等常用杀螨剂无交互抗性,防治各种螨类(叶螨、全爪螨、寡爪螨、叶螨等),半翅目和同翅目害中具有较好的防效。吡螨胺主要用于葡萄、柑橘、棉花、蔬菜和观赏植物等。本品持效期可达40天以上,有一定的耐雨水冲刷能力,本品对人、鸟、蜜蜂毒性低,对作物安全。

图片

点击链接查看《二斑叶螨的发生、预测预报与防治

图片

点击链接查看《山楂双叶螨的发生与防治

图片

点击链接查看《苹果全爪螨的发生、预测预报与防治》

图片

图片

我是张立功,

认真对待工作,

真诚对待朋友,

热心服务果农,

快乐面对生活!

图片

图片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中化,英文简称Sinochem Holdings)是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员工22万人。重组完成后,中国中化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并在生命科学业务中的农化、动物营养和材料科学业务中的氟硅材料、工程塑料、橡胶助剂等细分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基础化工业务特色鲜明,构建了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环境科学业务聚焦工业环保,正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高端轮胎业务全球领先;塑料机械业务世界一流;在城市运营领域,公司是国资委首批确定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之一,旗下中国金茂是国内优秀的城市运营商;在产业金融领域,公司拥有多个金融业务牌照,信托、租赁等业务优势显著。

中国中化在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基地和研发设施,以及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完成重组后,中国中化拥有扬农化工(600486.SH)、安道麦(000553.SZ)、安迪苏(600299.SH)、中化国际(600500.SH)、鲁西化工(000830.SZ)、昊华科技(600378.SH)、埃肯(ELK.OL)、倍耐力(PIRC.MI)、中国金茂(00817.HK)等1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面向未来,中国中化将遵循“科学至上”理念,矢志打造科技驱动的创新型企业和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客户、股东、员工创造最大价值,为行业发展、社会进步贡献中化力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简称“中化农业”)作为先正达集团中国MAP与数字农业业务的运营主体,是国内现代农业服务领域的领军企业。以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即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战略为核心,定位于“农业全产业链组织和服务平台”,依托强大科技和创新资源,为广大种植者和食品价值链合作伙伴因地制宜提供田间到舌尖、线上通线下的农业全产业链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在全国布局建设MAP技术服务中心和MAP示范农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设立MAP乡村服务站,构建县乡两级社会化服务网络,开展先进技术应用推广和农业生产托管,开发应用MAP数字农业系统,打造MAP beSide全程品控溯源农产品服务品牌,依托大数据提供金融保险服务,实现“为消费者种出好品质、为种植者卖出好价钱、为产业链集好大数据”,帮助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消费者得实惠,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推广落地提供先进解决方案。

图片

图片

张立功,男,陕西省澄城县人,1967年生,硕士, 研究员,MAP中化经作苹果技术总监。《果农之友》杂志编委(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主办),陕西省果业协会专家顾问团技术顾问,渭南长寿塬苹果专业合作社技术顾问,甘肃静宁县格瑞苹果合作社技术顾问,澄城县高原之星苹果专业合作社技术顾问。曾先后担任原西北农业大学蒲城/耀县农业科技承包集团果树组组长,陕西蒲城县植保站/土肥站特邀技术顾问,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西北区高级技术代表,陕西西安果友协会副会长、杨凌创新果友协会副会长、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西安综合试验站副站长及《陕西果业》报植保编辑、陕西华圣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果业分公司研发技术服务中心经理,延安华圣三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西部果友联盟秘书长、陕西西果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西部果友》总编辑、深圳五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大丰收苹果技术总监等职。

除了经常活跃在国内主要苹果产区开展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外,还先后多次应邀在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等苹果产区考察学习。先后主编或参编《苹果、梨无公害生产实用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年)、《苹果管理四项关键技术》(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无公害苹果生产四项关键技术》(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5年)、《新编猕猴桃栽培贮藏加工与营销》(陕西科技出版社,2007年)、《苹果、梨、葡萄无公害套袋栽培技术》(陕西科技出版社,2007年)、《苹果矮化高效栽培技术》(陕西科学技术出社,2010年)、《绿色苹果周年管理图解》(陕西科学技术出社出版,2012年)等。2013年,主编“陕西省农技服务大荔模式实用技术丛书”,该丛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苹果优质安全栽培技术(彩图版)》,《甜瓜优质安全栽培技术(彩图版)》,《冬枣优质安全栽培技术(彩图版)》和《葡萄优质安全栽培技术(彩图版)》等,以及《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研究》(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 《苹果矮化高质量发展栽培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等。在《陕西农业科学》、《果农之友》、《西北园艺》、《烟台果树》、《河北果树》、《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陕西果业》报刊等发表各类文章108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