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青年毛泽东的两次北京之行

 学思践悟必有成 2024-01-31 发布于甘肃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呼唤他的是一片更加广阔的新天地。8月15日,毛泽东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子踏上北上之路,开启了“北漂”生活。

到了北京,毛泽东便同萧子升、蔡和森一起,将主要精力投在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工作上。

图片

北京鼓楼豆腐池胡同15号(现为9号)“板仓杨寓”是毛泽东在北京的第一个住处。当时,在来京的一群湖南青年中,毛泽东并不富裕:

“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

在恩师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做起图书馆助理员,负责新到报刊和阅览人姓名的登记工作。

图片

图:北大红楼图书馆旧照

正是在这个图书馆里,毛泽东遇到了他一生中重要的领路人,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并在他的影响下迅速地朝着主义马克思的方向发展。

图片

后来,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毛泽东曾动情地说:“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图片

1919年4月,毛泽东因母亲病重回到湖南,结束了第一次北京之行。

1919年12月6日,为驱逐军阀张敬尧,毛泽东作为湖南驱张请愿团北京分团代表再次前往北京,18日抵京。

毛泽东到达北京后,为驱张运动宣传造势,争取舆论和各界援助。在简陋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毛泽东白天四处奔波呼吁,联络湖南在京的学生、学者、议员、名流绅士,宣传驱张的意义;晚上起草、审读大量稿件,每天发出上百份文稿。

在毛泽东和在京驱张代表一次次请愿、一张张电文、一声声呼吁的攻势下,各种“保张团”、“卖乡党”纷纷土崩瓦解,张敬尧在湖南的反动统治也岌岌可危。

1920年6月,张敬尧最终被逐出湖南。

图片

图:1920年,毛泽东(左四)与邓中夏等人在陶然亭合影

毛泽东的两次北京之行,对他未来的革命生涯有着深远影响。这也是千万有志青年苦苦探索,不断追寻救国、报国之路的一个缩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