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凡学中国古代史,都必须提到商鞅变法,我们来看《资治通鉴》是怎样记载商鞅变法的。 周显王七年(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其子秦孝公立。孝公此时二十一岁,这时黄河、华山以东有六个强国:燕、齐、赵、魏、韩、楚,淮河、泗水之间的小国有十多个,楚、魏与秦接界。魏国疆域自郑地的洛河以北,直到上郡(今陕西延安、榆林)。楚自汉中,南有巴(今重庆及湖北西部)、黔中(今湖北西部到贵州东部),这些国家都把秦国视为不同于中原华夏的夷狄,而加以摈斥,不能与中原各国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要使秦国富强起来。 周显王八年(前361年),孝公下令: 三晋攻夺我国黄河以西的土地,这是莫大耻辱丑。献公即位后,镇抚边境,且欲东伐,收复失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将封他高官,并且与他分享国土。 卫国人公孙鞅听说孝公颁布此令,于是来到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公族的后辈庶孙,因是卫国人,所以又称卫鞅,后来在秦国被封在商,又名商鞅。他喜好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的刑名之学,此时他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任中庶子,公叔痤知道他是贤才,但还没来得及重用。 ![]() 商鞅(卫鞅、公孙鞅)画像 公叔痤病重,魏惠王来慰问他,公叔痤向魏王推荐公孙鞅:他年纪虽不大,但有奇才,愿君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 魏惠王没回答。公叔痤又说: 君若不任用他,必杀之,无令出境。 魏惠王口头上答应了然后离去。 公叔痤又把公孙鞅叫来,对他道歉: 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然后再来告诉你。你一定要速速离开魏国! 公孙鞅说: 君不能用大人的话而重用我,又怎会听大人的话而杀我呢? 并不离开魏国。惠王出来时对身边的人说: 公叔病得太厉害了,真是令人悲伤!他想让我把国政交给卫鞅,然后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秦孝公颁布求贤的诏书后,公孙鞅来到秦国,通过孝公的近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接见公孙鞅,他向秦孝公献上富国强兵的方案。孝公大悦,就与公孙鞅商议国事。 周显王十年(前359年),卫鞅准备变法,秦国人听说后不高兴。卫鞅对秦孝公说: 民不能和他们思考开始时的问题,他们只喜欢接受最终的成功。论最高功德的人,不能和俗人相同,完成大功绩的人,不与众人相谋划。所以以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沿用旧的制度法令。 另一个大臣甘龙说:不对。按以前的制度来治国,官吏熟习,民众也安于接受。 卫鞅说:一般的人习惯于旧的制度,学者只知道他们听到的道理,如果是做官和遵守法令,靠这两条就够了。但不能与这种人讨论改革的新制度与法令。明智的人制定法令,愚蠢的人受法令的约束,贤明的人改变制度法令,一般的人拘束于旧有的法令制度。 孝公说:好。就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最终确定了变法令。这个新法令有如下的规定: 把民众按五家、十家编组,每组相互监督和告发,一家有罪,其他各家都连坐,能告发有人犯罪,其功劳与作战杀敌同等奖赏,知而不报,则罪与作战投敌一样惩治。 作战立功者,各以其功大小赏以官爵。因私人纠纷相互打斗的人,根据情节的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努力做好农业生产与纺织的人,以及向国家上交粮食与布匹多的人,就免去他的各种劳役。从事经商以及因懒怠而贫穷的人,全都收押到官府当奴婢。 君主及贵族的宗室没有军功,就贬为庶民。明确规定官职与爵位的尊卑等级,由此确定田宅、臣妾、衣服的等级。要让有功的人显耀荣华,无功的人,虽富有,也不能有显耀荣华的田宅、臣妾和服装。 新法令制定好,还没有颁布,怕民众不相信,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立一根三丈高的木柱,向民众宣告:谁把这根木柱移到北门,就奖十金。 民众都觉得奇怪,没人敢移动木柱。于是又宣布说:能移动的人,奖赏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把木柱移到了北门,马上就赏给他五十金。 之后,才颁布了新的法令。 ![]() 商鞅著作《商君书》,又称《商子》,记录了商鞅变法的主张,此为《四部丛刊》明版。 新法令施行了一年,秦国有数千的民众来都城说新法令不方便。这时太子犯了法,卫鞅说: 新法不能施行,是在上面的人违犯了它。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可对他用刑。就把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处以刑罚。 第二天,秦人全都遵守新法令。 新法令施行了十年,秦国变得道不拾遗,山中没有土匪,民众为国家作战都非常勇敢,而不敢为私人之事械斗,全国的城乡都得到了大治。秦国民众开始时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这时也有人来说新法令方便了。 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法令的人!于是把这种人全都选定以边境地区,之后民众就没人敢议论法令了。 周显王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在咸阳修筑了新的宫庭和城楼,迁都于此。又命令民众:禁止父子兄弟同在一室内居住(即不分家),合并小的村落,合为一个县,每个县设了县令、县丞,秦国共合并为三十一个县。 又废除了周代以来的井田制,把原来分成井形的田地,全都打通,并把其中的小路全都推平,与全部的土地合成一片。以把民众使用的斗、桶、权、衡、丈、尺的大小做了统一规定。(斗、桶是量器,六斗为一桶。权是秤锤,衡是秤杆。) 后来秦统一天下,统一度、量、衡,仍是这一做法的继续。 ![]()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古代画像 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卫鞅对秦孝公说: 秦与魏国,好比人有腹心之疾,不是魏吞并秦,就是秦吞并魏。为什么呢?魏国在山岭险阨的西面,以安邑为都,以黄河作为两国之间的分界线,这样他就独占了华山以东的利益。在有利的时候,就会向西来侵犯秦国,不利的时候就向东方夺取土地。现在秦国因为君的贤圣,国家得以强盛,而魏国往年被齐国打败后,诸侯都背叛了它,可在此时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必定向东迁徙,这样秦国就可占据黄河、华山,作为国家的坚固保障,向东就可以牵制诸侯,这是成为帝王的大业。 孝公听从了这个建议,让使卫鞅率兵伐魏。 魏国派公子卬率军抵抗。两国军队对峙之后,卫鞅派人给公子卬送了一封信,其中说: 原来我与公子相得甚欢,现在则成为两国的将领,我不忍心攻击你,想与公子相见结盟,好好喝一顿就罢兵,来使秦、魏的民众获得平安。 公子卬信以为真,就与卫鞅相会。已结了盟,二人共饮。但卫鞅埋伏了甲士,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接着再攻击魏军,将魏军打得大败。 魏惠王害怕了,派人向秦国献上黄河以西的土地来求和,然后就离开了安邑,迁都到大梁。此时他才感叹: 吾恨不用公叔痤之言! 秦因此功而把商、於等十五城封给卫鞅,号称“商君”。 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惠文王继位。他的老师公子虔等人向惠文王告发说商君欲谋反,发兵去逮捕他。 商君逃跑到魏国,魏国人不接纳他,他又返回秦国,和他手下的人到封地商、於,发兵攻击北连的郑。秦国人攻击商君,杀了他,并把他的尸体用五马分尸的刑法车裂,并在国内各地示众,然后把他的家族全部杀死。 当初,商君在秦国为相,法令非常严酷,曾在渭河边处置囚犯,渭河水都变红了。他为相十年,许多人都怨恨他。 秦国的隐士赵良来见商君,商君问赵良: 你看我治秦,与秦国从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治国更好?(百里奚,早年在虞国当大夫。晋灭虞后,不肯在晋做官,充作陪嫁奴隶,后逃回楚国牧牛。秦穆公派人以五张黑公羊皮将他赎换回,拜为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 赵良说:千人对你唯唯诺诺,不如一士对你直率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我请求今天都讲真话,你不要治罪,可以吗? 商君说:好。 赵良于是说: 五羖大夫,本来是楚国的贱鄙之人,秦穆公从牛口之下把他提拔上来,让他位居百姓之上,秦国没人敢抬头看他。他在秦国为相六七年,向东伐郑,三次确定晋国的国君,一次出兵帮晋国打败楚国。他作为国相,再辛劳也不坐车,天再热也不让人打伞遮太阳。他在国中出行,不让车辆和人员跟随,也不让随行的人带兵器。五羖大夫去世,秦国无论男女全都流泪,小孩子不再唱歌,舂米的人不再喊号子。 而你来见秦君,是通过国君近幸之人景监的门路,你在执政的时候,欺凌打压王公贵族,让百姓受到伤害。公子虔闭门不出,已有八年了,你又杀了太子的亲信祝懽,把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处了黥刑。 《诗》曰:得人者将兴盛,失人者将崩溃。而你以上的做法,都不是能得人心的举动。你外出时,后面跟随的车辆上全是拿着武器的士兵,又让大力士与你同车进行保护,车旁则是拿着各种武器的士兵进行保护。不是这样,你就不出行。 《尚书》中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以上的做法,都不是恃德。 你处境危险,就像朝露,会转瞬消失,可你还贪图商、於的富庶,对秦国的国政恋栈不舍,这是让百姓的怨恨不断积聚。秦王一旦不能上朝,秦国要来收你的尸的人,不会很少! 对赵良的话,商君不能听从,过了五个月,商君就遇难了。 与吴起一样,商鞅变法也得罪了既得利益者,在失去国君的支持后,惨遭杀害。这说明:凡是变法,虽然是为了使国家富强,但使一些人获利的同时,也必然要使另一些人丧失既得利益。但我们看历史,最重要的不是看个人的命运如何,而要看他们的变法能不能给国家带来长远利益,让国民得到长远好处。所以,从历史上看,秦国实行商鞅变法,而变得强大,最终统一了天下。虽然秦始皇仍施行严刑峻法,但他的政治统一与所建立的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最终成为后来中国历代王朝无法改变的政治经济遗产,这对中国的发展,是莫大的功绩。 为此,我们要记住毛泽东写给郭沫若的一首诗: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是伟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做出的正确评价,实际上也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 ![]() 当代书法家书毛泽东《读封建论,呈郭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