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背信天翁

 chh71 2024-02-01 发布于吉林

折叠 编辑本段 形态特征

黑背信天翁黑背信天翁中等体型(80cm)的黑白色信天翁。特征为自颏至臀部为全白色,但翼上及背深色。翼下主要为白色,具深色边缘,覆羽具近黑色纵纹。眼及眼周深色。飞行时脚略伸出尾后。幼鸟似成鸟但嘴灰色较重。

虹膜-深褐,嘴-黄色,嘴端深色,脚-粉灰。[2]

折叠 编辑本段 栖息环境

黑背信天翁黑背信天翁主要栖息于开阔海洋中的小岛和附近海域。非繁殖期间主要活动和栖息在开阔的海洋和海湾地区,除繁殖期外不上陆地生活。成天飞翔在宽阔的洋面上,时而在高空翱翔,时而紧贴海面飞行。

折叠 编辑本段 分布范围

太平洋北部。繁殖于日本南部的小岛和夏威夷,分布于北纬30°~55°。冬候鸟,每年定期至日本南部海域。在中国尚无记录,但可能出现于中国海域。[2]

折叠 编辑本段 繁殖方式

黑背信天翁黑背信天翁黑背信天翁寿命相当长,平均可存活30年。但它们繁殖较晚。虽然3-4岁时生理上就具备了繁殖能力,但实际上它们在之后的数年里并不开始繁殖,有些甚至直到15岁才进行繁殖。刚发育成熟后,幼鸟会在繁殖季节临近结束时出现在繁殖地,但时间很短;接下来的几年内它们才会花越来越多的时间上岸来寻求未来的另一半。当一对配偶关系确立下来后,通常就会一直生活在一起,直到一方死亡。“离婚”只发生在数次繁殖失败后,并且代价很大,因为它们接下来几年内都不会繁殖,。事实上,对于漂泊黑背信天翁而言,一次离婚会导致它们的生殖成功率永久性地降低10%~20%。

大部分黑背信天翁都群居营巢,有时成千上万对配偶将巢筑在一块,只有Phoebetria属的两个种类主要在悬崖的岩脊上单独营巢。有几个种类的巢为一个堆,由泥土和植物性巢材筑成,非常大,成鸟爬上去都有困难。而热带的信天翁较少筑巢;加岛黑背信天翁则根本不筑巢,它们将卵置于足部四处游荡。雄鸟在繁殖期开始时先来到群居地,然后在雌鸟加入后进行交配。

孵卵任务由双方共同承担,一般为几天轮换一次。整个孵化期约为65天(为较小的种类)至79天(皇信天翁)。对于刚孵化的雏鸟亲鸟开始时主要是喂育,后来则主要是看护。

在出生20天后,看护期结束,接下来成鸟只是定期回到陆地给雏鸟喂食。黑脚信天翁的雏鸟白天常常会在离巢30米的周围踱步,寻找阴凉处,但只要亲鸟带着食物一到,它们立即冲回巢中。成鸟会在岸上逗留足够长的时间来辨认雏鸟,喂给它们未消化的海洋动物肉和消化猎物所产生的富含脂类的油。

黑背信天翁黑背信天翁育雏期间,有些种类的亲鸟双方轮流到遥远的捕食区域去觅食,短则1~3天,长则5天以上。而漂泊信天翁更是令人敬佩,雄鸟往往会比雌鸟飞到更远的南方去寻找食物,因此也就要面对更寒冷的海水和暴风雨更多的恶劣天气。故漂泊黑背信天翁的雄鸟无一例外地具有比雌鸟更高的翼负载(体重与翼面积之比)。

黑背信天翁长齐飞羽需要120天(黑眉信天翁和黄鼻信天翁)至278天(漂泊信天翁)不等。故最长的留巢期也出现在后者身上,包括孵化期在内长达356天,也就意味着漂泊黑背信天翁只能隔年繁殖,因为每次繁殖后都必然有一个换羽期。事实上,已知至少有9个种类为两年繁殖一次,包括全部的“大信天翁”种类、灰背信天翁、乌信天翁和灰头信天翁。

人们曾一度以为在不繁殖的那一年,信天翁在海上飞行或多或少都是漫无目的。然而,附于漂泊黑背信天翁身上的现代传感器显示情况并非如此,而似乎是个体会朝海上的某个特定区域飞去,并在那里度过大部分时光。

一年只产卵一个,孵卵是分工合作的,雌的专门负责孵卵,雄的专门在巢外负责警卫,孵卵需75~82天。

黑背信天翁求爱时,嘴里不停地唱着“咕咕”的歌声,同时非常有绅士风度地向“心上人”不停地弯腰鞠躬。尤其喜欢把喙伸向空中,以便向它们的爱侣展示其优美的曲线。

2016年12月,全世界已知最老的海鸟——已经66岁的黑背信天翁再度成功繁殖,也成为了全世界已知的年龄最大而仍能繁育的鸟。[1]

折叠 编辑本段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3]

折叠 编辑本段 种群现状

黑背信天翁黑背信天翁黑背信天翁的繁殖群居地由于在孤立的海岛上,没有天敌,因而长期以来一直保护良好。但自从被水手船员发现后,便蒙受了巨大损失:蛋被攫取,成鸟被害。而随着羽毛被用于人类服装和寝具的制造后,它们更是遭到了大肆掠劫。

这一种类得以生存下来是因为那些未成鸟当时不在繁殖群居地,而在海上游荡,相对比较安全,后来它们按既定航线回来,从而“拯救”了整个种类。自1954年恢复繁殖以来,日本南鸟岛上的短尾信天翁数量出现了缓慢的回升,现在其中一个主要繁殖群的规模达到了约200对。黑背信天翁则由于太平洋中北部岛屿中途岛成为美国的空军基地而受到了严重威胁。这一鸟类在军事基地和机场跑道周围营巢,结果很多与天线和飞机相撞而死。

黑背信天翁黑背信天翁而黑背信天翁在海上面临着更多暗中的危险。除了漏油和化学污染物带来的危害,更迫在眉睫的威胁来自人类的捕鱼活动。尽管如今刺网已禁止在公海使用,但所谓的“延绳法”则被广泛用于捕捞海底的鱼类如智利鲈鱼以及中层水域的鱼类(如金枪鱼)。仅一条捕捞金枪鱼的延绳就长达100千米。延绳布好后,饵钩从渔船的船首会散开去。而对于这种诱惑,信天翁恰恰是难以抗拒。它们吞下了诱饵,结果被钩住了,随后被延绳拖入水中,最终数小时后被捕鱼者连同其他猎物一起拉上来。每年有多达44000只信天翁就这样遇害,从而导致了南部洋区部分种类数量的减少。

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这种威胁,如在夜间布绳。同时,国际组织正在积极说服有关国家和渔船队采取对黑背信天翁无害的捕鱼办法。然而,随着全世界的捕捞船队进一步开发南部海域,一种新的威胁摆在了面前,即人类有可能与信天翁及别的动物直接争夺磷虾、乌贼和其他海洋生物资源,那么势必将影响它们的生存。[3]

折叠 编辑本段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