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涉过愤怒的海》:接受自己不被爱,才更能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爱

 转身忘记之不执 2024-02-01 发布于广东

在《涉过愤怒的海》这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在一个许愿池前面,导游正在认真地向游客们讲解鲤鱼旗的含义——蓝色的鲤鱼旗代表男孩,黑色的鲤鱼旗代表父亲。

如果把5日元的硬币投入水池中,即可获得好缘分。

因为“5元”的日语发音与“缘分”的发音接近。

导游的话还讲完,娜娜就把一大袋5元硬币哗啦啦地倒进了池里。

面对娜娜这虔诚(疯狂)的行为,其他游客都感到不可思议。

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眼前的这个女孩,到底有多渴望被爱。

不管是来自父亲的爱,还是来自其他男生的爱,她都发自内心的渴望。

而且她想要的是全然的爱,哪怕要把自己像祭品般彻底交出,也在所不惜。

可是,这样完全的爱真的存在吗?

也许娜娜的结局已经说明了一切。


01

不执的小世界

从未被爱过

在娜娜8岁那年,她的父母离婚了,她跟随父亲生活,母亲则远走他乡。

父亲以出海捕鱼为生,有时候一走就是几天,把娜娜一个人丢在家里。

娜娜内心是害怕的,但没用,她找不到父亲。

所以,每次父亲出海,她就躲在衣柜里画太阳

有时候画着画着,父亲就回来了。

可幸福却没有跟随父亲回来。

父亲对她向来严厉。

她怕水,但父亲非要她学游泳。

她不肯学,父亲就直接把她扔水里。

她不喜欢跑步,但父亲就是一次又一次逼着她跑步。

她生病了,父亲说敷湿毛巾可以退烧,但却把她整个脸盖住,她憋得难受却不敢把毛巾拿走。

长大后,她去日本留学。

在语言课上,老师说喜欢是单向的,爱才是双向的,然后让娜娜造句。

娜娜想了半天,然后说:“爱,没有。”

是的,从小到大,她从未被爱过。

她爱父亲,但从未感受到父亲对她的爱。

总有人以为,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

但其实,如今的孩子,除子要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内心同样需要得到关注和滋养。

02

不执的小世界

越缺越想要

因为从未感觉被爱过,所以一直向往。

娜娜把那袋硬币倒入许愿池的行为,以说明她内心对爱有多渴望。

但现实总是那样残酷,缺爱的人爱上的,也往往是同样缺爱的人。

娜娜爱上的男生叫李苗苗,一个来自中国的富二代。

两人在一起后,开始了病态的关系。

李苗苗想把娜娜完全占有,而娜娜非常享受这种感觉。

每次相聚,李苗苗会愤怒地把娜娜的鞋子从窗户扔下去。

因为他嫉妒鞋子把娜娜带走。

而这种病态的爱,深得娜娜的心。

因为她一直追求的,就是这种完全的爱。

一旦发现对方不再像开始那样炙热地爱着自己,她就会觉得对方已经彻底不爱自己,然后各种作,开始互相折磨。

最终,娜娜为了帮助李苗苗挽回好朋友,主动找其他男生劝和,结果被他们强暴。

她以为李苗苗不会因此责怪她,毕竟她是为了他才被强暴的。

可病态的李苗苗却觉得她跟其他人乱搞,要跟她分手。

为了表明自己对李苗苗的心意,娜娜拿起刀往自己的身上扎,反复扎了17刀。

她以为这样可以留住自己爱的人,但李苗苗看到她扎第一刀时就跑了。

对于一个缺爱的人来说,他们在爱的世界里注定会走得异常艰难。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从未被爱过,自然不知道怎么去爱人,所以并不具备爱人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敢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但又不知道怎么样才能留住爱,所以更容易以自贱、自残的方式去索求他人的爱。

而这些,都只会把爱越推越远。

03

不执的小世界

爱不仅仅是被爱

弗洛姆说过:

“大多数人会把爱看成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爱人及自己有无能力爱人的问题。”

娜娜受伤后,手机一直在身边,但是她没有打任何电话求助,而是躲在壁橱里不断用自己的血画太阳,任由自己的血不停地流,直到死去。

而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认定自己是不被任何人爱着的。

“无法接受自己不被爱”是娜娜不想活下去的重要原因。

可是,活着就一定得被人爱着吗?爱只能是被爱吗?

我想不是这样的,健康的爱,应该是两个有爱人的能力的人共同创造出来的。

如果你本身不具备爱的能力,那么你吸引来的,也只能是畸形的爱。

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被爱着,不要着急向外去寻求爱你的人。

你要先学会爱自己,滋养自己。

只你有懂得如何爱自己,才能吸引到真正爱你的人。

如果娜娜当初不是选择把所有硬硬币倒入许愿池,而是选择好好读书,好好充实自己,结局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

END
作者:不执,心理倾听师,多平台作者,在倾听中成就他人,在写作中成就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