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发现欧阳询墨迹,揭开“欧楷”真实样貌,书法界写错了800年

 明经方 2024-02-01 发布于湖北

由于五代十国的战乱,毁损了许多晋唐真迹,后人临摹“唐楷”、“二王”法帖时,只能参照拓本,然而,拓本融入工匠的篆刻习惯,刀痕质感强过了笔痕,让本就深奥的魏晋笔法,蒙上一层浓厚的神秘面纱,当代人无法参透。

甘肃发现欧阳询墨迹,揭开“欧楷”真实样貌,书法界写错了800年
甘肃发现欧阳询墨迹,揭开“欧楷”真实样貌,书法界写错了800年

而且拓本的点画不够精细,丢失了重要细节,拿王羲之的行、草书举例,他在起笔时,常用侧锋,入纸后迅速调转为中锋,笔画起始处会形成一个小圭角,而这一个小角,唯有墨迹本才能展现出来。

甘肃发现欧阳询墨迹,揭开“欧楷”真实样貌,书法界写错了800年
甘肃发现欧阳询墨迹,揭开“欧楷”真实样貌,书法界写错了800年

因此,现代人对于“古法”的解读,存在诸多谬误,例如欧阳询的楷书,被书法界写错了800年,受到《九成宫》、《皇甫君碑》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欧楷”庄严肃穆、峻拔精严,灵动性偏弱,一幅“不近人情”的姿态。

甘肃发现欧阳询墨迹,揭开“欧楷”真实样貌,书法界写错了800年
甘肃发现欧阳询墨迹,揭开“欧楷”真实样貌,书法界写错了800年

直到1900年王圆篆道士,在甘肃敦煌莫高窟打扫卫生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洞中藏有上万件手抄的唐代文书,其中有一件“破纸”,揭开了“欧楷”真实样貌,经专家鉴定,乃欧阳询唯一墨迹,此作就是《敦煌遗书》。

甘肃发现欧阳询墨迹,揭开“欧楷”真实样貌,书法界写错了800年

全文仅剩余200多字,点画润丽灵动、畅意流美,不似拓本一般,只求端正匀称,比方说文中的“大”字,拓本中写的方正刚健、横平竖直,少有轻重、缓急的变化,缺乏几分趣味性、生命力。

甘肃发现欧阳询墨迹,揭开“欧楷”真实样貌,书法界写错了800年

可墨迹本中的“大”,上面一横略向左边倾斜,起笔、收笔的提按力道清晰可辨,可以明显察觉到笔势的收放变化,下面大字的一撇,好似一个弯钩,坚韧圆转,右边的捺笔,先轻后重,粗细变化鲜明,整个字犹如一个奔跑的小人。

甘肃发现欧阳询墨迹,揭开“欧楷”真实样貌,书法界写错了800年

“佩”字亦是如此,弯钩上调、飞动,好像拉开的弓箭,潇洒而富有张力,又似沉重的船锚,坚实楷书的法度规范、雄健劲力,章法上,欧阳询不求整齐、规范,略有几分起伏错落的节奏感,激活了此作的艺术性。

甘肃发现欧阳询墨迹,揭开“欧楷”真实样貌,书法界写错了800年

《敦煌遗书》的优美、曼妙之态,可谓颠覆了书坛认知,毕竟自宋代藏经洞被封后,世人学习的“欧楷”,一直是方折峻整、劲峭端正的,不免产生枯燥乏味之感,甚至有些基本功薄弱的人,因无法参透内层的精深变化,楷书变的拘束、模式化。

甘肃发现欧阳询墨迹,揭开“欧楷”真实样貌,书法界写错了800年

于是,引起了“喷子们”的批判,纷纷怒骂“欧楷”呆板庸俗、不可学,幸好《敦煌遗书》的面世,让众人眼前一亮,充分证明了“欧楷”的可学性,不仅能强化法度意识,还蕴含丰富多彩的变化性,艺术气息不输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值得后世推崇,足以让那些批判欧阳询的“喷子们”无地自容。

甘肃发现欧阳询墨迹,揭开“欧楷”真实样貌,书法界写错了800年

您对欧阳询《敦煌遗书》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