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历史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8)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2-02 发布于甘肃

1.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多党联合执政,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解读: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时间段包括1949-1956年。在政治上多个阶级并存,多党联合执政,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经济上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国营经济成分逐步提升,公有制逐步建立。

2.政协:54年以前是最高权力机关,54年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

解读:1954年人大建立,政协由执政机关变成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伟大创举,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一边倒和独立自主不矛盾,“另起炉灶”是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废除特权

解读:“一边倒”方针不是毫无原则的依靠苏联,而是党和政府基于国情和国际局势独立自主的选择,在这一方针指引下中国加强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但是也没有完全与其它国家割裂,仍然保持了合理的外交联系。“另起炉灶”是废除一切旧外交,无论是否平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不涉及建立外交关系。这三个方针到1953年以后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自然退出历史舞台。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国家利益外交的开始。

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自1953年的中印谈判,是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

5.三次建交高潮:建国初:同社会主义国家;50年代中期:同第三世界国家;70年代:同资本主义国家;

解读: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都是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使中国摆脱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体现了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6.50年代联苏反美,60年代反苏反美,70年代联美反苏。

解读:联苏反美是两极格局的产物;反苏反美推动“一条线”“一大片”方针的提出;联美反苏是中苏关系破裂的结果,也是国家利益的选择。

7.土地改革建立土地私有制,是新中国唯一的土地私有时期

解读:土地改革开始于1950年,建立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三大改造以后土地收归国有,之后土地所有制再无调整。

8.合作社=农业集体化=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56),适应的是工业化需要

解读:中苏两国选择农业集体化道路都是基于工业化对资金的需求。由于面临资本主义国家威胁,中国不得不大力发展国防工业,而所缺资金只能通过农业哺乳工业的方式获得,这就需要把农业生产纳入国家控制中,增加资源获取的效率。所以小农经济不适应当时的国家战略必须被结束。

9.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基础=教育重理轻文学俄语

解读:一五计划的核心是重工业,特色是学苏联,所以俄语和理工科被重视。

10.三大改造建立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解读:公有制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这是新中国初期对社会主义的定义。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就不再以公有制的比重来定义社会主义。

11.60年代初的逆城市化,是“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果

解读:八字方针调整城乡人口比例,大量人口回流农村,是因为大跃进期间进入城市的人口大部分是超规模进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需要调整。这不属于后工业化时代的逆城市化现象。

12.大跃进是生产力盲目求快,人民公社是生产关系盲目求公。

解读:大跃进的问题是急于赶超英美,制定了不合理的发展速度,这无关生产关系,这一问题在“八字方针”中得到了纠正。人民公社是盲目追求公有制和平均分配,是对社会主义存在“左”的理解造成的,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才得到调整。

13.不结盟政策和不结盟运动毫不相干

解读:中国的不结盟政策是不和所有国家结盟,这是基于建国初结盟的经验、中国的发展需求和国际环境变化做出的选择,有利于为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主导的第三世界国家反对美苏霸权的合作,特征是不和大国结盟,小国之间是存在结盟关系的。中国没有参加不结盟运动。

14.79年和平统一,84年一国两制,92年一个中国

解读:两岸关系由对抗到对立到缓和是大势所趋,党和政府始终以开放、积极的态度与台湾地区开展对话,从停止武力对抗到推动和平统一,从提出一国两制到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是积极有为的体现。

15.计划经济讲的是管理方式,公私有制才是所有制调整

解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经营管理权的调整,单一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两者都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16.包产到户和自由市场都不是改革开放的原创。

解读:建国初中国就保留过市场经济,直到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过对包产到户和自由市场的探索,只是由于“左”的错误,这些探索都浅尝辄止。

17.农村改革只获得土地经营使用权,城市改革进行了所有制调整

解读: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都不涉及土地公有制这一根本制度。城市改革到市场经济建立则是私有制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18.对外贸易前三十年受意识形态影响,后三十年受全球化趋势影响。浦东开放是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的标志。

解读:建国初和社会主义国家贸易占主导是“一边倒”政策的影响,60年代以来同西方国家贸易的增多是中苏关系破裂和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外贸日益繁荣。

19.92以后才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01年基本建立。

解读: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80年代只能叫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92年以后才能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