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堂 | 一场道德与教育的思辨!皇甫军伟:没有敬畏的人,什么都不信

 garyhyz 2024-02-02 发布于广东

皇甫军伟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媒体将他誉为“京城教育五少”之一,孩子们亲切地称他为“父亲”。他曾为5000多名中小学生做过心理辅导,与4000多个家庭进行深层次的教育对话。

他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新闻会客厅》和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出版专著《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

他说教育是我的信仰,孩子是我的生命意义,他的教育箴言是:家庭教育是天地间的大事,就像天地育万物一样。

皇甫军伟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教育最终抵达哪里?

Q

中国网:您的《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谈到家庭教育的捷径,家庭教育有捷径吗?

皇甫军伟:家庭教育没有捷径,只有以心养心。以心养心是家庭教育最慢也是最快的捷径。

Q

中国网:“以心养心”这四个字怎么理解?

皇甫军伟:家庭教育就像一棵树,学校教育是修剪地面以上的部分,而家庭教育是滋养树的根。以心养心,就是父母的心作为土壤,来养孩子的心。

Q

中国网:您在绪论中提到教育根与土的问题,什么是家庭教育的根?

皇甫军伟:教育的根就是孩子的心,教育的土就是父母的教育状况,包括心理状况,内在修养等因素。

Q

中国网:您说“既然皈依了教育,就让教育来管理自己的内心”。您用了“皈依”这个词,教育已经成了您的信仰吗?

皇甫军伟:信仰是相信并仰视一生最敬畏的一份东西,把生命放在其中去体悟,去实践,真正活出一份光。“皈依”教育,就是说我的生命当中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够超越它的高度,它的高贵,它的价值。这是我的选择。

Q

中国网:最终会抵达哪里呢?

皇甫军伟:生命的传承,这是活着的意义所在。

皇甫军伟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传统文化如何内化于心?

Q

中国网: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它如何融入到教育或者内化到我们的内心呢?

皇甫军伟:中国文化的特点的概括为: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这是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文化。

儒为表。儒家的文化就像粮食一样,每天要吃。日常生活中每件小事都有一份喜悦,要感受入世的喜悦。现在教育的问题是人心塌了。人情绪不好时容易放大问题,对家长最大的考验是,孩子出现问题时,你能不能笑得起来。只有一件事——去欣赏。我们笑不起来,只有怨恨,这是问题所在。

道为骨。道是指教育要有规矩,要去敬畏。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敬畏个体的规律,敬畏每一个生命发展的节奏。所有的教育者,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遵循它。如果这份敬畏没有了,教育就失去了依据。道是我们的骨架和内在的支撑,不管外界怎么变化,我们有不变的东西就可以了。

佛为心,是指佛家的慈悲心。我们要做智慧的教育者。慈就是把自己的喜悦给别人,悲就是把别人的痛苦拿来。在你承受不了,别人也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把这个苦拿来,这叫慈悲。这份心越厚重,一个人的智慧越大,能量越大。

中国网《教育名人堂》节目主持人 王晓霞

Q

中国网:您多次提到“敬畏”,如何理解“敬畏”这个词,敬畏和生命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皇甫军伟:我们讲中国的文化自信,难的是“信”这个字。家长信不信德行的力量,信不信敬畏的力量,信不信慈悲的力量,信不信中国文化内在的生命力。这个信是用敬畏捍卫的,没有敬畏的人什么都不信,只信现实和功利,现实和功利又是无限变化的,所以什么都信的人,什么都不信。

看不看见我都坚信,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需要敬畏养出这份信心。有信心的家长,他的根就能得到文化的滋养。

Q

中国网: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家庭教育是功利和浮躁的,很多家长想让孩子过健康快乐的童年。但实际上,当他们真正教育孩子的时候,却无法挣脱,比如他们会因为择校,报补课班、兴趣班等问题焦虑,可以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家长是否要挣脱这种枷锁,他们怎么挣脱?

皇甫军伟:这个枷锁是家长给自己添的,因为看不到自己该做什么。我问过很多做了十几年母亲的女性,作为一个母亲一辈子守住一个字,是哪一个字?几乎只有1%的家长知道。

母亲是地,地势坤,母亲以厚德载物。父亲是天,天行健,父亲应自强不息。母亲守一个“德”字。什么叫德?礼厚了便是德。父亲守一个“道”字,天道、人道。

什么是道?理多了便是道。父亲的理守得有多长,孩子将来走得就有多远,母亲的德有多厚,孩子的路有多平,有多宽。父母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很多家长干的是老师的事,修剪移接,根没人管。

Q

中国网: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心灵的滋养,让他们在德行、品德等等方面能够建立这样完美的人格,在此基础上,才是知识技能方面的提升。

皇甫军伟:任何一个果子、任何一个树枝下面都有一个根,根长不好的树,即便一时会枝繁叶茂,经不住风雨,任何一个风吹就可以把它连根拔起。这就是当前家庭教育,包括孩子成长遇到的各种问题。

皇甫军伟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一个好母亲能富三代人

Q

中国网:现代女性大多数从事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包括身体力行去影响孩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皇甫军伟:其实不是时间问题,也不是工作不工作的问题。母亲最伟大的地方是,不管你干什么工作,或者有没有工作,或者工作有多忙,很重要在于个人情绪上的修养。

我做过一个比喻,一个家庭是一所学校,父亲是校长,母亲是班主任,班主任脾气要好,孩子的心就跟母亲的情绪一样。所以母亲脸上有温度,眼神里有欣赏,常常感到幸福,这种光照出来的孩子会很优秀。

Q

中国网:您的这本书叫《以心养心》,有的家长可能说,我从小在家庭环境中没有受过这种滋养,我的心是枯燥和匮乏的,我没有力量给予孩子。这样的家长怎么做才能给予和滋养孩子并保持自己内心的丰盈?

皇甫军伟:第一,家长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修养,也就是文化入心。第二,假定教育是一个系统,它不是一个人的事。比如班主任的情绪自己操控不了,校长的职责就是照顾班主任的情绪。妈妈的脸可以反映出夫妻关系,爸爸在不在乎妈妈?教育是一个系统,文化的介入能够让系统进入良性积极的循环。

Q

中国网:传统文化中,家庭文化也是非常厚重的一部分,您给大家分享一下家庭文化?

皇甫军伟:家庭文化,我把它分为父亲文化和母亲文化。母亲文化用三个字概括。第一是虚,谦虚的虚。一个谦虚的人才有空间包容孩子,孩子的心才能放到你的心里;第二是弱,示弱,不是真正的柔弱。现在可怕的是孩子写错一个字,母亲眼里都容不下。强势的母亲直接毁掉孩子的自信,孩子的心是要托举的;第三个是柔,柔美。夫妻之间的关系是靠母亲的着柔来化的。“德”字里包括包容、理解、接纳等等。这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教育方法是有能量、有智慧、有温度的。而出于功利之心产生的教育方法是冰冷的,是伤人的。这是母性文化。

一个好母亲能富三代人,但是一个好母亲需要一个好父亲来供养。父亲文化也是三个字,第一个是高,父亲是精神引领,这个引领是无声的,这种境界要高。我怕的是父亲很现实,一说话就愁眉苦脸的,因为他这一盏灯有多高,他能照多远;第二是远,有眼光的父亲,能够跨越现实的障碍。父亲的眼光看得远,孩子能走得更远;第三个是刚,父亲是山,山不能变,一变天摇地动,孩子的安全感,妻子的安全感全没了。我经常说道和德,父亲守道,母亲守德,这两扇门,是家庭文化的基础。

皇甫军伟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德行带孩子走向生命的喜悦

Q

中国网:像皇甫老师所说的,道和德其实撑起了孩子的天空,让他的生命可以达到那种平和和喜悦的境界。

皇甫军伟:要让孩子安心学习,前提是让孩子心安。

Q

中国网: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越来越膨胀的现实社会中,很多人注重利益,他觉得这个是触手可及的。所以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道德有什么用?

皇甫军伟:道德决定了一生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有一句古话,头顶三尺有神明,你做的所有事,后代会为你承担。父母所做的正确与错误的事,子女那儿都有一本账,他要用他的生命演绎给你看。道德是沉默的,但是它是决定着人的一生。

Q

中国网:所以在切实可得的物质利益的表层下面,我们能看到道它有一种规律,在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境界。

皇甫军伟:这是中国文化伟大的地方。站在物质层面谈人的生命、教育、发展,就像站在海滩上,下面全是沙子,沙子是物质的东西,一抓就有,抓的越紧松得越多。沙子是流动的。教育方法就像海边的海浪,浪花一朵一朵,太多了。但是决定这个沙滩存在的大海深处,有一份宁静的东西,那是道德所在。

Q

中国网:您在书中说,德行带孩子走向生命的喜悦,这个怎么理解?

皇甫军伟:德是把自己内心的美好活给别人,同时内心容下很多人。德厚者为君子,君子取义,用一个容易理解的词是担当。越有担当的孩子德行要厚。我有一些学生叫我师父,也叫父亲。他们跟我说“将来您老了我要养您,我的父母老了我要养,我的岳父岳母老了我也要养。”

这个德行让他不断感觉到,照顾别人的同时是在成全自己。你内心容下的人越多,你生命的获得越大,喜悦越大。最大的自私是无私的。你善待每一个人,就是善待自己。不要一味去索取,给予的同时自然而然会有回馈。

Q

中国网:所谓无求而自得。

皇甫军伟:教育就是这样,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结果,绝对不是你花心思索取得到的。就像中高考,你原来那些小聪明到考场上一点用都没有,就是你平时积累的真实的东西。

教育如何走向从容与静美?

Q

中国网: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自觉的品质以及自觉的行动?

皇甫军伟:如果父母没有自我觉醒不要去教训孩子,不自觉的孩子是装睡的人,装睡的人是最难叫醒的。叫醒装睡人的是光。把窗帘打开,阳光照进来,他自己就醒了。父母应该成为一束光,照到孩子心里去,孩子才能自我觉醒。

Q

中国网:自觉和自醒是什么关系?

皇甫军伟:觉是一个过程,醒是一种状态。在觉的一瞬间,需要有智慧和思想的光照进来。很多家长听课,包括孩子和我对话时,他们心里一激灵。当你活出来那种状态时,他一下子就清醒了。用你的思想说服他,约束他,他是很难自我觉醒的。

Q

中国网:荣格说,向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看的人在觉醒。家长如何让这种力量内化到孩子的内心,让他们的内心更有力量?

皇甫军伟:这是我十几年来坚持做的一件事,先把父母的土地肥沃起来,让父母不断学习,把文化导入进去。有家长问我如何给孩子选择更合适他的班。

这就比较可怜了,父母要看到自己所担负的教育职责,而不要被外界牵引。父母要知道自己的定位,教育最重要的是干好每一件事,其他的事都迎刃立解。

Q

中国网:这个世界有很多变化,但其实有一些是不变的。当代科技飞速发展,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欲速则不达。我们在您的身上看到了平和静美,静美会上孩子获得怎样成长的智慧,它对孩子的情绪有什么样的影响?

皇甫军伟:当下所有教育问题都可以在“静”字里医治和解决。只有静下来的心才具备审美力。心静的程度越深的孩子,越能感受到学习的深度,知识之美以及学习过程带给他的快乐。

Q

中国网:当他达到静美状态的时候,智慧可能就开了。那么教育如何走向从容与静美呢?

皇甫军伟:教育最大的智慧是耐心。耐心是检验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教育的战略。文化积淀越厚重的人,越不容易被外面的风所吹动。内心文化积淀不多的人,很容易动心,然后失去耐心。心不动的人才有耐心成全别人,成就自己。

Q

中国网:感谢皇甫老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智慧,我们今天面临很多教育问题,看似无解,实际上是有解的。主要是我们要从教育根上去寻找和解决问题。

皇甫军伟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结束语

诚然,天赋和家境并不是孩子生命高度和价值的决定要素,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心态。

正如皇甫老所说,家庭教育的现实是浮躁和功利的,如何帮助人们的教育心态从现实的泥潭走向平和的绿洲?如何将教育方法上升到道术合一?如何消解家长对教育的不安与焦虑,从对教育的恐惧走向教育过程的幸福呢?

每天5:30,中网教育频道第八季“伴读”和大家不见不散!

主持人 / 文字编辑 | 王晓霞

视频制作 | 刘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